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揭示网络文学生存的现实语境出发,探讨了网络文学对传统的颠覆与创新。分别从网络文学在语言运用、文本风格等方面的颠覆与创新来分析网络文学的后现代特征。
关键词:后现代文化 颠覆 创新
一、后现代文化阐释
后现代文化与当代社会的高度商品化和高度媒介化相关。美国文化理论家杰姆逊曾经指出:“现代主义的特征是乌托邦式的设想,而后现代主义却是和商品化紧紧联系在一起的。”[1]无论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或是文化生活都渗透着资本和资本的逻辑,商品化的形式在文化、艺术、无意识等等领域无处不在。于是文化作为一种消费品从文化圈里走出来,雅文化和俗文化的界限被打破,艺术品成为供大众消遣的一种手段,甚至理论也变成了一种哗众取宠的商品。商品的逻辑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人们已经不再以个性、创造性、批判性、超越性或者如本杰明所谓的“韵味”(aura)这样的概念来评价和要求文化,而是以大众性、娱乐性,甚至畅销性来衡量文化的意义——而这正是后现代文化的典型特征。
无论是后现代性文化对深度的放弃,或是后现代主义文化对深度的拆解,尽管前者来自于一种商业动机,后者出自于一种哲学动机,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对崇高感、悲剧感、使命感、责任感的怀疑和疏离。在过去文化中那些引以自豪的神圣的东西,如深度、焦虑、恐惧、永恒的情感等都消失殆尽,被那些世俗梦想和文化游戏所代替。
尽管后现代概念来自于西方,且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与西方发达国家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但由于改革开放十多年来,中国已经被卷进了世界文化的共同体之中,西方国家发展的历时形态被压缩为一种共时的断面。因而,中西方文化往往会出现一些惊人的共性,尽管这种共性所掩藏的是惊人的文化差异。于是,中国文化出现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文化脱离了政治教化、启蒙主义、批判现实的传统,完全变成了一种娱乐手段,降格为一种游戏规则。
如果说现代派艺术是工业文明的产物,那么后现代艺术就是信息社会的产物。现代信息社会高速发展,商品经济更为发达,商品意识渗入到社会的每一个细胞,无中心、无权威、无深度、平面化、零散化、复制化、商品化成了后现代艺术的典型特征。于是出现了个人风格消失、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与反艺术界限消失的多元化“怎么都行”的文化景观。“怎么都行”体现了后现代艺术无限的包容性和多元发展的可能性。网络正促使这种可能性深入发展并确立了它应有的地位。
二、网络文学的整体特征
网络的虚拟本质——现实可能性(也即非现实性)对现实要求否定的不停息的渴望与尝试,同样带给网络文学解构性的特征和浓重的后现代属性。网络文学的作者正是在他们创作之初以“想说就说”的口号回应着后现代的呼唤的。
除了“榕树下”专业文学网站外,越来越多的网站给网友们提供了发表文字的园地,传统文学作家们也开始纷纷向网络靠拢。因此莫言就认为网上文学与传统文学并无区别。他说:“如果硬要找出一些区别,那就是:网上的文学比网下的文学更加随意、更加大胆。换言之,就是更加可以胡说八道。一个能在纸上写作的人,只要不吝惜电话费和上网费,完全可以在网上写作。”[2]其实不尽然,莫言只是道明了部分网上创作的传统文学而已,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
真正的网络文学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自我风格和特色,它明朗,随意,才气纵横。它并不仅仅是一种发表文章的方式,而渐渐成为一种写作方式。网络文学语言和传统文学语言的区别显而易见。一种新生事物,它最需要的就是独特的风格即不沿袭性,颠覆传统的特征。网络文学在这方面做到了几乎完美的地步。因为几千年的文化说教已经存在得太久,而轻松随意、娓娓道来的网络文学却很少有这种意向。如同现实主义的某些流派一样,能大胆地和读者平等交流。另外,网络文学的唯美性也是非常突出的。人们在网络上的景色描写,心情描写更多地带有自我感情的渲染。而美学原理认为,美就是细腻而优雅的心理需要的一个组成部分。[3]于是自觉不自觉的网络文学在审美性上有了一定的突破,这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由于网络文学的创作目的和意义的改变,使创作主体在主观上改变了对文学内容和形式的看法。网络文学的颠覆性特征,不仅表现在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学语言的颠覆性,还表现在网络世界的虚拟生活对文学题材的丰富,更表现在网络文学对文学作品深度的淡化。
