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753

[ 陈丹纯 文选 ]   

生为人杰,死亦鬼雄

◇ 陈丹纯

  摘 要:《项羽本纪》是司马迁倾注心血的名篇之一,也是《史记》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在《史记》中地位独特。本文试从其优缺点入手,对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进行多层次的分析。
  关键词:《史记》 项羽 悲剧 英雄
  
  司马迁笔下的项羽,不仅是历史上的英雄,在文学史上也是十分典型的悲剧形象。作为英雄,项羽有过人的才智,也曾在历史上立下丰功伟绩。他是一位反秦的英雄,从二十四岁随叔父反抗秦朝暴政开始,到三十二岁乌江自刎,他的政治生命的一半是用于反秦的,特别是巨鹿一战,更为他后来成为“西楚霸王”奠定了基础。然而才智如此过人的英雄,却不得善终,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这个在文学上颇具审美价值的形象也由此被称为“悲剧英雄”。作为一位英雄,项羽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但他同时又因为许多致命的性格弱点导致了最后“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他的毁灭是令人惋惜却又无可奈何的。当然,从导致悲剧结果的原因来看,项羽的悲剧主要是其自身的性格的悲剧,即主观的因素,这使他浪费了本来对于成就其帝王功业极为有利的客观条件。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不妨先来分析这一形象。
  先看优点,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勇武过人,盖世无双。他具备一个英雄的素质。首先,他是豪迈而自信的。《项羽本纪》一开篇就显示他的与众不同:“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这是日后左右他成功和失败以及影响其性格极为重要的因素。项羽的豪迈还不仅如此,“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从外表上,项羽已先具备了成为一个英雄的条件,他少年时更表现出一番不甘默默的壮志,看到“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的盛大场面,他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可以说,他情不自禁的一语其实也是他真实心理的写照,不仅表现了他的自信,也为他以后不凡的一生定了方向。
  其次,项羽颇有胆大心细,善用时机的英勇果敢的精神,主要表现在杀宋义一节。当时,杀宋义之举不仅从项羽主观情感上是必行的,从客观的形势来看,不杀宋义就无法解当时起义军的燃眉之急。项羽矫王命,杀宋义,夺兵权,充分地显示了他的果断。而且,项羽不仅敢杀宋义,而且在杀宋义之前向广大受冻挨饿的士兵们宣布其罪行,为自己的行动先制造舆论。杀宋义之后,项羽矫王命,并捏造了宋义谋反的事实,证明他杀宋义的合理性,由此可见,项羽的为人其实并非粗枝大叶,而是颇有心计,更贵在敢于当机立断。
  项羽的第三个优点在于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少年时所学的兵法,虽浅尝即止,但为他日后成大事提供了一个优越的条件。杀宋义之后,“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结果是士兵们以一当十,勇敢作战,从而九战九捷,歼灭了秦军主力,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这场战役是秦末农民战争中极为重要的一场,太史公并未详细地描绘整个战役的激烈场面,而只用一句话点出结果用以衬托:“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如果说杀会稽守是项羽崭露头角的表现的话,那巨鹿之战就使他成为一位光芒四射的英雄。唐顺之说此乃“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精选批点史记》卷一)实不无道理。项羽卓越的军事才能的另一个表现在于东城之战。对于项羽来说,到东城已经是山穷水尽了,但他仍再排阵而战以证明自己。明代徐孚远评道:“项王止二十八骑,能分四队,期为三处,用少如用众,其兵法亦略可见矣。”(《史记测义》)
  项羽的第四个优点是性格豪爽,光明磊落。“破釜沉舟”一举,不仅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也可窥得他性格中的豪爽。而在鸿门宴上,樊哙撞入军门,项羽不仅不怪,反而欣赏他的精豪,而脱口而出:“壮士!”后来樊哙对他严词劝责,他非但不恼,反而赐酒赐坐,这衬托了项羽那份“英雄惜英雄”的豪爽本色。而项羽的为人更是光明磊落,他想废掉楚怀王孙心,是明来明去,并不搞阴谋诡计。他不服怀王,说:“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史记·高祖本纪》)他废除义帝的命令也是公开进行,不玩弄权术。这一点,与以玩弄政治手段见长的刘邦大为不同,刘邦烹太公和堕儿女两事自不必说,在战场上,他也没什么信义可讲。“如峣关之战,与秦将连和了,忽乘其懈击之;鸿沟之约,与项羽讲和了,忽回军杀之,这便是柔弱之发处。可畏!可畏!”(凌稚隆《史记评林》)这段话虽直指张良,但也不难看出其暗示亦指刘邦。这两人在一起简直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从这一方面相比,项羽简直天真得如孩童。至于刘邦为义帝袒而大哭,发丧天下,从诸侯而伐项羽,更是如演戏一般。
  项羽还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他不畏死亡、不甘屈服的高度自尊的精神。垓下之围时,项羽不仅十分镇静地与虞姬饮帐中,而且还把自己一腔千载不平的余愤寄入慷慨激烈的《垓下歌》中,充满了英雄末路、悲壮凄凉、可歌可泣的浓厚气氛。而东城前一番斩将刈旗,使汉将震惊,退避数里,更显示出项羽的英雄本色。在乌江亭长准备渡其过江时,项羽又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了最后一个生的机会,在乌江畔赠马,割头送礼,在尚有退路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死的结果。项羽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英雄的气概,从崭露头角时是个英雄,至死仍不失为一个英雄。他所重视的并不是一个人的生命,而是那种重人格甚于生命的高度的自尊。因此,要舍时,宁愿舍生命,他不愿因父老的宽怜而腆颜苟活。至此,太史公方完成此人物的塑造。
