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年第4期 ID: 155012

[ 周聪 文选 ]   

自称鲁汉的李逸涛教授

◇ 周聪

  一
  李逸涛教授是山东省安丘县人,出生于1937年5月。他自称“鲁汉”,网名“齐鲁人(qlr)”,刻有闲章“鲁之牛”,因为出生于山东、毕业后却一直在武汉工作的他,仍心系故土,时刻怀念着生他养他的齐鲁大地。
  1956年,李逸涛老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进入了人生中的求学阶段。当时的山东大学由成仿吾担任校长,中文系里有一大批著名的学者,如冯沅君、陆侃如、高亨、萧涤非等。在那里,李逸涛老师虚心学习,并结识了一大批风华正茂、热情洋溢的同学,他们以高度的热情,怀揣着理想的激情,豪情万丈地投入到学习中。李逸涛老师拼命地吸吮着老师们给予的营养,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及时主动地向同学和老师请教。1960年春,他与57级的陈大斌一起前往冯沅君教授家求教,得到了冯沅君老师的指导和肯定。
  那时的山东大学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当时校园内传唱着这样一首歌曲:“我亲爱的新山大,在美丽的青岛的海岸上,蔚蓝的海水闪耀,青青的树木环抱着楼房。跃进的决心,劳动的热情,天天在升腾;友爱的歌声,愉快的欢笑,随风在飘荡。我亲爱的新山大,世上再没有比您更可爱,将来虽要离开您,但您永远在我的心里。”这是李逸涛老师的越南同学阮福谱曲填词的作品《我亲爱的新山大》,深受同学们欢迎,他们经常在一起唱这首歌。1960年7月4日,当阮福再次弹唱自己创作的这首歌曲时,李逸涛老师和他的56级中文系同学即将毕业了。在毕业晚会上,李逸涛老师参加了中越同学大合唱,和越南同学一起度过美好的毕业时光。
  李逸涛老师毕业后考取了山东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生,这是山东大学首次招收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他和师兄刘秉书、师妹钱碧湘,成为刘冸溪先生的门生。刘冸溪先生是研究鲁迅的专家,撰写的论文《鲁迅杂文的政治意义和艺术价值》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反响,1959年他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文论小集》,里面收录了多篇研究鲁迅的文章。刘先生给李逸涛老师他们开设的第一门专业课就是“鲁迅研究”,开讲时,刘先生谆谆教导大家:“对研究生的要求要高些,单读文学评论文章是不行的,要下工夫读文学原著;仅仅读作家的选集是不够的,要仔细阅读作家的全集。”刘先生的严格要求为李逸涛老师后来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64年毕业后,李老师被分配至湖北函授学院任教,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在湖北函授学院工作五年多后,李老师被调至华中师范大学任教,直至退休。
  二
  在华中师范大学,李逸涛老师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教学,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基础课程与专题研究课程。李老师至今记得“文革”中第一次给工农兵学员上课时的情景,当时为了选择讲授课文篇目而绞尽脑汁,到底是讲《国际歌》呢,还是《东方红》?思索了很久。李老师授课讲究方式方法,深入浅出,深受学生欢迎。后来,李老师担任学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更加注意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不断充实与更新教学内容,使之更具有科学性、前沿性、应用性与规范性。
  70年代初,鲁迅的儿子周海婴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要求重新出版《鲁迅全集》。这个要求迅速得到了批准,出版局在山东济南组织专家们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李逸涛老师与陈安湖老师作为代表参加了此次大会。李老师所在的小组主要负责《花边文学》的注释工作,他多次在学校图书馆和湖北省图书馆查阅《申报·自由谈》、《中华日报·动向》等报刊,有时也亲自前往北京查找资料,全力工作。有疑惑之处,李逸涛老师就向他的老师孙昌熙先生请教,一次列举了十几个有关鲁迅《花边文学》的注释,请孙先生鉴定并帮忙寻找出处。孙先生去请教刘泮溪、蒋维崧、萧涤非先生,老先生们热情地给李逸涛老师回信,对一些条目提出了各自的考证和看法。这套《鲁迅全集》后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80年出版发行。
  七十年代中期,李逸涛老师和著名现代文学研究专家黄曼君、陈安湖一起研究鲁迅,编写了《鲁迅作品选讲》,该书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文革结束后,李老师在现代文学的研究上下功夫甚深,分别发表了一系列研究的论文,如:《试论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3期;《<野草>的艺术特色》,《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3期;《“使文艺和批评一同前进”——学习鲁迅关于文艺批评的论述》,《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老舍剧作的艺术特色》,《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这些关于鲁迅、郭沫若、老舍等现代名家的研究论文,充分显示了李逸涛老师在现代文学研究上的造诣和能力。此外,李老师还和他人合著《中国现代文学史》,成为他在现代文学研究上重要的收获。
  这段时期,在研究现代文学名家之余,李逸涛老师也关心中学语文教育,分别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上发表了《学习<记念刘和珍君>随笔四则》(1978年第5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反动文学派别简介》(1978年第8期),《老舍与济南》(1982年第Z1期)等文章,这些文章向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些文学社团和作家的资料,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八十年代初,学校现当代文学教研室组织重新编写《中国当代文学》,该教材由中国作协副主席、《文艺报》主编、著名作家冯牧任顾问,王庆生老师主编,王又平老师和李逸涛老师担任副主编。李逸涛老师除了撰写此书中话剧相关的部分外,还积极参与约稿审稿,协助并把握全局工作,付出了许多精力和汗水。在1989年5月上海文艺出版社终于出齐了三卷本,110多万字,该教材屡获教育部优秀教材奖。这部教材曾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国家级优秀教材奖、中国首届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奖项,充分显示了该书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特殊地位和不凡价值。这些名誉的获得与编写组每个成员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
