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经》中有投桃报李之说,《左传》中有结草衔环的故事。同样,《聊斋·小翠》中的狐女小翠的报恩故事亦感人至深。
《小翠》是《聊斋志异》最美丽的篇章之一。王太常年轻时因“无心之德”让一条狐狸“来伏身下”,帮它避过了雷霆劫。狐狸为了报恩,将女儿小翠送上门,不取分文地嫁给了王太常的傻儿子王元丰。小翠于嬉闹中几次为王公化解官场危机,最终除去政敌,又治好了元丰的痴傻之症,并替元丰聘娶钟氏以延续香火,才从容离去。
而李冰冰一版的电视剧《小翠》中则是:“小狐仙”小翠为报救命之恩和痴儿王元丰日久生情,后来在小翠的帮助下元丰恢复了智力却中了蛇毒六亲不认,为救元丰,小翠耗尽最后一丝真气,自己亦被雷神召回天庭。花园中,重新变傻的元丰梦想着和小翠无忧无虑地嬉戏,充满童真……
认真比较小说和电视剧,我们会发现,电视剧比之原著又增加了两个“恶人”即蛇妖和宰相之子,也增添了新的故事情节,使原有的故事更加复杂化,更富曲折感。这些人物的出现在丰富故事的同时,却对原文的主题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改革”,不仅忽略了原文中作者的思想,更是弱化了原文的讽刺主题。
异史氏曰:“一狐也,以无心之德,而犹思所报;而身受再造之福者,顾失声于破甑,何其鄙哉!月缺重圆,从容而去,始知仙人之情,亦更深于流俗也。”小说结尾处明白地告诉了我们作者的意图,是揭露、讽刺世人的卑鄙无情,人不如“狐”,人心不古,感叹“仙人”的情谊比之世俗之人更加深厚。小说中小翠打破王公用来疏通官路的玉瓶,王公夫妇不念小翠往日的恩情,“交口呵骂”,小翠愤然离家。虽然在王家“身受唾骂、擢发不足以数”,小翠为报未完之恩,也因被元丰的痴情感动,两年后重新回到元丰身边,为他娶了妻子才又从容离去。这是王公等世俗之人难以做到的,两相对比,也是作者的讽刺笔触所在。而电视剧中以报恩为引子,实则以爱情为主题,着意刻画小翠与元丰恋情的挫折与坚贞,同时选择了“缺憾美”的结局,比之原著痴情不减,却不如原著的讽刺意味绵长。
再看小翠的人物形象塑造。
小说中狐女小翠是一个性格塑造得很成功的人物,她天性活泼,真纯自然,与母分别时“殊不悲恋”,同痴儿元丰一起生活“殊欢乐,不为嫌”,整天奔逐笑闹,似无人世间的烦忧。然而她又不是全无心思,她聪慧干练、足智多谋,于闺房嬉闹中替王公解除了心腹之患,当王侍御慨叹“余祸不远矣”,“惊颜如土”,大哭曰“此祸水也!指日赤吾族矣!”也不稍加辩白,其冷静可见一斑。她虽然顽皮,对元丰却抚爱备至。当王夫人责骂自己时她要么“俯首微笑,以手刓床”,要么“倚几弄带,不惧,亦不言”,不以为意;然而当王夫人杖责元丰,“元丰大号”时,她不仅脸色大变,而且还跪下乞求王夫人饶恕,这也是王夫人“怒顿解,释杖去”的原因,因小翠是真心关爱自己的傻儿子的,这怎能不让王夫人欣慰喜欢,就有小过错也不追究了。
电视剧中改编后的小翠也是很聪明,却显得过于莽撞并不善解人意,只是一个真纯、痴情的小女子而已。蛇妖用元丰的性命威胁小翠,让小翠交出夜明珠,小翠的母亲虞姬拒绝,小翠只好趁虞姬睡着了去偷,其实她不懂母亲只是表面无情,否则以她和母亲二人道行的差距之大,她偷走夜明珠母亲岂会不知!她莽撞地将夜明珠交给蛇妖并未救出元丰,最后还是母亲出手才保住了元丰的性命,太过莽撞轻信,虽然显出其情之切,却不能不使情路多挫折!
从结局上看,电视剧却是比小说胜出一筹的。
小说基本上可以说是美满的,美满的终结是对善良的人不幸受磨难的一种心理补偿。小说中元丰的新娶之妇“颜貌举止,与小翠无毫发之异”,元丰“虽顷刻不忘小翠,幸而对新人如觌旧好焉”,可见作者心中美好的愿望依然存在,带有明显的理想化色彩。然而容貌虽同,终究不是小翠!
电视剧是以爱情的坚贞为主题的,结局小翠与元丰虽然被迫分开,然而都是痴痴地等待,遗憾虽然遗憾,爱情却是唯美的,看过原著的人应该庆幸,这样的结局对小翠才公平些!
(汤淑红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