三、网络文学语言的颠覆与创新
电脑键盘输入写作这一新型的写作方式,对写手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直接表现在出现了许多由长居在网络世界的“大虾”创作并使用的文字和符号。此外,后现代文化对那种矫情的贵族意识的嘲笑、对那些虚伪的道德寓言和价值观念的瓦解,以及它那种进退自如、宠辱不惊,超然于胜利与失败之上的人生智慧,都为网络文学带来了某种生机,带来了某种脱离了教化传统的自由和轻松。具体表现如下:
1.独创性词语。常使用一些在网络上通行的具有网络语体色彩的特殊词语。这些特殊词语大都是网民(特别是“网虫”们)创造的词语。把这些词语大量引进文学作品,增加了网络读者的亲近感、认同感,极利于作品的传播。 例如“菜鸟”、“网虫”、“网友”、“网恋”,都是“网虫”们创造并在网上常用的词语,MM(妹妹)、GG(哥哥)更是网上独有的缩写词。这些词语的网络色彩都很浓厚,仿佛是网上交际的一种时尚。
2.符号语言。计算机可输入多种文字符号,也可输入不少非文字符号,二者的数量比普通文字符号丰富多彩多了。由于键盘很容易写入(输入),就使得网络文学作品混杂进的书面符号特别广泛,并创造出一些独特的意义。
1)多种文字符号混用。网络文学作品中常混用有汉字、英语字母,汉语拼音字母,甚而注音字母等多种文字和注音符号。
2)混用各种非文字符号。
3)运用表情符号。现在的网上交际,看不到对方的形象,也听不到对方的声音。但为了表情表声,网虫们发明了用计算机输入一些组合性的非文字符号,构成具有象形意味的表情符号,并得到大家公认而通行起来。网络文学作品则大胆引进了这类符号,使文学语言中第一次出现了直接表达“形”与“声”的词汇。
3.亵渎和玩弄经典的语言表达。典故、成语、格言、深入人心的名作名句以及广为流传的俚俗之语等等,都是网络小说的亵玩对象。通常采取三种方式:
其一是歪曲词义。在《笑叹三国·三顾茅庐》中,“隆中对”的命名不是源于地名,而是因为刘关张和诸葛亮一起商讨对策时,地图不得不铺在石头上,石头上的突出部分让地图有个隆起。《笑叹三国·巧借荆州》把沉鱼落雁解释成水深火热,理由是:“鱼沉入水底,是不是水深?”“月亮闭了,昼夜太阳,是不是火热?”
其二是把经典表达中的虚指“做”实。经典的周瑜形象是潇洒俊逸的美男子。在《笑叹三国》中,为了显出周瑜的“玉树临风”、“风流倜傥”、“风度翩翩”,居然 “几十个人都手拿扇子,对着周瑜猛摇”(《笑叹三国·舌战群儒》)。
其三是替换经典表达中的关键字。名著中的周瑜说“既生瑜,何生亮”,在《笑叹三国·舌战群儒》里头成了“既生芋(瑜),何生粮(亮)”!丰富复杂的含义也变成仅仅是对一个偶然事件的无奈之慨。应该说,经典表达中有替换关键字的先例,比如,逃之夭夭(形容人逃跑的样子)是由《诗经》“桃之夭夭”(桃花盛开的样子)而来 ,每况愈下(情况、状态越来越糟糕)是由《庄子·知北游》中的“每下愈况”(意为越是在事物或对象的底部或最不起眼的地方越能发现其特性)而来,但这种做法在网络小说里如此常见、如此随意:“这次第,怎一个爽字了得”、“阿泰大吃一惊,狼容失色”、“我真是遇人不俗”、“正所谓恐龙嘴下死,做鬼也风流”、“不听情圣言,失恋在眼前”(《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几乎成了一种造句的方法和策略。
此外,网络文学还通过使用电脑术语,奇异的网名,特异的修辞手段等表现出对传统文学语言的解构与颠覆性特征。
四、文本风格上对传统的颠覆与创新
网络文学的风格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其颠覆传统与创新特征:首先是篇幅,因为网络阅读的习惯,网文一般都短小精悍,少有长篇大作;其次在体裁方面,多杂文、散文,而小说和诗歌相对较少,其它文学体裁则更少;再次,在内容方面,主要是讲述生活随感,爱情故事,时尚话题等;最后还有在语言方面,比较活泼随意而幽默,有一些网络语言或典故等。
(一)题材的风格创新
网络文学的先行者们少有文坛的业内人士,而是学生和年轻的IT从业人员占了绝大的比例。作为由非职业作家基于兴趣创作的直接被读者阅读的故事,当然不能被解释为是对某种现代文学创作论的实践。
