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它们占到了24分;但对学生而言,这方面又无疑是难点。每年的高考,学生在这些题目上的得分都不理想。出现这一问题,当然跟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素养不高有关,想要在短时间内提高的确又很难做到,不过笔者认为,如果在阅读鉴赏过程中,能够巧妙地运用全文意识则能够较好地弥补鉴赏水平的不足。
所谓全文意识,是指在阅读与解题过程中,一定要牢记作品主旨,要明确作品的内容是为主旨来服务的;我们可以将所考内容与写作主体或主旨进行比较,看它们是相同还是相反,据此就可化难为易。下面笔者就以高考试题中的诗词鉴赏、散文阅读及小说阅读为例,来谈谈全文意识在阅读鉴赏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在诗词鉴赏中,把握作品的主旨对高三学生而言不算困难,学生主要担心对艺术手法的鉴赏。很多同学都说做这类题基本靠蒙,多写上几种手法,总有蒙对的时候。其实只要我们时刻树立全文意识,这类问题也不难解决。例如2006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本词抒发了作者在漂泊中对家人的深切思念,希望早日回到家中,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主旨不难把握,但在解答题目时,如果我们只是笼统地回答“借景抒情”肯定不准确。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全文意识来解决这个问题:主旨是希望早日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本句强调“归鸦”,作者想家此刻却在漂泊之中,鸟儿傍晚时分归巢,二者正好相反,我们马上就可以明确,此句用了反衬的手法。
散文给人的感觉是内容杂而乱,但由于它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因而以全文意识去观照全篇,会让我们的解题变得简单。例如山东高考试题《灯火的温情》中有这样一个题目:“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只是套用术语“为下文作铺垫”来回答肯定不行。我们如果能有全文意识,注意到本文是写人处在“孤绝”状态下应该如何来做,便会发现走夜路的“黑暗”与人生的“孤绝”具有相似性,只不过“孤绝”比较抽象,而“黑暗”比较具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答案:作者在文中开头详细描述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主要是为下文写人生的孤绝作铺垫;由于人生的孤绝比较抽象,因而从自己的经历谈起,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行文更加自然。再比如07年四川卷《焰火的变奏》中的“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一题,利用全文意识同样可以轻松地解决。本文通过“焰火”这一主体表达了对于“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而湖水的“平静”与焰火的“热闹”相反,形成反衬,同时又与和平、安定的“宁静”相似,因而可以将答案归结为:以“静”衬“动”,反衬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
对小说的解读同样可以采用此法。以2009年的青岛市模拟题为例,小说阅读《战地医院》一文中有这样一个题目:请简要分析“弹片扔到搪瓷盘里,兀自跳跃,叮当有声”这处细节描写的妙处。由于没有全文意识,很多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回答“是表现了弹片的锋利,杀伤力大”,有的回答“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几乎都不得分。其实只要我们注意到本文的主人公是医生,文章主要表现医生为了能满足受伤战士生的愿望而不顾个人安危完成手术,我们就能分析出弹片之所以“叮当有声”,是因为医生扔的时候比较有力,这一个细节反映出了医生在极度危险的环境之下全神贯注、沉着冷静的神态,并且这一点不是作者直接说的,而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用了侧面描写或烘托、衬托的手法。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答案表述为:通过细节描写衬托出了医生在极度危险的环境之下全神贯注、沉着冷静的神态。
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全文意识是我们解读文学作品的一把钥匙,只要我们能时刻树立全文意识,文本的理解就会变得简单多了。
(王坚 山东省青岛66中 266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