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741

  

校园文学与高中生人格培养策略

◇ 尹德立 尹近

  一、校园文学的人格文化功能
  
  在“以人为本”的时代背景下,“人格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以说,人格文化就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它表现的是人的能力水平,凸现的是人的道德品质,显示的是人的责任使命,体现的是人的价值取向。而校园文学在人格文化建设上无疑是一支劲旅。
  关于校园文学与人格文化,首先需要界定两个基本概念:一是“校园文学”。 广义地说,校园文学就是发生在校园的文学现象之总和。具体点说,校园文学应包括发生在校园里的文学欣赏、文学教育、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一切与文学相关联的阅读、研究、创造和养成活动;校园作者的校园题材及其他题材创作活动与成果等等。二是“人格”。“人格”的辞典意义有三项:一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二是作为人应具有的品德、尊严、体面等;三是人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则是一个很重要、很复杂的概念。“人格”一词“personality”,最初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在古希腊语中原意指希腊戏剧中演员所戴的各种面具,心理学沿用“面具”的含义,转义为“人格”。我国心理学界大致将人格概念界定为“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总和模式,包含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显然,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含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是气质、性格、自我意识等。
  教育是应该追求“健全人格”培养的。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健全”的含义。字面上,“健全”包括“健康”和“全面”两个义素。人格的“健康”标准是丰富而复杂的,主要就是要符合社会与时代的“积极性”、“进步性”、“活力性”、“建设性”和“文明性”等要求;人格的“全面”标准很显然是指各项人格要素齐备,没有偏缺。从教育学的角度说,“健全人格”是一个既现实又理想化的人性教育目标;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说,“健全人格”是最为核心的生产力。关于健全人格,圈内比较认同“健全人格18特征说”,即“善良、诚信、正直、自立、乐观、自信、主见、责任、好学、勤奋、专注、勇敢、自律、坚毅、宽容、节俭、合作和感恩”。
  人格发育需要足够的营养。一般来说,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等都可能达成人格发育效果,但这些教育历来是“外施性”的,其效果素来不尽如人意。而我们知道,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学习的“内求性”,当学生把某类人文信息化为自己内在的兴趣关注和自觉求诉时,其学习活动必然是高效和发展性的。校园文学在培养健全人格方面的积极功能起码有三点:
  1.引导兴趣。一个人具有怎样的兴趣爱好,对其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牵制和影响。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说,“兴趣”会以神奇的力量引导一个人如饥似渴地了解、亲近和追求对象。如果他的兴趣是健康的,那么他的所学所求就会是健康的,否则,他就会被不健康的兴趣引诱到肮脏或邪恶的泥沼。因此,健康的兴趣怎样形成就成了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由于文学具有鲜明的情趣性,对人性具有宽泛的适应度,对青少年尤有强大的吸引力,很少有不对文学产生爱好的人,更少有对文学不感兴趣的青少年,若我们充分开辟校园文学的伊甸园,让文学爱好者成为关注校园文学的主流,我们就有望渐塑青少年健全的人格。
  2.干预情志。比“兴趣”高出一个心理梯次的是“情志”。对情志如果缺乏干预,或寄希望于“性本善”,那是对“人的发展”不负责任的态度。情志层面的东西需要知识性选择、是非性判断和目的性体认,而有资格进入校园和学生视野的文学,无疑是具备积极进取的知识性、是非性和目的性的。健康的、经典的、真正的文学是人生的百科全书,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就是对文学的这种品质的高度概括和精准判断。文学就是通过干预人的情志来实现其社会与历史价值的。
  3.铸造品格。“品格”是较“情志”更高的一个心理梯次。人们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够对自己的情志产生一定的干预作用,一段时间内,人们会沉浸在作品所点燃的兴奋中,让心灵深受震撼和吸引。但是如果缺乏体系化、持续化的影响和感染,这种兴奋点慢慢就会消失,情志的干预就无法上升到铸造品格的层面,那么文学的最大价值就仍然得不到完美的体现。因而“品格”是一个综合性很大、确定性很强、价值度很高的概念范畴。任何东西上升到“格”的境界,就会具有社会公认和科学确认在里面。这种社会公认和科学确认,是依据个体的形象与本质等来进行的。个体形象与本质实际就是个体情志的积累、凝聚和升华,最后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式。文学影响的过程就是铸造品格的过程,所以我们需要让情志被干预的量变,通过积累、沉淀进而升华为品格铸造的质变,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真正拥有一个合理正确的取向,进而在这种高尚品格的引领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二、校园文学与学生人格现状
  