  由于编写教材和教研室的工作安排,李老师的研究领域从现代文学转移到当代文学上。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李老师笔耕不辍,写出了多篇优秀的关于当代文学作品的评论文章,如:《罗汉钱的风波——重读<登记>》,《壮阔的农民革命的历史画卷——<红旗谱>赏析》,《一曲悲壮的共产党人的正气歌——<红岩>评析》,《一首春天的奏鸣曲——<春之声>评析》,《他从历史深处走来——<陈奂生上城>评析》,《寓政治风云于民俗民情之中——<芙蓉镇>评析》,《飘零者的哀歌——<游园惊梦>浅析》;《闪烁着时代光辉的爱情诗——<果树下>、<葡萄成熟了>赏析》,《献给母亲的赤子情——<回延安>评析》,《拳拳的心 深深的情——<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简析》,《“我的诗是我的碑”——读曾卓的<悬崖边的树>》(《语文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2期);《峥嵘岁月稠 今朝更风流——<古战场春晓>赏析》,《一曲献给科学家的赞歌——<哥德巴赫猜想>评析》,《永远的怀念——<怀念萧姗>评析》;《东方艺术的奇葩——<茶馆>赏析》,《走下神坛的元帅——<陈毅市长>评析》;等等。由上述列举出的篇什可以看出,李逸涛老师在当代文学研究上功力深厚,评论文字涉及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各种体裁,他撰写的评论非常注重题目,每一个题目都是这篇评论的题眼,精当地点出了该文章的思想或艺术特色。这些评论文章后来大部分收录在王庆生、林志浩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下册)中,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除了关注主流作家的创作之外,李老师还把目光投向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给予它们恰当的评价,他和刘守华老师合作的论文《新时期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节选),发表于《鄂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总第9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996年7月,李逸涛老师主编的《当代文学创作潮流》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樊星发表在《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的文章《<当代文学创作潮流>导说》充分肯定了这部著作的贡献:“由李逸涛先生主编的《当代文学创作潮流》一书出版了。这是一本主要供成人高师专科起点的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使用的教材。与已经出版的各种高校当代文学教材相比,这本教材因其简明实用、重点突出、体制新颖而见长。”李老师编写这部著作,与其毕业后在湖北函授学院从事函授教学的经历密不可分,也体现了他对函授生、“成人高师起点”的中文系专科生的关心和帮助。
  李逸涛老师不仅在学术造诣上颇有建树,而且热爱教学,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研究生。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文艺学专业蔚蓝教授就是李老师的学生,在李老师退休后,蔚蓝老师还经常向李老师请教一些学术问题。李老师桃李天下,教过的学生如今在南京、上海等地工作,成为所在单位的佼佼者,看着他们的成才,李老师的心里感到由衷的高兴。
  三
  1997年,李逸涛老师从教学岗位上退休,离开了他热爱的讲台。
  退休后的李老师也没有中断自己对于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经常阅读书籍,和一些老师交流心得。李老师保持着良好的心态,平时喜欢写字,时不时也写写旧体诗词。在参加山东大学56级中文系毕业50周年的同学会上,李老师追忆起和好友石永灿共同读书的那段经历,写下了感人肺腑的《忆石永灿兄》:“历数同窗尽俊贤,吾兄永灿善歌弦。清新婉转货郎曲,趣雅悠扬八大员。谐乐绕梁怡耳际,和声流水润心田。斯人已去知音在,恸哭幽吟祭九泉。”这首诗写的是1960年夏,李逸涛老师和陈其相、孙钧粱、马兆华、钱碧湘、李淑端、颜秀文、张伟等人演唱八大员,石永灿伴奏的往事;只是,当年的石永灿已经不在人世了。李老师的诗作中流露出对故人深切的怀念。
  当年一同游览大明湖的友人如今都已满头白发,一些好友也永远地离开了李老师。在老同学的聚会上,李逸涛老师感情真挚地写下了三首感怀诗:
  老同学聚会感怀
  一
  韶光流逝忆年华,最喜同窗翰墨缘。
  岁月蹉跎挥不去,情深似火耀中天。
  二
  几度秋冬几度春,重逢俱是白发人。
  健康快乐攀高寿,夕阳余年善自珍。
  三
  同窗聚会最难寻,把盏开怀泪满襟。
  何日琴台迎远客,高山流水会知音。
  “翰墨缘”出自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补遗》卷五:“莆田吴荔娘题云:‘他时理棹苕溪上,好结香闺翰墨缘。’”在李老师看来,写诗是对友人最好的怀念,他的感怀诗对充满了对那段峥嵘岁月的追忆,也流露出历经沧桑后的洒脱与豁达。李老师不仅怀念着他的那些同学,怀念着存放青春记忆的山东大学,也深深地思念着他的老师。在《我与孙昌熙先生》这篇回忆文字里,李老师详细地回忆了孙昌熙先生对他在求学路上的帮助和指导,言语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虽然没有继续站在讲台上授业解惑,李老师却担任了一些社会职务,比如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武汉市作家协会会员等,继续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年过七旬的李老师仍然精神矍铄,谈吐自如,充满着睿智和豁达。我们深深地祝福,这位来自山东的“鲁之牛”健康长寿,生活幸福。
  
  周聪,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

自称鲁汉的李逸涛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