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年第4期 ID: 155076

  

两名篇疑点商榷

◇ 钱 浩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和必修2分别选用了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和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教学中发现,这两篇文章都有疑点,斗胆写出来。
  一.《记念刘和珍君》的两处疑点
  1、“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句中的“中国人”指哪些人?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在第四部分:“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很好理解,句中的“中国人”指的是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第二次在第七部分:“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这里的“中国人”还是指那些人吗?显然不是。根据文意理解,其所指有三:“当局者”、“流言家”、“中国的女性”。言下之意,中国女性临难从容是出乎作者意料的,作者对中国女性也“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的。而事实是这样的吗?鲁迅先生在《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先生对被“压抑至数千年”的中国女性是满怀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的,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就是例证。即使对孔乙己、阿Q之流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哪有“最坏的恶意”?
  那么,第七部分的第一段话实在让人费解。另外,“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中的“出于我的意外”也值得推敲,不再赘述。
  2、“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句中的“这”指代什么?“伟大”是写谁的?
  “这”是近指代词,所指代的应该是前一句的内容,而前面的只是一个介词短语,表示时间,这样,这个“这”就是指代不明,因而后面的“伟大”是写谁的也就不好理解。《教师教学用书》上说:这个“伟大”当然指三个女子伟大,是赞颂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沉勇友爱、临危不惧的精神。我看,这个“伟大”也可以和后面的“伟绩”、“武功”一样理解为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是对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学生的行为的嘲讽。对“伟大”一词理解的不同又会带来对这一段文字层次的不同理解:如果持赞颂说,这一段就以“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是赞颂三个女子,后面是嘲讽段祺瑞政府和八国联军;如果持嘲讽说,这一段就会以“还在医院里呻吟”为界分为两部分,前面是说三个女子的伤亡情况,后面是揭露和嘲讽段祺瑞政府和八国联军的罪恶。出现上述情况就是因为“这”指代不明,而根本的原因还是前面的介词短语出了问题。把“当”“的时候”删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故都的秋》的两处疑点
  1、课文第一段写到:“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句中的“饱尝一尝”值得思考。“饱”是个程度副词,可理解为“充分”;“尝”是个动词,“品尝”的意思,“尝一尝”是动词重叠,表示动量小,起减小动量的作用。那么,“尝一尝”的前面再加上一个“饱”,岂不是自相矛盾?可以说“饱尝秋味”、“尝一尝秋味”却不能说“饱尝一尝秋味”。
  2、课文第三段首句:“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将近”是不到,“十余年”是超过十年,到底是多长时间呢?
  这些疑点,有的老师可能发现了,有的也许没发现。即使发现了,有人也不说,认为是吹毛求疵,是对两位先生的不恭。岂不知,学生若不加辨别地把这些当成经典记诵,后果如何?
  以上的质疑可能稚嫩,但是,教学中若能这样,或许可以对学生产生影响,激发他们的怀疑精神。
  现在的学生,肩负着升学的压力,被动接受的知识多,主动探求的知识少,不敢怀疑,特别是对名家。这无论是对知识的传承还是对人才的培养都是不利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敢于并善于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让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在思考中辨别是非,从而得到提高,我们的学生才不会成为人云亦云的鹦鹉。
  
  钱浩,教师,现居安徽固镇。

两名篇疑点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