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将诗人分为主观之诗人和客观之诗人,并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叶嘉莹先生也曾在《大晏词的欣赏》中试着将诗人分为理性之诗人和纯情之诗人,说理性诗人的感情“似一面平湖”,“虽然受风时亦复觳皱千叠,投石下亦复盘涡百转,然而却无论如何总也不能使之失去其含敛静止、盈盈脉脉的一份风度”,而纯情诗人的感情却“像滔滔滚滚的江水,一任其奔腾倾泻而下,没有平湖的边岸的节制,也没有平湖亭蓄不变的风度。”两种区分虽然叫法不同,意思却大抵一致,即理性之诗人往往冷静而客观,对人生世事多一份理性的关照和洞察的彻悟;纯情之诗人往往热烈而敏锐,对人生世事的体认多凭其纯真强锐的感受和任纵的性情;前者最是“看得透”,后者最是“看不透”,前者诗文因“看得透”而显智慧,后者诗文因“看不透”而显至情。但也有一些作品,作者的感情既不是平湖的静止,也不是江水的倾泻,而是一眼旋涡,澎湃却不直下,盘桓却不含敛,郁结于心,千回百转,并因而生出许多无端之慨、无理之思,这就是痴情、痴语了。
生查子
牛希济
春山烟欲收,天淡稀星少。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此诗写恋人相别。上片描景,春山薄雾,天边稀星,残月照脸,别泪晶莹,共同烘托出离人之愁苦。下片写情,你看,含泪道别已说了千言万语,有些话是反反复复、絮絮叨叨,可依然无法表达内心的不舍。最后一句是对分别后的设想,“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只因心爱的人身穿着绿色的罗裙,从此便无法再与芳草坦然相对,就会对每一片芳草、每一片绿色辄动怜爱之心,产生怜爱之情!这是何等无理之语,又是何等痴情之态。 柳永有诗“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也是情深之设想,没有心爱的人陪伴,再好的时光都如同虚设,我只能独自承受孤独的痛苦;李商隐有诗“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也是同情同理。快乐的时光会因爱人的分享而锦上添花,清苦的岁月会因爱人陪伴而雪中送炭。可是,别离之后呢?真是乐亦愁,苦亦愁。这是真情所在,至情所在,但柳永和李商隐也依然清醒,依然以别离视别离,以孤独味孤独,所以设想也在情理之中。“绿罗裙”一句却是痴得可爱,别离之后来不及痛苦,来不及嗟怨,因为天涯处处是芳草,一寸芳草一寸心!所以,男主人面对一片绿色时,一定没有伤心,没有愁苦,有的是欣慰,是陶醉,是怜惜和微笑!难怪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中论及此诗时说:“以处处芳草之绿,而联想人罗裙之绿,设想似痴,而情则极挚”。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他一生沉浮宦海,几遭贬谪,对人生命运的变换和官场的艰险有较深刻的体验。政治的磨练,人格的修养使他拥有了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所以在他的诗文中,我们常看到的是一位德业文章俨然的政治家、文学家。但在他的词中,我们却常看到他缠绵沉挚、锐感多情的另一面。此首《蝶恋花》写闺思,首句即叠用“深”字,把人带入重叠幽深的独处环境中去。层层的帘幕,堆堆的柳烟,真是让人寂寞得难耐,又恰逢雨横风狂的暮春,怎能不让人心神恍惚?寂寞,偏又庭院深深,惜春,偏又雨横风狂,在万般无奈与无助中,就有了“无理”——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因不愿看到日已黄昏,不愿感受春去匆匆,就紧紧地掩上房门。可是,重门紧锁,就真的能让黄昏不再到来吗?真的可以把春天留在身边吗?无奈之举,实在是情至深处。宋人有诗“老僧只恐云飞去,日午先叫掩寺门”,与之有同趣,仿佛小孩子天真的幻想,美丽的梦。宋人多有伤春、惜春之词,但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却显示出另一种雍容温雅。虽也是花落纷纷,虽也是无可奈何,但又能从事物的另一面予以理性的观照——花虽落去,但明年又会再开,就像眼前这只燕子,不就像是去年的旧相识吗?——淡淡的忧愁中透露出自我解脱的气度。可是这位“门掩黄昏”的女子呢?还在含泪对花,苦苦追问。人虽有情,花却无语,花愈无语,情愈痴迷……
诗词抒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似直而曲,有的似达而抑,也有的似从容却迫切,或似含蓄却分明。但所有的“无理”痴言都表现出一派天真之态,似真率而极幽深,似坦白而极低回。对作者而言,意乱而情迷,情迷而语憨,反过来,对读者而言,就要从这憨语中去深味其情迷意乱了。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词写于1097 年,当时作者因坐党籍,被削轶远贬,精神上极度痛苦。本篇即抒发了这一特定情况中的失意、感伤、孤寂和迷茫。上片写景,虚实相生,诗人内心的深悲极恨所化成的幻景与羁旅客馆的感伤之情相结合,传达出凄厉哀怨之苦。
人生失意无南北,羁旅途中多哀情,但人的气质、胸襟的差异会使他们在传情达意上各不相同。柳永《八声甘州》也悲愁,也凝重,但又开阔高远,笔力遒健;苏轼《临江仙》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更是表现出身处逆境却随遇自适、洒脱自在的人生态度。可秦观呢?他少年豪俊却屡受迫害,胸怀壮志又气质纤弱,所以,一旦希望破灭就异常痛苦和失望。苦不可解便致痴,情之痴者远于理,故面对着滚滚东流的郴江,他没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豪纵,更没有“大江东去,浪陶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洞达,他有的竟是说不出的迷惘和困惑:郴江啊,你本来是绕着郴山流淌的,为什么又盘旋而去,流向潇湘了呢?其实,人生常恨水常东,这本是极自然、极平常之事,可被命运捉弄的作者已陷入深深的无奈之中,他看不透,也看不懂,所以才无理之极,沉痛之极。苏轼曾将此词书于扇,秦观去世后,他哀叹曰:“少游已也,虽万人何赎!”笔者想,这首词作所表现的至情确是因其痴而让人不忍卒想。
风入松
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梦晓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这首词是为思去妾而作。词人以伤春怀人的易感心境去观察感受清明时节,而无论是落花风雨,还是雨霁新晴,那些微细的变化都在触动着词人的心,愁草、垂柳、新晴,一景一物,一点一滴都化作相思柔情涌动心中。以酒浇愁,可酒梦又被莺啼惊醒。“黄蜂”二句最为奇幻空灵:天晴后蜂蝶飞来,看见黄蜂频频扑向秋千,疑是有伊人纤手遗香之故。想必,这故去之人必常笑坐秋千,随风飘荡,作者必常与佳人相伴,情绕西园,所以故地重游,旧梦时温,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念香凝,神光离合之中,往事犹如眼前。其实,睹物思人,忆旧怀情,本不是诗词罕见,秦观“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李清照说:“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姜白石之“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或以今日之落魄怀念过去的繁华,或以眼下之孤寂追忆昔日的热闹,但都是在阅尽人间沧桑后理性的反思,现实的观照,经验的对比,而“黄蜂”句则纯是发于无端的想象,纯是孩童般的天真稚语,纯是“痴望神理”。
欧阳修云:“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的确,有情之人往往诉情于春花秋月,而至情、痴情之人往往思虑无端,如若童稚,近无理之妙,正像傅庚生先生所说:“情之愈痴者,愈远于理耳。”
(高青 江苏省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