语文PLUS 教研 ID: 149778

[ 田薇 文选 ]   

三生一梦“牡丹亭”

◇ 田薇

  摘 要:《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著名的剧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均达到了其创作的最高水准。剧本一经推出,即轰动四方,与汤显祖同时代人沈德符道:“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1]诸多雅好文墨的女性读者对这部剧作钟爱有嘉,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牡丹亭》的评点。吴吴山三妇就是这些女读者中的杰出代表,三人前后花费三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女性评点《牡丹亭》的杰作——《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
  关键词:《牡丹亭》 三妇 女性读者
  
  《牡丹亭》的读者群极为广泛,尤其受女性读者重视,她们对于《牡丹亭》显示了极大的阅读热情,如顾姒所说“闺阁中多有解人”[2]。
  
  一
  
  据记载,有娄江少女俞二娘,读《牡丹亭》后深为触动,联想自己的遭遇,哀感身世,从而黯然神伤,年仅十七岁就忿惋而死;扬州女子金凤钿读《牡丹亭》成癖,“至于日夕把卷,吟玩不缀”[3],自愿委身作者,于是致信与汤显祖,“有愿为才子妇之句”[4];更有杭州女演员商小玲,演到《寻梦》一出戏时感情过于投入,以至哀伤过度,卒于台上。
  除了爱看《牡丹亭》,很多女性读者还尝试对《牡丹亭》进行评点,她们或题诗撰文,自抒感触,或阅读之余在旁评注,记录下自己的心得。“自有临川此记,闺人评跋,不知凡几。”[5]俞二娘“秀慧能文词,酷爱《牡丹亭》”[6],她用蝇头小字在剧本中批注了满满一册的心得,“饱研丹砂,密圈旁注,往往自写所见,出人意表”[7],汤显祖读后十分感慨,提笔写下了《哭娄江女子》两首。[8]黄淑素对《牡丹亭》的故事情节、结构主线、乃至语言特色都作了独到评说,她的《牡丹记评》被收入明末卫泳所编《晚明百家小品》,后者称赞:“其评跋诸传奇,手眼别出,想路特异……更得玉茗微旨”[9]。
  痴迷于《牡丹亭》的女性读者不在少数,但绝大多数评点的文字“如风花波月,漂泊无存”[10],目前来看,流传下来的妇女评点《牡丹亭》的完整材料,仅有清康熙年间刻成的《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和雍正年间的《才子牡丹亭》两种。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出版的女性文学批评著作,是一部十分特殊的创造性评点,是一个家庭中一夫三妻的评点合集。三妇乃是清代学者吴人的先后三个妻子:已聘将婚而殁的未婚妻陈同、婚后三年病故的谈则、续娶妻钱宜。
  