  由此看来,太史公在传记中用了不少的笔墨来刻画项羽的优点,把他的形象写得十分高大,突出了他的美,这样,当这个美好而高大的人物被毁灭时,读者就会产生悲剧感。而且在美好和高大上,作者刻画得越是详细,越是感人,那悲剧感就越是强烈。我们称项羽为悲剧英雄的原因正是如此。
  项羽是一位英雄,在巨鹿之战之后直到鸿沟之约,项羽军是当时最强的军队。他的军队在鸿门宴时已发展到四十万,当时刘邦也才十万,田荣田横也不过数万人,其他的诸侯军更不足道。而且当时令由羽出,就连刘邦的汉王也是由他封的。本来,戴上皇冠,南面称孤,已如囊中探物,而项羽竟让这样的好机会白白地浪费掉,这不得不说是他本身的弱点造成的。项羽有几个不可克服而且十分致命的弱点,而这些性格上的弱点,决定了其命运的本身就具有悲剧的色彩。因此,他也只能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
  首先,项羽是残暴的。如果说,项羽杀会稽守、杀宋义是为了形势的需要;战场上杀人无数是项羽英勇无畏的表现的话,那么坑降卒一举则是他残暴而愚昧的表现。从跟随项梁反秦开始,项羽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坑降卒这一愚行。从襄城,一直到新安坑秦卒二十万。在楚汉战争中,项羽充分显示了他的惨无人道。在关中,他还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收货宝妇女东归,用这样的方式向天下昭示了他的贪婪自私和残暴。至此,也使人心丧尽。对于坑秦卒一事,宋代的胡寅曾在《读史管见》中说过:“项籍生于战国,习见白起坑赵卒,效而为之,唯杀是务。二十万人不服,羽得而坑之,诸侯王不服,四面而起,羽且奈何哉?”说得甚是深刻。
  其次,是不善于用人。韩信、陈平、黥布等原来都是项羽的部下,但后来一个个都离开他去投奔刘邦。这几个人,特别是韩信,是后来在军事上彻底摧毁他,置他于死地的人。陈平曾经说过他所以去楚归汉的原因:“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史记·陈丞相世家》)这句话说出了项羽不善于任贤的缺点。而唯一真正忠心于他的范增,他又不能真正信任他,更不能让他尽其才,甚至在鸿门宴上把范增的苦心经营白白断送。后来竟然信了陈平的反间计而怀疑范增而稍夺其兵权,使范增在辞他离去的途中悲凉地死去。
  第三,缺乏政治远见,在一系列的方针策略上犯了错误。鸿门宴上显示了他的愚昧和缺乏远见,挑汉王独战表明了他的幼稚。但最主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分封诸侯与统一中国的问题,另一个是对待义帝的问题。对前者,项羽开历史倒车,明代凌稚隆说:“项羽非特暴虐不得人心,亦从来无统一天下之志。既灭咸阳,而都彭城;既复彭城,而割荥阳;既割鸿沟,而思东归。殊欲按兵休甲,宛然图伯筹画耳。岂知高祖规模宏远,天下不归一不止哉。”(凌稚隆《史记评林》)可见项羽十分落后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特别是那句“富贵不东归,如衣争绵夜行,谁知之者!”那无法认识到关中的重要地位的政治短见和炫耀乡里的心理更可见其政治观的浅陋。至于后者,他一开始立义帝就不明智。清代王鸣盛就说:“六国之亡久矣,起兵诛暴秦,不患无名,何必立楚后?制人者变制于人,范增谬计,既误项氏,亦误怀王。”(《十七史商榷》)到后来他嫌义帝碍事,索性杀了,则是一个更大的错误。刘邦正是利用这件事大做文章,大造舆论。其实这件事倒不如说司马迁惋惜项羽做事的愚蠢,而是痛心这件事正好被刘邦所利用更恰当。凌稚隆说:“汉王袒而大哭,特借此以激怒天下,非真哀痛之也。要知项羽不杀义帝,汉王岂能出义帝下者?项羽特为汉驱除耳。”(《史记评林》)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司马迁笔下如项羽这样的人物都比较适合当英雄,但却缺乏政治才能。可以说,他们代表信念比较单纯的人,他们也是比较自然,比较本性的人。项羽在广武之时,因感“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时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这一举动,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项羽身上那种对政治斗争认识的幼稚,也可以看到他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一个政客)身上的纯良与天真。项羽这种举动是十分单纯而善良的,这种出自本性的言语,我们是十分难以与多次坑降卒的那个残暴的项羽联系起来的。但残暴与善良两者在他本性的发挥时则更可见他的那种自然的性情。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项羽之所以被称为悲剧英雄,就在于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的他被社会和历史毁灭了。他身上所具有的悲剧精神深深地震撼每个人,这其实也是毁灭他自身的因素。
  写到这里,笔者想起了李清照写项羽的那两句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其实这又何止是项羽呢?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吴汝煜.史记论稿[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
  [3]张大可.司马迁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陈丹纯 广东省武警广州指挥学院语言教研室 510440)

生为人杰,死亦鬼雄
目录

  •  / 肖阳 赵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