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调动当代大学生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的兴趣,我们以《三国演义》为例,做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许多方面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
关键词:《三国演义》 古典文学名著 择业 问卷调查
一、问卷调查的背景
近年来,许多高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都深刻地感受到大学生们阅读文学名著的热情在逐渐下降,这在古典文学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笔者调查发现,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许多本科生,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认真、全面地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四大古典文学名著!这话听来令人难以置信,但的确是事实。
大学生不喜欢读古典文学名著,原因有很多。从外部环境来说,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为了增加就业机会,他们尽力去拿各种各样的“等级证书”,如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教师资格证书、律师资格证书……与这种“证书”热相比,阅读古典文学名著自然成了居于次要地位的事情。从学生们的个人情况来说,他们不愿意阅读古典文学名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古典文学名著离我们今天的生活太遥远了,读了它们也没什么用。此外,由于有些古典文学名著已被改编成了电影或电视剧,他们更喜欢观看“文化快餐式”的电影或电视剧,而不愿意去阅读文学文本。诚然,电影、电视剧对于普及、传播古典文学名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对于中文系的学生来说,这绝对不能代替对于名著本身的阅读。
我们认为,每一部文学经典,都经受了长期的、历史的考验,都经过了历代人们的选择。每一部文学经典,往往都蕴含着较为广阔的阐释空间,各个时代的人们都能够从中汲取到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它们并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黯然褪色。大学生们觉得古典文学名著离我们今天的生活很遥远,主要是由于他们还没有深入到文学作品的内部,仅仅知道其表层的内容或一鳞半爪的东西,并没有抓住名著的精髓和本质。另外,文学名著培养的主要是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操,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想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是不合实际的。
为了调动学生们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的兴趣,特别是细读文学名著的兴趣,笔者在给200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讲课时特意设计了一些讨论题,引导大家去细读作品。例如在讲授《三国演义》这一章时,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道讨论题:假如曹操、孙权、刘备各开了一家公司,其中曹操的公司规模最大、资本最雄厚、待遇最高,孙权的公司次之,刘备的公司最差,你愿意到哪家公司去应聘?为什么?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相关情节来说明你的理由。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
在交上来的174份问卷中,选择到曹操公司应聘的学生最多,有94人,占全部人数的54%;选择刘备公司的有54人,占全部人数的31%;选择孙权公司的有26人,占全部人数的15%。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结果呢?
大学生们选择到曹操的公司应聘,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曹操的公司待遇优厚。这是大多数同学选择曹操公司的原因。
其次,曹操的公司工作稳定。曹操的公司由于规模宏大、资本雄厚,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不容易被兼并、挤垮或倒闭,因此在这里工作要比在孙权或刘备的公司稳定。
再次,曹操善于用人。曹操虽然性格多疑,但是他知人善任,能够合理地任用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赤壁之战前夕,曹操曾颇为自豪地说,自己曾经“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1]。(第四十八回)曹操的手下也确实战将如云、谋士众多。特别是关羽投降后,曹操给予了他很高的待遇,甚至在关羽破五关、斩六将要离开时,他仍然同意放行。曹操的行为得到了很大的回报,后来,关羽在华容道冒着生命危险放走了曹操等人。
第四,在曹操的公司可以迅速积累工作经验。曹操的公司资本雄厚,规模庞大,公司中人才济济,自己可以迅速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工作技能,有利于自己的成熟和发展。另外,还有的同学坦言自己喜欢快节奏、有压力的生活,这样他们会感觉生活比较充实。
那些不愿意到曹操公司应聘的同学,则认为曹操的性格太过“多疑”,他对手下的员工会很不信任。因此,在曹操的公司工作会整日提心吊胆,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感,说不定哪一天就被曹操炒了鱿鱼。另外,曹操的公司由于人才众多,竞争压力会很大。
选择到孙权公司应聘的同学,则认为孙权非常信任下属,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人都是杰出的、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如果自己到孙权的公司工作,可能会得到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独立决策的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孙权的公司规模、待遇中等,不会轻易地就倒闭,工作压力也不会太大。另外,孙权的公司地处江南,物产丰富,气候宜人,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生活比较舒适。
那些不愿意选择孙权公司的同学,则认为孙权为人比较平庸,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他的公司主要是继承的父亲和兄长的基业;同时,孙权喜欢把公司的各种事务都交给手下处理,也不利于公司长期、稳定的发展。因此,孙权的公司发展前景不大,说不定哪一天公司就会倒闭或被曹操、刘备的公司兼并。
大学生们选择到刘备的公司应聘,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刘备的公司最讲究诚信。诚信使刘备的公司拥有稳定的客户,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货源和消费都不用发愁,公司会稳定地向前发展。
其次,刘备的公司人际关系融洽。刘备与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都亲如兄弟,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公司内部上下一心,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很强。在这样的公司工作,自己的心情会比较舒畅。另外,该公司虽然现有的规模小、待遇低,但是其发展空间和发展余地却很大。
再次,刘备的公司会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刘备的公司规模较小,人才相对比较缺乏,自己可以迅速地走上重要的岗位,为将来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还有,刘备、诸葛亮都比较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这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那些不愿意到刘备的公司应聘的学生,则认为该公司除了规模小、待遇低以外,最大的弊端在于该公司家族意识强烈,权力主要集中在刘、关、张和诸葛亮等少数人手中,其他人很难进入权力中心。另外,刘备为人仁慈有余,魄力不足,在接任徐州牧、夺取荆州等问题上都曾犹豫不决,错过了很好的发展机会;而诸葛亮做事太过谨慎,公司难以有飞跃式的发展。还有,刘备的公司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刘备的继承人刘禅昏庸愚昧、胸无大志,公司的发展前景实在堪忧。