  二
  
  三妇评本上卷署名“黄山陈同次令评点,古荡钱宜在中参评”,下卷署名“清溪谈则守中评点,古荡钱宜在中参评。”三妇合评《牡丹亭》,从陈同收集玉茗堂原本,加注评语,残存上卷;到谈则见陈姐评点,续评下卷;再到钱宜手中整理刊刻出版,经历了漫长的三十多年的时间,实属不易。吴人、谈则、钱宜所作的《还魂记序》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三妇生平和合评《牡丹亭》的经历:
  “吴人初聘黄山陈氏女同,将昏而没,感于梦寐……犹好观览书藉,终夜不寝。母忧其恭也,悉索箧书烧之,仅遗枕函一册。媪匿去,为小女儿夹花样本,今尚存也。人许一金相购,媪忻然携至,是同所评点《牡丹亭还魂记》上卷,密行细字,涂改略多,纸光冏冏,若有泪迹。评语亦痴亦黠,亦元亦禅,即其神解,可自为书,不必作者之意果然也。惜下卷不存,对之便生于邑。”[11]
  吴人的第一位妻子——黄山人陈同,字次令,自小酷爱书画,是个才女,尤其痴迷汤显祖的《牡丹亭》,但当时市面上流传着江南书商刊印的不同版本的《牡丹亭》,她就逐一收集来,加以校对、改正。当她从嫂子手中得到汤显祖的玉茗堂定本之后,就不再校对,而开始在页边草写评论,共完成了两卷。陈同因为常常熬夜看书,以致罹患重病,母亲担心她的健康,烧了她所有的书,幸而陈同的乳母救回了枕函的第一卷,并拿它夹花样本。陈同将婚而殁,之后乳母把她秘密评点的第一卷卖给了吴人,吴人视其评点亦痴亦黠,亦元亦禅。陈同于弥留之际,曾口授数绝,其中有“昔时闲论《牡丹亭》,残梦今知未易醒,自在一灵花月下,不须留影费丹青。”[12]
  “己,取清溪谈氏女则,雅耽文墨,镜奁之侧,必安书簏。见同所评,爱玩不能释,人试令背诵,都不差一字。暇日,仿同意补评下卷,其杪芒微会,若出一手,弗辨谁同谁则……诸子虎男载之《橘苑杂纪》,今视二女评,人说直糟粕矣。则既评完,抄写成帙,不欲以闺阁名闻于外,间以示其姊之女沈归陈者,谬言是人所评。沈方延老生徐丈野君谭经,徐丈见之,谓果人评也,作序诒人。于时远近闻者,转相传访,皆云吴吴山评《牡丹亭》也。”[13]
  吴人的第二位妻子——清溪人谈则,字守中,也是位才女,著有《南楼集》。她爱好文墨,亦爱《牡丹亭》。在看到陈同所评第一卷后,爱不释手,熟记于心,以至于她所补评的第二卷与陈同风格相似,难辨真伪。谈则将二人的评点手抄在一部原版《牡丹亭》的页边,借予侄女阅读,她不愿以闺阁名传于外,谎称为吴人所评。其侄女又将抄本给自己的塾师阅读,很快就在杭州的文人圈中谈论开来,吴人是三妇评本作者的说法缘此产生。
  “则又没十余年,人继娶古荡钱氏女宜,初仅识《毛诗》字,不大晓文义。人令从昆山李氏妹学……三年而卒业。启龠得同则评本,怡然解会,如则见同本时。夜分灯灺,尝欹枕把读,一日忽忽不怿,请于人曰:‘宜昔闻小青者,有《牡丹亭评跋》,后人不得见,见冷雨幽窗诗,凄其欲绝。今陈姊评已逸其半,谈阿姊续之,以夫子故揜其名久矣,苟不表而传之,夜台有知,得无秋水燕泥之感。宜愿卖金钏为锲板资。’意甚切也,人不能拂,因序其事。”[14]
  吴人的第三位妻子——古荡人钱宜,字在中。她一开始并不像前两位夫人那样精通文墨,吴人令她跟着昆山李氏妹(李淑)学习,三年之后,大有进步。钱宜看到同、则二人的《牡丹亭》评本后,就像当初谈则看到陈同的评点时那样,如获珍宝,通宵阅读,她非常希望能够将两位姐姐的心血之作保存下来。她用小青的《牡丹亭跋》“后人不得见”的遗憾劝说丈夫,希望能够以三妇的名义发行这部评点,从而修正流传已久的托名说,为表决心,她变卖掉自己的首饰来资助刻板、印刷的费用,并且亲自主持了三妇评本的编辑出版事宜。于是在1694年得以出版了这部以三妇署名的《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
  杨恩寿在《词余丛话》中用很简短的话记载了三妇评本的由来:
  “吴吴山初聘黄山陈女,将昏而殇。既而得其评点《牡丹亭》上本,尝以未得下本为憾。后娶清溪谈女,雅耽文墨,仿陈女意,补评下本。杪芒微会,若出一手。未几夭逝。续娶古荡钱女,见陈、谈评本,略参己意,出钗钏为楔板资。即所传吴吴山《三妇评本》也。”[15]
  王初桐评价“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其评无一不佳”(《奁史》卷四十三),张潮也曾写道:“吴山吴子以三妇合评牡丹亭见寄于予,予爱其三评无一不佳”(《虞初新志》卷十五《记同梦》)。
  