生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年轻网络写手,被冠以“新生代”“后新生代”“晚生代”等头衔。与父辈们相比,他们更像是时代的叛逆,头脑中很少有什么禁忌,惟一吸引他们的是现实,是简简单单的物质消费,是无拘无束的精神游戏。这种简约、自我的生活态度,必然使“个人化”小说、“欲望化小说”、半虚构半自传小说以及“另类写作”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个人的历史、记忆、经验、躯体感受被视为写手们写作赖以存在的基点,被视为最可靠、最直接的文化资源,其核心即是抛却经典与传统的个人主义精神。
(二)叙事风格创新
一是谐谑式叙事。网络写作要用短、平、快的方式表现凡俗和平庸,谐谑是吸引网民眼球的有效手段。炫耀谐谑的技巧,展示幽默的智性,巧置诙谐的语言,编织搞笑的噱头,常常能为作品带来更多的看点,也能为公众的凡俗狡智提供更为诱人的审美张力。因而,谐谑的话语表达已成为网络文学的主要话语风格。鲁迅说过,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钱钟书先生说,“幽默是思想的放假”。谐谑之语,之于作者是炫技,之于网站是卖点,之于作品是亮点,之于读者则是交流凡俗的媒介和吸引其阅读的策略。网络文学要以轻松的平民姿态表现其生存智慧,而谐谑式表达是最好的话语方式。
二是拼贴式叙事。拼贴又称拼接,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个美学特征。网络写作的拼贴是基于平庸崇拜的游戏式理念,利用计算机链接和复制技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本巧妙地拼贴在一起,构成一个新的带有凡俗色彩的文本。常见的有语词拼贴、语段拼贴、故事拼贴、人物拼贴、意义拼贴等。拼贴是为了构成一种陌生化的巧置表达,以实现观念上的脱冕与凡俗,组合出一种扑朔迷离的反讽效果。网络接龙小说、合作小说等通常进行故事拼接,都是典型的拼接作品。
(三)文本风格创新
众多的网络文学作者虽然位列知识阶层或中产阶级,但他们在写作心态上往往秉持民间立场,坚守黎民本色,使民间本位的自我表达成为网络写作的基本立场,因而在文本风格上呈现为以下特色:
1.大众狂欢
本雅明曾说,传统艺术品注重的是“膜拜价值”,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注重的是“展示价值”。网络文学作为电子化复制的典型文类,其创作动机不在膜拜,而是出于自我展示和快慰表达。[4]网络写手宁财神对“咱们是为了什么而写”的回答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而写,为写而写,为了练打字而写,为了骗取美眉的欢心而写。[5]网络是一个大众狂欢的自由广场,又是一个消解崇高、贱视权威的世俗世界。写作者并不想以此换取功名,忝列作家之位,乃至立言、立德以致“不朽”。上网写作只是一种游戏、休闲方式和宣泄、狂欢途径。因而,在文本风格上往往是以凡俗为底色,以随众为基调,以快感为风格追求。
2.渎圣思维
这是在价值取向上体现民间立场的一种创作理念。把神圣化作笑谈,将崇高降格为游戏,用喜剧冲淡悲愤,以笑料对抗沉重,是网络文本最常见的套路,巴赫金将其称之为“贬低化”,即把一切崇高的、精神性的、理想的和抽象的东西转移到整个不可分割的物质和肉体层次。[6]这种“贬低化”其实并不含贬义,主要指物质化、世俗化和人间化,是高雅相容于粗俗,精英存形于普泛,神圣崇高回归到低微和平凡,一切形而上的东西都向下转移,以求打破壁垒和特权,把文学连同自由平等观念一道从神坛拉回民间。
五、结语
网络文学的出现,是后现代文化背景下文学的最好诠释;网络文学的平民化、自由性、开放度、交互性都将为文学打开一处全新的领域,将给传统文学带来别样的风味。不能简单地以传统文学的价值标准来评判网络文学,我们应该从新的角度来看待网络文学。正是因为网络文学后现代属性的深化,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学存在着地位挑战的同时也在另一层面上挑战自己。
注释:
[1]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莫言:《莫言谈网络》,千龙新闻网,莫言专栏 。
[3]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4]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5]宁财神:《度过美丽的夜晚》,文学报,2002年,第4期。
[6]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张立平 湖北荆州 长江大学文学院 434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