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784

[ 吴梦 文选 ]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文献综述

◇ 吴梦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将古典诗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一项重要举措,学习古典诗词对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意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升华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在实际的诗歌教学中,激情与挑战并存,教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诗歌教学水平?本文从诗歌教学理念、教学方略、教学步骤等方面对近几年的诗歌教学文献做出综述。
  关键词:古典诗歌 教学理念 教学方略 教学步骤 文献综述
  
  中学语文教材人教版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指出:“现在教委提倡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我觉得古典诗词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袁行霈《古典诗词与情趣的陶冶》)确实,文学教育离不开诗歌,“诗歌是最纯粹的艺术,从内容、形式、结构、韵律等方面,诗歌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上都比散文和其他形式更优越、更合适。”[1]自新课改以来,古典诗歌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有增无减,据统计,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古典诗歌所占比例近20%;然而,诗歌教学的重要性和教学的难度系数却是一个正函数,许纪友在他的《诗歌:想说教好不容易》中谈到:“中国的诗歌,民族特色极为鲜明,读起来很美,教起来却很困难,而老师要教好和教出诗味更是不易。”[2]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的艰难,对古典诗歌教学的研究也显现出巨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它对执教者有效实施诗歌教学提供经验性的参考;另一方面,它对提高中学语文整体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现阶段,对古典诗歌教学的研究几乎处于白热化状态,众多教学者和研究者结合课堂教学实例和历年教学文献探究出各种实用的教学方法,如:杨二亲的“模糊教学”[3],王金钟的“变序性课堂结构——从静态到动态”[4],顾瑾的“古典诗学原则”[5]。本文将对近几年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研究做如下综述,旨在将诗歌教学的研究进一步系统化和理论化。
  
  一、诗歌教学理念
  
  诗歌的教学理念应建立在诗歌的特点和当下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上,诗歌的特点主要有三:情感性、画面感和音乐性,而情感是其灵魂,故“以情感为核心”理所当然应成为诗歌教学的理念之一;重视诗歌的情感教育是教学的重要内容,而这种内容的有效传递又需要与之对应的形式,即“主体性”教学。
  1.“以情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诗歌是内在情感和外在表现形式的统一,任何外在的表现形式,如诗歌语言、艺术手法等都服务于“情感”这一主题。所以,在研究诗歌教学时必谈的也不得不谈的即是如何领会“诗歌的情感”。何茜在她的《语文课堂上的诗歌教学》中将“情感”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她认为,“诗歌教学既是一种知识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诗歌的本身就是情感的高度汇聚和浓缩。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情感把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内涵是至关重要的。”[6]然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执教者常易走入两个极端,一种是只重理性的分析,将诗歌分解成几个富有逻辑性的问题,整堂课都是由几个简答题串联起来的。这种建立在理性思考基础上的诗歌教学恰恰忽略了“情感”这一核心的教学理念,无法真正深入诗歌的本质,唤醒学生的诗心。另一种则是只注重感性的煽情而不加任何理性的思考,他们往往刻意地通过各种外在媒介营造诗歌教学的氛围,如音乐的渲染、视频的播放等,使课堂“情感”有余而理性不足,教学显得苍白而缺乏深度。
  2.“主体性”教学理念
  “主体性”的内涵实则包含三个方面:作者的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其中学生的主体性是当下新课程最为关注的命题,它是“语文教育现代性的又一重要理念与核心价值”[7]。当下,不少教师及教育专家对实现学生在诗歌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进行了探究:他们从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的多重对话之间,发现和思考这个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利用诗歌教学的“动态生成性”组织课堂;他们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才智,形成多元化诗歌解读方式,从而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他们擅长将单纯的“审美教学”转变为“二度创作”,企图让学生由简单的欣赏者转变为诗歌的创作者,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的精髓。“主体性”诗歌教学理念,打破了诗歌解读方式的一元化和评价测试的一元化[8],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这种主体性的发挥并不代表不需要教师的点拨,如果完全依赖学生自己形成对文本的理解,这种理解很可能因为学生经验的不同走入解读的误区而无法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
  
  二、诗歌教学方略
  
  针对诗歌的特点和诗歌教学理念,不少执教者探究出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方略,总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型:应试型诗歌教学和审美型诗歌教学。
  1.应试型诗歌教学
  应试型诗歌教学是把诗歌教学当作诗歌鉴赏,将对诗歌的赏析简单地归纳为考试中的几道简答题,它是建立在理性批判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的。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不顾及学生的主体性理解而提供一种标准的解析方法,将解析作为一种论证推理的过程。它一贯的教学模式是:导入新课;介绍作者、背景;学生初读,教师纠正读音、句读,教师逐句解释诗意;教师从意象意境、思想感情、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几个方面分析鉴赏诗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应试型诗歌教学模式渐渐退出时代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美育型的诗歌教学。
  2.审美型诗歌教学
  审美型诗歌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一种诗歌教学方式,它来源于审美的对象——教材,教材所选的诗歌一般文质兼备,具有很强的审美特性: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自然美、社会美、意境美。那么何为“审美化教学”?“审美化教学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主动投入又被深深吸引的联合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去体验诗歌情感之美、德行之美、智性之美、艺术之美。”[9]审美型诗歌教学更强调诗歌学习的感受和体验,“新课程改革下诗歌的学习过程不单是一个认识或者获得间接经验的过程,更是一个体验、感受和探究的过程。这种认识协调了人类的诗歌审美经验传承与个体基于自己的独特体验、感受重新阐释诗歌的关系。”[10]无论是间接性审美经验的获得还是学生主体内在审美体验的获得,诗歌教学的策略都是还原诗歌原始情境、探寻原初感受、寻找感性契合[11]、将学生引向“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从而实现内蕴式的深层对话。
  
