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782

[ 林爱 文选 ]   

“我”的“社戏”,“我”的诗意家园

◇ 林爱

  鲁迅先生的小说,大多揭示了深刻的社会现象,所以文风如手术刀般犀利,文字大多沉郁冷峻,但独独在《社戏》等少数几篇中,以孩童的视角,展现了一幅不同于城区、鲁镇、未庄等地的水乡风情画卷,诗意的环境、至真至美的人际关系、童稚的乐趣、浓浓的亲情,给少年鲁迅的心灵以极大的慰藉,使人久久难忘。
  
  一、美丽的乡村
  
  1.世外桃源般的纯朴之美
  很幸运,笔者的出生地距离鲁迅外婆家不足10里,所以对那里的环境很熟悉。鲁迅文中的“平桥村”今叫“安桥头村”, “赵庄”即“皇甫庄村”,两者皆位于绍兴县孙端镇,相距不足5公里。作者笔下外祖母家的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这个偏僻的海边小村,保留了农耕时代的纯朴气质,较少受到封建礼教的侵害,是一方“净土”。在这临海的小村里,自然与人情融为一体,人情之质朴、淳厚一如那里的山水一样令人沉醉、感动。平桥村不仅是“我”的“乐土”,更是作者精心营造的新的“桃花源”。
  2.田园牧歌式的恬淡之美
  钓虾、放牛这种水乡特有的活动在乡村的孩子看来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但在城镇长大的孩子眼中,一切都是新鲜的,而且无比有趣。“我”和小伙伴们去看夜戏时,“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抒情的笔调,将月下水乡描绘得清新幽远,如梦如幻,散发着江南泥土的芬芳,作者对故乡的挚爱之情也隐然可见。
  3.水乡戏台的诗意之美
  来时的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去时的戏台“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所谓 “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的美好回忆,充满了浪漫的理想色彩,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二、至真至纯的人际关系
  
  1.亲如一家的乡情
  这里不惟环境优美,人情更是醇厚。“在小村中,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因为有了远客,他们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这里的乡情不是建立在利益交换基础之上的,是纯朴、以心换心的,所以弥足珍贵。
  2.浓浓的亲情
  当自己的外孙看不成社戏时,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人不早定,絮叨起来”,“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了,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没有的”,一个慈爱的外祖母跃然纸上;而母亲呢,又要照顾好“我”的情绪,又要劝解好外祖母,真是两头不讨好。但在我们回程时,已过三更时分,母亲却一直焦急地站在桥头等着儿子回来,既“颇有些生气”,“但也就高兴”,只有爱之深才会责之切,可怜天下父母心。
  3.农人待客的礼数
  农村待客的礼数,大抵是把最好的东西待客,所以,大家钓了虾,“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八公公可以毫不犹豫地把航船借给一群小孩童;阿发毫不犹豫地怂恿小伙伴们偷自家的豆;当六一公公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说“这应该的”,表现了热情好客的性格。当“我”夸他一句时,他“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4.重义轻利的乡间民俗
  在乡村里,闰土说“走路的人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阿发甚至怂恿小伙伴们偷自己家的豆,六一公公被偷了豆,丝毫没有怪罪他们,且说摘豆请客是应该的。联想到孔乙己因偷书被丁举人打断了腿,阿Q因有偷盗嫌疑而被枪毙,农村人虽物质生活并不丰富,但对物质的大度却让学过“孔孟之道”的城里人汗颜。
  
  三、童年的乐趣
  
  1.善解人意的儿时玩伴
  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纯真童心的突出表现。
  双喜在玩伴中是最善解人意的。当“我”看不成戏时,双喜能立刻想出可以说服“我”家大人的理由;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时,又是他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是双喜适时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在大家打完牙祭时,是他提议要做好善后工作。这些都说明他心细如发且善于为他人着想。
  2.以孩童的眼光看世界
  当“我”没得看社戏时,我“急得要哭”;当大人同意我们去看社戏时,“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身体也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描写途中急迫的心情,“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在如何应对八公公关于盐柴用度问题时,小伙伴们的对策竟是“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果真没有“犯上”这个说法,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3.以孩童的眼光看戏文
  “我”最喜欢看蛇精、跳老虎的表演,看到小丑被绑着打就乐不可支,却偏偏遇上老旦,于是恨不得“喃喃的骂”,终于“全船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哈欠来”。戏台上的老旦表演和“我”在书塾中念经书一样,都沉闷乏味。从文中来看,那次社戏其实并不精彩,之所以让“我”觉得好,不是那社戏本身,而是渴望看社戏的心理得到了尊重和满足,和小伙伴们一起航船、一起“偷豆”的奇妙经历值得回味。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鲁迅少年时因家庭变故,经历了太多世态炎凉,成年后又深味 “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对先生来说,看惯了人间尔虞我诈、弱肉强食后,“平桥村”才是他渴望的“精神家园”,儿时的社戏,在先生的回忆中一遍遍地被诗化,蒙上了理想的色彩——与其说那次社戏值得回味,不如说是儿时的纯真岁月值得永远怀念,故乡之梦值得永远追寻。
  
  (林爱 浙江省绍兴县工业学校 312000)

“我”的“社戏”,“我”的诗意家园
目录

  •  / 肖阳 赵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