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陈子昂是唐代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一位诗人,他受儒、释、道、纵横等多家前人哲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完整的哲学体系,贯穿其哲学体系始终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他后来提出的“风骨”、“兴寄”等理论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陈子昂 天人合一 《登幽州台歌》
“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理论模式之一, 它主要是探求宇宙生成运动的规律以及其与人事的关系。“天人合一”是陈子昂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核心,更是调节进与退,仕与隐等很多矛盾的思想武器。[1]陈子昂著名的理论便是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的“风骨”和“兴寄”。“风骨”与“兴寄”的提出,既扫荡了初唐形式主义诗风,也为唐代诗歌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当时无疑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一、陈子昂的“天人合一”的学说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它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思想在儒、释、道思想中都占据重要的地位。“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必须和天一致、和睦、协调。陈子昂自幼受到儒、释、道、墨、阴阳、纵横家等思想的影响,“天人合一”势必影响到他思想的发展。闻一多在《闻一多的选唐诗一千首》中给出了这样的精辟结论:“要问陈子昂诗的境界与风格是怎样产生的,就得从中国历史和他本人的家世去找原因” [2]。冯良方的《陈子昂的天人合一思想四论》则专从其思想的哲学基础加以论述,认为“就三家思想而论,虽然他亦有咏禅之作,但更以儒、道二家为精研,并统一于天人合一的理论模式中,包括了自然宇宙观、社会政治观及人生观等主要内容”。陈子昂“天人合一”的观念贯穿了他的自然宇宙观到社会政治观和人生观。他的思想主要受到黄老之学和孔孟之道的影响。在宇宙观方面,陈子昂所谓的“天”具有外在的自然物质之天的成分,也有浓厚的伦理道德和人格化的成分。天与人是相通的,把天及其自然规律“人化”,把自然人格化、道德化,把人的道德提高到宇宙的高度,实现天与人的和谐统一。中国古典美学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3]。陈子昂的天人合一观,激励他揭示现实世界的弊端,探索理想社会的模式。
“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其人生观的影响尤其明显。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人生价值取向中的两种不同的选择,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陈子昂身上主要表现为出仕与归隐。“他的一生始终在进与退,官与隐,达与穷之间徘徊彷徨,苦闷忧伤。”[4]陈子昂在从政之后有八年之久处于归隐的状态,与他从政14年相比并没有少太多。天地万物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即天、君、臣、民的关系,其实质是天道(天)与世道(君、臣、民)的协调应和,落到实处就是君臣之间的关系,而陈子昂在武氏政权当政期间受到武则天的重用,达到了君臣之间的协调,促成了陈子昂的“达则兼济天下”这样一种“天人合一”。在入世之后,陈子昂不断地考察民情,抨击黑暗现实,认识到武氏政权的黑暗,同时还有大批奸佞、愚贪残酷之辈当道,他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于是就转而归隐去“坐观万象化”“闭牖察天心”(《南山家园林木交映盛夏五月悠然清凉独坐思远率成十韵》),追求天地自然与自身心灵的统一,另一种形式的“天人合一”。陈子昂的归隐,“无非是要将自己形而下的、有限且不得志的政治生命,通过林中的观化修证,转型为形而上的、与王权本体、历史大势和生死化机同在的无限的政治生命” [5]。陈子昂的几次归隐其实都是为了出世做更好的准备,在实现“天人合一”的道路上实践与努力着。
二、“天人合一”在《登幽州台歌》中的体现
《新唐书·文苑传》云:“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唐初文风绮靡,宫体诗充斥诗坛,“逶迤颓靡”,不利于文学样式的发展,因此文学的发展就出现了新的需要。面对这种新需要,陈子昂力挽狂澜,在天人合一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追求爽朗刚健文风的倾向。在继承刘勰和钟嵘的文艺思想的基础上,他高举风骨兴寄的大旗,反对齐梁至唐初绮靡华艳的文风。“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感慨是极为深沉的。为此他在《修竹篇序》提出解决的办法就是“风骨”与“兴寄”。“风骨”与“兴寄”是文章之“道”。[6]所谓“兴寄”即比兴寄托,托物起兴,是因物喻志的表现方法,可以增强诗的含蓄性和形象性。
在“天人合一”的自由空间中,当生命意识与宇宙意识相融时生命便纳入了超越天地的意识。这种超越天地的意识最有名的代表作便是人们最熟悉的《登幽州台歌》,当时的写作背景是陈子昂随武攸宜征契丹,由于武攸宜不谙军事,他曾屡次进谏,不被采纳,心情颇为抑郁,想起当年燕昭王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的往事,感慨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参照《蓟丘览古》七首可知),于是吊古伤怀,而有此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从超越时空的意义上看,《登幽州台歌》已经超出了原有的怀古意义,而是表达了深沉的悲剧意识,从中透显出了人的“觉醒”:当你独立于天地之间、直视生存真相的时候,就会突然发现,你正处于空虚与惶恐之中,你会询问自己的价值与意义何在!只要你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天道中,你就会在“悠悠”的天道中获得永恒,这正是中国主流文化的共同特征。《登幽州台歌》同时还表现了中国人的“觉醒”方式。中国人的“觉醒”是从对自己价值依据的追寻开始的,只有走过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心灵历程,人的“觉醒”意识才开始萌生。接下来的“涕下”不是哀伤和悲痛,而是觉悟了“天地之悠悠”之后的感动,同时也是对人生悲剧真相的审美认同。《登幽州台歌》同时也表现了中国悲剧意识的基本特征,不仅为人描绘出一幅绝望的前景,更是在暴露困境中又弥合困境,在彰显出绝望时又指引了出路。中国悲剧意识的这一基本特征既与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相一致,也与执着与超越相统一,与形上和形下统一的体用不二的传统哲学相吻合。《登幽州台歌》先是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呐喊暴露了人的价值困境,然后指出了融入“悠悠”“天道”的出路,而融入“天道”的方式就是在现实的生活情节中感受“天道”,或者说是在“天道”的观照下来感受现实生活的情节。这样,人生困境的暴露与弥合就在一首短诗中和谐地统一起来了。这是一位诗人在茫茫宇宙中感叹人事,感怀人类历史的一曲悲壮之歌。
三、小结
在陈子昂的一生中,儒家思想一方面促进了他理想翅膀的振动飞翔,另一方面又给了他面对现实和批判现实的勇气和力量;道家思想一方面使他这种批判现实的尖锐度增强,另一方面却又引导他从现实中解脱,回归自然;佛家禅理一方面使他探求人生的真理,另一方面又引导他走向归隐。各种矛盾的统一集合在陈子昂的身上,铸就了陈子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使他能够在现实与隐逸之间做到和谐。陈子昂的“天人合一”理论,贯穿他官隐沉浮的一生,逆境时这一理论是他找到出路的帮手,为官时它是为民为国达到政治上的有为。作为唐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诗人,在诗歌理论上提出的风骨与兴寄理论,也促进唐代诗歌的繁荣。
注释:
[1]曾金霖:《论陈子昂的“天人合一”思想》,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2]闻一多:《闻一多选唐诗一千首》,长沙:岳麓书院,1986年版。
[3][4]四川省射洪县陈子昂研究联络组等编:《陈子昂研究论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版。
[5]郝跃南,刘朝谦:《在林中的隐逸英雄——陈子昂人格精神补论》,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2期。
[6]徐文茂:《陈子昂论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郭甜 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 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