三、调查结果的思考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认真地阅读小说文本,从中找出有力的证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虽然有些学生对小说文本的理解有一些误解和偏差之处,但是他们至少深入地阅读了一些作品,增强了对这些作品的感性认识,我们调查的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另外,通过阅读名著,许多同学意识到原来古典文学名著离我们的现实生活不是很远,而是很近,从而提高了他们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的兴趣。
不过,这次调查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却更加值得我们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们不再坚守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主要是被作为“奸雄”来塑造的。清代的毛纶、毛宗岗父子在评价曹操形象时,曾这样说:
历稽载籍,奸雄接踵,而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听荀彧勤王之说而自比周文,则有似乎忠;黜袁术僭号之非,而愿为曹侯,则有似乎顺;不杀陈琳而爱其才,则有似乎宽;不追关公以全其志,则有似乎义。王敦不能用郭璞,而操之得士过之;桓温不能识王猛,而操之知人过之。李林甫虽能制禄山,不如操之击乌桓于塞外;韩佗胄虽能贬秦桧,不若操之讨董卓于生前。窃国家之柄而姑存其号,异于王莽之显然弑君;留改革之事以俟其儿,胜于刘裕之急欲篡晋。——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这里,毛氏父子揭示了曹操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用了四个“有似乎……”来揭露他的虚伪和奸诈。不过,毛氏父子对曹操“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的才能,还是颇为赞赏的。鲁迅在谈到曹操形象时,也指出《三国演义》“要写曹操的奸,而结果倒好象是豪爽多智”。[2]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被作为理想的贤明君主来塑造的。他爱民如子,每到一地,都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刘备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第六十回)刘备真诚待人,与其手下文臣武将的关系都非常和谐。他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则为了蜀国鞠躬尽瘁;他与关羽、张飞、赵云等武将亲如兄弟,后者又与他誓同生死。
调查显示,学生们对于曹操性格中的“奸诈”、“多疑”等问题,大多显得比较宽容。有的同学认为“商场如战场”,现代社会商业竞争激烈,曹操“奸诈”、“多疑”的性格正好适应现代商业发展的需要。对于曹操“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极端利己主义的人生信条,也有同学表示了理解。而刘备在徐州收留吕布、樊城携民渡江以及长坂桥摔孩子等行为则被认为是虚伪的、不合时宜的,刘备在这些事件中表现出来的只是“妇人之仁”,缺乏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恢弘气度,因此不值得称赞和提倡。
当代大学生们对曹操、刘备的评价,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不再坚守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原来为人们所称道的“诚信”等优秀品德正在逐渐被抛弃,而“奸诈”等恶劣品德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伦理道德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越来越小,人们变得更加势利、圆滑、世故。当然,大学生们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与整个社会风气的变化是一致的。大学不再是一片纯洁的净土,它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影响。
(二)大学生们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有所欠缺
大学生们多选择到曹操的公司应聘,首先就是看中了该公司优厚的待遇;他们不愿意到刘备的公司应聘,也与该公司的待遇较低有很大的关系。对于某公司是否适合自己的发展以及自己的实力是否能够应聘成功,大学生们考虑得还比较少。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的思考还是比较模糊的,他们尚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工作计划,许多学生在择业时基本上处于一种“跟风”的状态。这与近年来毕业生招聘会上经常出现的一种尴尬现象是一致的:待遇比较好的招聘摊位前门庭若市,待遇比较差的招聘摊位前则门可罗雀。
待遇优厚就前去应聘,待遇较差则不去应聘,这反映出大学生还没有做好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准备,他们对于未来还有着很多的幻想。
(三)大学生们的择业观念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调查还发现,当代大学生们的择业观较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择业观有了很大的差异。以前的大学生在择业的时候,首先会把它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一旦选择了某种职业,往往会为之奉献终身。而当代大学生在择业的时候,往往会把它看作一个工作岗位,其目的是为了赢得实践的机会或者某种工作经历,以便将来找到更好的工作岗位,他们中很少有人会考虑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一辈子。也可以说,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他们大多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即使大学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父母在短时期内还会在经济上支持他们,能够给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因此,他们对未来的“发展”拥有更多的期待。这种现象也说明了当前社会上为什么会出现“零工资就业”的现象,大学生们“零工资就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积累工作经验。另一方面,有些大学生毕业后因为不愿意从事基础性的、事务性的工作而宁愿呆在家里,出现了所谓的“啃老族”,他们每天就是上上网、玩玩游戏,有些人会变得空虚无聊、无所事事。对于这一部分人,家庭、社会都应该及时地加以引导,使他们尽快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从国内国际的形势来看,在短期内这一问题仍然很难彻底解决。如何改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使他们能够顺利地就业,将成为今后几年大学和社会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
(本文为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文学经典细读”,项目编号:JG-ZC09060。)
注释:
[1]本文所引《三国演义》为罗贯中著,毛宗岗评订:《三国演义》,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594页。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附录《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291页。
(刘相雨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