  当前中学生人格素质现状堪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现象的诸多原因中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传统应试教育对中学生健康个性发展的忽视或压抑,从而使中学生们个性畸形发展,没有形成健全人格,无法正确认识自我,缺乏自信,缺乏个性思维品质,因而无法树立良好的道德观、正确的人生观,丧失了刚毅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缺乏创新能力;二是传统应试教育使中学生与社会化发展方向偏离,重书本、轻实践的教育现状令许多中学生不关注社会生活,也不注重自身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他们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生活及生存能力的偏弱。
  校园文学以其特有的隐性教育功能,在促进中学生人格素质发展方面,表现出不可低估的价值。首先,校园文学以文学独特的影响力塑造健全人格,让中学生在文学创作中认真审视自己,正确认识自我,树立信心,锻造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其优秀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发扬进取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其次,校园文学有助于中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文学创作要求中学生关注社会,深入生活,由此培养高度的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愿意肩负起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同时中学生们在校园文学活动中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提高了生活及生存能力,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虽然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呼声为学生人格培养提供了许多支撑,但目前许多学校仍然把学生人格培养局限于课堂知识说教上。此外,改革开放全面否定了封闭的社会理念与模式,冲击了社会传统,也冲击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价值观,由此带来的是社会价值观的大融合、大交错、大竞择。当今许多中学生由于受家庭、学校、社会影响,造成了价值观模糊、自我控制能力弱、道德品质水平较低下、个人心理异常的现状。而中学教育直接面对的是正在成长的精神实体——人,因此,它最基本的功能是建构精神世界,塑造人格。长期以来,陶冶中学生的情操,塑造中学生的品格,建构中学生完美人格等,几乎都没有受到当前中学教育的应有重视,这就使得中学生人格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缺损。本来,校园文学是可以在学生人格发展上大有作为的,但当今校园文学活动往往受到应试教育的冲击,教育仍然存在以单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为发展方向,片面地把考试分数看成学生在校的核心价值等错误倾向。校园文学活动基本上游离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边缘地带,甚至与培养健全人格完全脱节。校园文学这个本可以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大有作为的园地荒芜已久,导致动机与结果的彼此错位,文明社会所必需的健全人格诉求,在这种错位中成为极大的难题。
  1.虚无式错位。许多学校根本不把校园文学当作一个教育平台来建设,很多学校大都集中所有人员和资金力量去抓教学、抓升学,将校园文学束之高阁,文学书籍只是当作闲书任人取舍,文学活动更被视为是对教学的干扰。图书馆大门紧闭,书籍久久尘封,图书很少更新,而学生也极少有机会阅览。很难想象一所学校没有自己的校园文学库存,没有校园文学活动,没有真正的文学教化路线,却可以把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的人才。
  2.放任式错位。部分学校不能说没有校园文学元素,那里有图书馆,有阅览室,可以借阅书刊,也有一些零星的文学活动如颂诗会、演讲赛或写作比赛。但这些活动大都是随意式、即兴式或放任式的。这样境界的校园文学也许能够收到一时的塑造人格的效果,但肯定是低效的、偶然的、不确定的,不可能形成一种事业性效果。这种放任式的文学活动最能引起的正面效应就是学生短暂的兴奋和兴趣,只能对少数颇具天赋的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让他们从此爱上文学,如果没有积极的引导,文学对他们能产生多久多深的正面影响将很难说。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在这些零散的文学活动中往往可能表现出一种假性兴趣,对于学生最终人格和品质的养成不仅没有多少推动作用,反而这种低效和不确定性会使学生对文学的感知停留在肤浅随意的层面,进而产生对文学的倦殆和轻慢。
  3.负值式错位。当今社会的丰富与复杂成为并存景观,正因为校园文学的缺失和“让道”,文学领域的“黑手党”,创制出大量低俗文学产品,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校园,有的学生阅读低俗小说成瘾,不惜荒废学业,他们或把小说封面换成教科书封面,或把整本化零,采用夹带方法痴迷阅读,有的校园中很难看到课间几人凑拢讨论难题的热闹场面,而五花八门、乌七八糟、粗制滥造的“文学黑手党”产品则悄然泛滥,尤其是渲染性爱生活的作品给学生人格的形成带来了毁灭性恶果,人格畸形和堕落在暗流中发生,成为当今社会极大的隐患。
  
  三、校园文学的人格培养策略
  
  有积极作为的校园文学,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学活动,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挖掘其内在潜力,启迪智慧,培养其独立自主、相互合作的能力。通过不断总结、整合、提升校园文学活动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学活动在生命教育中的能动作用,探究一条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校园文学之路,应是人文教育工作者神圣的天职。从这种动机出发,总体上,我们设计了“四化五步八系列”的校园文学活动与健全人格培养的模式。“四化”即:培养目标结构化、实验探索科学化、文学教育多元化、人格养成渐进化。“五步”即:确定对象、分析现状、文学渗透、活动感染、效果检验。“八系列”即:赏读名著名篇、家乡文化采风、瞻仰名人故居、提升刊物品位、开展文学活动、感受社会生活、设计成长网页、建立人格教育档案。这些设想中包含着三个方面的策略:
  1.文学感知性策略。我们可以编写一部针对学生人格培养的文学快餐读本,其中既有文学片段的欣赏,又有哲人睿智的引领,更有学生自己深刻的感悟与认知。通过这种自我熏陶式的文学感知体认活动,让学生在课业之余,有对各种美德和品格的积极自主思考,来实现人格的潜移默化。由于读本自身是根据人格各项要素体系来编写的,所以它对人格培养产生的影响应是多方面的,通过坚持不懈的快餐式阅读,让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人格的感悟步入一个新的层次。
  2.文学思辨性策略。对于文学的认识和人格的思考永远不能停留在说教层面,虽然我们的读本是科学化、体系化的,但学生的个体多样性也会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结果,因而我们的文学塑造人格功能就要提升到更新更高的层面。让学生在自己的判断认识与他人的思想碰撞中形成对人格的深刻认识。只有将初步的感知和个性的思辨相结合,才可能使学生形成有思想、会认知、善取舍的人格文化力。
  3.文学行为性策略。除了以上一系列以文学文本为依据的策略活动外,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策略方式。这种实践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热爱民族的积极情感,更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创作的动脑动手动笔能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对健全人格的体认,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实践证明,积极的校园文学实践活动对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影响是能动的、深厚的和大有作为的。校园文学是一块生机勃勃的文学土壤,是人的强大的发展环境,是中学生用文学的方式记录成长历程、抒写性灵的重要园地,是对中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的主阵地。
  
  (尹德立,尹近 常德 湖南省临澧县第四中学 415200)

校园文学与高中生人格培养策略
目录

  •  / 肖阳 赵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