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宋亡后,十几位宋旧宫人以真情在诗词中状写王朝的崩溃,倾吐一己的遭际,情志之深婉,沉实悲切,深挚动人,作品也因放眼于国家和民族的衰亡,折射出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和时代精神。
关键词:宋旧宫人 汪水云 送别
宋词作者群中涌现出大量女性,其作品数量、质量也大大超越前代诗歌的女性作家。除李清照外,宋代还有许许多多的其他女词人或能作诗词的女子,在她们的作品中,除了爱情主题外,另一大题材,就是对异族入侵、国破家亡的伤时念乱,尤以反映南宋灭亡的作品为多,其中倾吐个体遭际,疾书山河残剩的作品,情志深婉、沉实悲切、深挚动人。此际有十七位宋旧宫人所作赠汪水云的诗词,作品因放眼于国家和民族的衰亡,折射出更为深广的社会内涵和时代精神。
宋朝灭亡后,一批宫女被元军掳掠北去,她们中有一些擅长诗词的,如:王清惠、章丽贞、袁正真、金德淑、连妙淑、黄静淑、陶明淑、柳华淑、杨慧淑、华清淑、梅顺淑、吴昭淑、周容淑、吴淑真、张琼英等。她们用自己的笔抒写了强烈的伤时念乱及思国怀乡之感。
南宋亡时,宫廷琴师汪元量也被俘入燕,后自请为道士,号水云子,后元世祖终于放他南归,临行之际,王清惠等十七位旧宫人斟酒城隅,为他饯行赋诗作词相赠。其中王清惠得“劝”字,赋了七言绝句《送水云归吴》:
朔风猎猎割人面,万里归人泪如霰。
江南江北路茫茫,粟酒千钟为君劝。
东南半壁国土丧尽,淮河两岸也早已不是宋朝的土地,而繁华非常的临安城,自受降后,陵庙荒凉,满目凄楚,在北方眼前的会同馆,俱成臣虏,生死尽数操于别人之手,阶下囚之苦难以言说,于是诗人发出“江南江北路茫茫”的哀叹。堂堂大宋皇帝都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何况一介区区小民。江南江北虽然辽阔,却没有一处立锥之地,个人的生死加之民族危亡的感受汇于胸中,其哀痛之切,悲恨之深,可以想见。全诗情调悲切,望乡之泪与亡国之恨凝成苍凉的氛围和意境,这种情调是诗人自己的,也是动乱时代所赋予的,其中的乡国之思,哀恻动人,表达了遗民共同的心声。
在送别汪元量的诗词中,章丽贞的《长相思 送汪水云归吴》是一篇动人的作品:
吴山秋,越山秋。吴越两山相对愁,长江不尽流。 风飕飕,雨飕飕。万里归人空白头,南冠泣楚囚。
词虽是抒写离愁别绪,却寄寓着作者的故国之思与亡国之恨。水云就要走了,作者最关心的当然就是故人即将归去的江南吴越之地,她以丰富的想象,遥想被元军统治的临安已是一片萧索的秋色,被敌人蹂躏过的吴山、越山充满了难言的愁恨。由不同寻常的离别而引起的对久违故土的思念与向往,非 “长江不尽流”不足以表达,但送别之人与被送之人均如囚犯,虽满怀故国之思而无可奈何,只有相对悲泣而已。词抒发一个羁囚对故国无法解脱的思念,感情相当沉郁,并使景致与作者的哀情融为一体,扣人心弦。
在宋旧宫人送别汪水云时,金德淑、黄静淑、陶明淑、柳华淑、杨慧淑五人各赋一首《望江南》,展示出深沉的情思与出色的才华。《历朝名媛诗词》评金德淑词曰:“语调高逸,词之有格力者。”如“万里长城横玉带,六街灯火已阑珊,人立蓟楼间” 之意境苍凉,“断肠唱阳关”之悲婉凄绝。黄静淑词的上阕:“君去也,晓出蓟门西。鲁酒千杯人不醉,臂鹰健卒马如飞。回首隔天涯。”中间两句一怨酒薄,一恨马疾,写得很有气势,于豪放之中隐约表达了惜别的沉重心情。词写分手时的情景,笔力矫健、雄放,全无纤弱柔婉之态,而给人以苍凉、悲壮的感觉。陶明淑词下阕:“天渐晚,把酒泪先弹。塞北江南千万里,别君容易见君难。何处是长安。”由送别友人联想到国家覆亡,山河沦陷,前途无望,真是肝肠寸断,痛不欲生。“何处是长安”一句委婉地道出藏于心底的亡国之恨,使全词的份量大增。
其他宫人的诗词作品,如袁正贞的《长相思》:“南高峰,北高峰,南北高峰云淡浓。湖山图画中。 采芙蓉,赏芙蓉,小小红船西复东。相思无路通。” 宋惠湘的“风动江空羯鼓催,降旗飘飐凤城开。将军战死君王系,薄命红颜马上来。”(《南都之亡北兵掳杀殊甚,被掳至河南卫辉府,题壁四首录一》)以及吴淑贞的《霜天晓角》(塞门桂月):“塞门桂月,蔡琰弹心切。弹到笳声悲处,千万恨、不能雪。 愁绝。泪还北,更与胡儿别。一片关山怀抱,如何对、别人说。”等等。这些词在民族衰亡的大背景上,抒写思国怀乡、伤时念乱、抚今追昔之情,都极为真挚动人。
汪水云的南归在宋旧宫人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作为俘虏,她们过着被欺凌、被奴役的日子。羁留北方多年,归乡无望,本来心灰意冷,没料到患难之交终于遂其所愿,南归还乡,这必定会勾起她们的无限乡愁、万般怨恨。而在悲苦境地中,只有借助诗词,尚能疏泄心底蓄积的哀愤。从这些宋旧宫人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窥见她们亡国离家、伤时念乱的悲痛心情和望归的强烈愿望。其更深层的价值在于,作者所表达了对故国杜鹃泣血般的哀念,对不加区别地杀戮劫掠的愤恨,对遭俘被逼、朝不保夕生活的忧虑,展示了她们忠贞不二的气节和思乡念家的真挚情怀。而且,这样的哀念、愤恨、忧虑,在一定的时空内,也是广大民众的共同心声。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苏者聪.中国历代妇女作品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郑光仪.中国历代才女诗歌鉴赏辞典[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
[4]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6.
(郁慧娟 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 01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