  三
  
  三妇评本问世后,尤其受到女性读者的欢迎,得到了诸多闺阁女性的赞赏和推崇,三妇之外还有林以宁题序,书末有冯娴、李淑、顾姒、洪之则等人所作的跋。这是一个关系密切、情感投合的女性群体。她们基本以家族为纽带,一时形成了在家族内部共赏、评品《牡丹亭》的盛况。
  洪升的女儿洪之则在读完三妇评本后,回忆儿时情景,颇多感慨,便作《还魂记跋》:
  “忆六龄时侨寄京华四叔假舍焉。一日论《牡丹亭》剧,以陈、谈两夫人评语,引证禅理,举似大人,大人叹异不已。予时蒙稚,无所解,惟以生晚不获见两夫人为恨……四叔故好西方止观经,亦将归吴山草堂,同钱夫人作庞老行迳。他时予过夫人习静,重闻绪论,即许拈此剧,参悟前因否也。因读三夫人合评,感而书其后。同里女侄洪之则谨识。”[16]
  自称“玉山小姑”的李淑写有《还魂记跋》,
  “吴山四哥,聘陈嫂,娶谈嫂,皆蚤夭。予每读其所评《还魂记》,未尝不泫然流涕,以为斯人既没,文采足传。而谈嫂故隐之,私心欲为表章,以垂诸后……复娶钱嫂。尝与予共事笔砚,酬花啸月之馀,取二嫂评本参注之。又请于四哥,卖金钗钏雕板行世。”[17]
  李淑之前读过陈同、谈则的评本,赞其文采,但又为二人评本不能传于世而惋惜,之后吴人续娶钱宜,三妇评本才得以出版,李淑对钱嫂所作的努力予以肯定。
  “蕉园诗社”是清初有名的女子诗社,林以宁、顾姒是“蕉园七子”中的“二子”,她们在吟诵作诗之余,对戏曲产生了共同的爱好,为三妇评本写序题跋。林以宁是洪升的亲戚,又是吴人的亲戚,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是当时文坛的风云人物,她深知吴人与三妇的情况,并最早见到了三妇评本,深感惊绝而序之,即《还魂记题序》:
  “今得吴氏三夫人本读之,妙解入神,虽起玉茗主人于九原,不能自写至此。异人异书,使我惊绝。嗟乎!自有天地以来,不知几千万年,而乃有玉茗之《还魂》;《还魂》之后,又百年余,而乃有三夫人之评本。自古才媛不世出,而三夫人以杰出之姿、间钟之英,萃于一门,相继成此不朽之大业。自今以往,宇宙虽远,其为文人学士欲参会禅理、讲求文诀者,竟无以易乎闺阁之三人,何其异哉!何其异哉!”[18]
  顾姒著有《还魂记跋》:
  “《牡丹亭》一书,经诸家改窜,就以声律,遂致元文剥落,一不幸也。又经漏人批点,全失作者情致,二不幸也。百余年来,诵此书者,如俞娘、小青,闺阁中多有解人!又有赋害杀娄俞二娘者,惜其评论,皆不传于世。今得吴氏三夫人合评,使书中文情毕出,无纤毫遗憾,引而伸之,转在行墨之外,岂非是书之大幸耶?文章有神,其足以传后者,自有后人与之神会。设或陈夫人评本残缺,无谈夫人续之,续矣,而秘之箧笥,无钱夫人参评,又废首饰以梓行之,则世之人能诵而不能解,虽再阅百余年,此书尤在尘雾中也。今观刻成,而丽娘见形与梦,我故疑是作者化身矣。同里女弟顾姒题。”[19]
  她主要从三妇评本对于保存《牡丹亭》的价值做了评论。她认为之前《牡丹亭》已有两不幸,一是诸家改窜,二是漏人批点。百余年来,闺阁中读此书者诸多,如俞娘、小青,但其评论未能传于世。如今三妇之合评“使书中文情毕出,无纤毫遗憾”,实属《牡丹亭》之大幸也。
  康熙年间得以刊刻出版的《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饱含着三妇对《牡丹亭》的挚爱之情,浸透了她们的心血。三妇评本很好的保存了玉茗定本的意趣神色,大受欢迎的同时,间接阻止了《牡丹亭》改本的扩大,有助于汤显祖版《牡丹亭》的流传。三妇对《牡丹亭》的评语,又可以让我们倾听明清女读者的心声,了解她们那个时代对爱情、婚姻和生活的看法。正是由于钱宜的坚持,吴人的支持,为后世留下了这样一部女性评点《牡丹亭》的不朽作品。
  
  注释:
  [1][7][8]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参见《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49页。
  [2][5]顾姒:《三妇评本牡丹亭跋》,参见《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下简称《三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页,第151页。
  [3][4]邹弢:《三借庐笔谈》,参见《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下册,第955页。
  [6]焦循:《剧说》,转引自《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16页。
  [9]李小慧:《明清妇女的戏曲因缘》,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5期。
  [10][11][12][13][14][16][17][18][19]参见《三妇评本》,第151页,第145页,第144页,第151-152页,第151页,第144页,第151页。
  [15]毛效同:《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5页。
  参考文献:
  [1]陈同,谈则,钱宜合评.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毛效同.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高彦颐著,李志生译.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6]毛文芳.物·性别·观看 ——明末清初文化书写新探[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1.
  [7]华玮.明清妇女之戏曲创作与批评[M].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3.
  
  (田薇 江苏省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116)

三生一梦“牡丹亭”
目录

  •  / 肖阳 赵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