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世民这位功勋卓著的帝王,不仅以武功定天下,以文德致太平,还以其诗歌创作为唐诗的初兴以至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诗歌是唐诗登上峰峦之颠的第一个台阶,他的一系列治国措施,对唐诗的高度繁荣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封建帝王 唐诗 浮靡诗风 诗歌风格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一位功绩卓著的帝王。他不仅以武功定天下,以文德致太平,还以其勇于探索、勤于耕耘的精神,创作了大量的以反映亲身经历和社会现实为内容的诗篇,为唐诗的初兴以至繁荣做出了卓越贡献。
李世民留下来的诗,辑录在《全唐诗》和《全唐诗外编》中共一百零二首。这些诗,有的表现他剪暴弥乱的戎马生涯,有的抒发他治国图强的宏伟抱负,有的寄托着他思贤求贤、警戒荒淫的情志。作品风格雄浑豪放,题材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与文学价值。
戎马征战贯穿了李世民的大半生。因此,他描写战争的诗篇不仅数量多,且有真情实感。如《经破薛举战地》中写到:“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这是一首回忆义宁元年迎击薛举顽敌的一场战斗诗篇。诗歌语言简洁,洋溢着磅礴奔腾一往无前的气势,表现出李唐之军英勇顽强征服劲敌的战斗豪情。
李世民描写战争生活的诗,充分显示了作为青年统帅的李世民气度轩昂、乐观镇定的风姿,读来具有催人奋发之力量。因而,以征战生活为题材的诗作不能不说是李世民诗中的佳作。
表现治国兴邦济世理想是李世民诗歌又一重要内容。继位后,李世民励精图治,采取一系列休养生息,安定民生的政治措施。他规定: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不能像秦皇、汉武那样,为了一人居奢,而任意役使百姓,榨取民财。他在《登三台言志》诗中写到:“岂如家四海,日宇罄朝伦。扇天裁户旧,砌地翦基新。引月擎宵桂,飘云逼曙鳞。” 李世民愿以天下为家,立志让百姓的庄苑和帝王的宜春苑一样美丽,以神州大地构筑一座空前的大厦,与民同享清平之乐。
李世民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经过长期艰苦奋斗,苦心经营,终使李唐帝国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出现历史上负有盛誉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身为创业英主,但他却不以开国之君自居。他虚心纳谏,渴求贤才,反对独断专行。他在《春日登陕州城楼》、《初春登楼即日观作述怀》两首诗中,把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比作横渡巨川和兴建大厦,将贤臣良辅比作舟揖和栋梁,说明国之兴旺非帝王一人所为,表现了封建政治家少有的恢阔胸怀与卓越识见。
李世民认真总结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以“戒奢从简”勉励自己,警告大臣。他在《帝京篇十》中指出:“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在《初春登楼即日观作述怀》 中警告自己:“弥怀矜乐志,更惧戒盈心。愧制劳居逸,方规十产金。”这些诗句朴实无华,直抒胸臆,端正磊落。
李世民的诗,无论是描写战场上的激烈拼搏,还是抒发旧地重游时的感慨,无论是表达治国安邦的宏伟志向,还是警戒自己节制生活欲望,都写得雄浑豪放,慷慨激昂,格律平整,辞藻典雅,表现出一种沈丽高朗的风格。
翻开唐代三百年历史,李世民称帝时代,并非诗歌繁荣发展的鼎盛时期。但唐代中、后期诗歌之所以能够名家辈出、百花齐放,成为诗歌成熟发展的黄金时代,除了与唐初贞观年间统治者李世民的诗歌创作有着密切关系之外,还与他的治国之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首先,李世民本人爱好文学,重视诗文。李世民身为秦王时就在秦王府中设置“文学馆”,聘请当时名流“十八学士”,“与之讨论,或夜分乃罢”。继位后,更置弘文馆,听朝之间,便与文人学士“讨论典籍,杂以文咏”。在其执政期间,每有登临宴赏,常亲笔为诗,吟咏抒怀。如他赠肖瑀的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的著名诗句,就创作于贞观九年一次宴会上。李世民除自己创作外,还常令群臣唱合为之应制。统治者对诗文的爱好,不能不影响身边的众臣乃至各界人士。因此对唐诗的发展自然而然地起到了推动与促进作用。
其次,李世民“偃武修文”、实行文治的主张,从政治上为唐代诗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社会条件。他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实行文治重在人才,必需提高封建统治机构中官吏的文化素质。为此,李世民一方面注意从社会中选拔有学识有文化的人才,充实到国家机构中来;另一方面注重发展社会文化,大力兴办学校,提倡敬儒为师,培养了大批适应封建统治需要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既提高了本阶级人员的文化素质,也为唐诗发展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先决条件。
此外,李世民还清醒地认识到:人才是封建政权得以巩固的必要条件。为此,他推行了科举制与荐举制。
科举制度是唐朝招揽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士人进身的最重要的途径。通过文化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取仕,在当时种类很多。其中“进士科”最受仕人重视。科举制度的实行,既为士人开拓一条入仕和发挥才智的途径,也对唐代诗歌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荐举制是由政府官员直接向皇帝推荐人才,由皇帝特招举行考试。考期不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这种制度给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和被科举贻误的贤士创造了又一进身机会。对于诗文出色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计资历地位,不分门第高低,立即擢用。
总之,李世民以非凡的创作才华与实践,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公允地说,李世民的诗歌是唐诗登上峰峦之巅的第一个台阶。做为封建统治者,李世民以其超人的雄才大略与政治眼光,推行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措施,将所处时代治理得繁荣昌盛,民富国强,呈现为初唐盛世。从而为唐代诗歌的高度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证与条件,对诗歌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晁福林.中国古代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赵鑫.李世民传[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
[4]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5]吴功正.李世民的美学思想及其诗美成就[J].文史哲,2002,(1).
[6]聂永华.成功的帝王与不成功的诗人——李世民诗歌综论[J].殷都学刊,2002,(4).
(裴旭东 葫芦岛市 辽宁省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12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