  三、诗歌教学步骤
  
  诗歌教学无论运用怎样的方法和手段都必须遵循三个基本步骤:设境、入情、多解。
  1.设境
  诗歌教学必须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入境是保证诗歌教学成功的前提,入境即能创造出诗的审美境界,依据诗歌的审美特性,归纳出主要的入境方法为:披文入情的朗诵。
  诗歌相对整齐的句式、铿锵和谐的韵律使它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鲜明的音乐感,读起来琅琅上口。诗中大量对偶排比手法的运用,形成了情绪上的饱满、内容上的完整和章法上的起承转合。用朗读导入教学,是体会诗歌独有的节奏的回环美、音调的抑扬美、声情的和谐美的最好方式。然而在朗诵诗歌的过程中,教师也尝试过运用多种方法,如分角色朗读、音频范读等,效果却不是十分明显,学生只是听、只是读,并未真正领悟到其间的情感。鉴于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指导,包括句法、句式、押韵、平仄、停顿、语调、语气等,对其抒情长句尤其要加强指导[12],使诗人本真的情感得到释放和还原。当然,借助一定的多媒体设备,利用现代多媒体拥有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动态感好、信息量大等独特优势,将诗歌学习的环境生动地呈现出来,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震撼学生心灵的效果”[13]。
  2.入情
  诗歌教学讲究情感,入情即是入境,意境也就是形与神的统一。要让学生深入到诗歌营造的意境中,必须对其中的意象、语言进行深刻的理解,同时能够知人论世,深谙诗人的情感经历,还原诗人本真情感。
  入境之前必先入象,意象对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诗人对意象的选择与描绘,正是诗人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反复揣摩体味,突破意象表层去体悟诗的意象内蕴,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此外,诗歌的语言准确、简洁、凝练、富有跳跃性,揣摩诗歌的语言就是揣度其遣词造句的精妙。诗人遣词造句独具匠心,正如杜甫“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他对词语的玩味绝非浅尝辄止,而是深入灵魂的底里,渗透着诗人的心路旅程。在析词的过程中,老师还要注意其中象征、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挖掘词语表层意义之后的深刻意蕴,品味诗歌含蓄凝练的语言美。同时,诗歌抒情性的背后存在大量的叙述空白,这要求我们去捕捉、填补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叙事元素,而这些叙事元素就是诗人的一个写作背景。每首诗的写作背景不同,表达的感情也定然有别,我们说诗歌含蓄、话中有话,其实也得通过具体的知人论世去品悟。
  3.多解
  欣赏诗歌有一个典型特征,那就是面对同一首诗往往会出现多元解读现象,而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多元解读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想象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诗学原则之间、诗学原则与语文学习之间,可以通过教师提问、参与讨论、交流辩论、演讲朗诵等多种形式构建起多向对话,加强体验,从而实现对文本的多角度解读。当然,提倡多元,会不会削弱规范呢?会不会使教师、学生无所适从?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所说的多元是从不同层面切入,是在掌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切入的,打碎的是枷锁、是僵化的教条,获得的是自由的权利。
  
  四、小结
  诗歌在中华民族古老的肌体上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作用,她不仅仅属于文学艺术,她还是中华民族在悠远的历史岁月中所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和表达形式,她积淀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系、文化结构、思维模式、品格智慧以及终极价值。但我们的诗歌在被用于启发心智、放浪思想的语文教学中,却愈加陷入误读、浅读的困境,这不单单是古典诗歌本身的特点造成她与现代文明的隔阂以及思想上的沟壑,更是由于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参差不齐带来了古典诗歌教学的困惑。诗歌教学存在的大量问题,不在诗歌也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学生受生活阅历、情感体验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可能对诗人彼时彼地的情感无法理解,作为专业老师,却必须读透诗歌,将自己融入诗歌的境界之中,唯有如此,才能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的艺术王国。
  有关古典诗歌教学的文献数量虽多,但能够引领新课改热潮的还是屈指可数,因此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通过各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探讨,为我们的诗歌教学提供借鉴的指南。
  
  注释:
  [1]李丹:《从欣赏走向创作——试探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教回归之路》,2010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2010年10月16日。
  [2]许纪友:《诗歌:想说教好不容易》,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3期,第18页。
  [3]杨二亲:《模糊教学艺术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文学教育,2008年,第5期,第23页。
  [4]王金钟:《诗歌教学:从静态到动态》,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6期,第23-29页。
  [5]顾瑾:《古典诗学原则:现代语文教育的宝贵资源》,教育科学,2008年,第5期,第37-40页。
  [6]何茜:《语文课堂上的诗歌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9年,第8期,第6页。
  [7]倪文锦:《语文教育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8]于漪,程红兵:《诗歌教改必须扎根于现实的土壤——20年语文教学的回顾与反思》,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第11期,第3页。
  [9]樊小勇:《感性的开发与审美的回归》,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年,第7期,第195页。
  [10]王雪艳:《“诗意”地学诗:校园文学活动中的诗歌教育》,内蒙古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第6期,第20页。
  [11]刘春艳:《在古代诗歌中渗透美育》,综合天地,2010年,第6期,第18页。
  [12]陈德俊:《把握情感,激发共鸣——关于古典诗歌教学的一点思考》,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6期,第18页。
  [13]陈福生:《由音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所想到的》,教育教研,2009年,第3期,第20页。
  
  (吴梦 重庆 西南大学文学院 400715)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文献综述
目录

  •  / 肖阳 赵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