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环境就像母亲的皮肤一样,既不能受高温高碳的污染,又不能受污水垃圾的侵害。人类只有保护好了生存环境,地球母亲才会更加美丽。人们只有安居乐业,才会有幸福感,才会昂起头来有尊严地活着。可是现在,母亲地球不堪重负,也不美丽。
因此,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保教育,已是天下匹夫的共同责任,更是学校环保教育的当务之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的日益凸显,环境安全问题已威胁到了每个人的生存权利。于是,“低碳生活”应运而生。目前有识之士解决环境困扰问题的共识是:本着对人类负责的态度,从根本上大幅度消减温室气体排放,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人类生存危机的减压器。这样,我们的环保教育的内容也就落到了“让人们走可行性‘低碳道路’,过可持续性‘低碳生活’”上,这种生活可谓“幸福而有尊严”!只有环境指数达标了,我们的幸福指数才会逐步提升。
那么,什么是碳和低碳?什么是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什么是幸福和幸福指数?我们先了解一下。
碳,英文为carbon,是指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组成的自然资源。由于人们过分依赖燃烧这些能源而大量排放含有二氧化碳等成分的气体。这些气体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导因素。
低碳,英文写作low carbon,指的是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所谓“温室气体”,即裹在地球外层的大气既能让太阳热辐射透过到达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热辐射过度散失,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低碳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无论在生产过程中,还是在生活过程中,强调节约使用能源,特别是碳基能源(即以碳元素为基础的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节约能源自然涉及能效,但仅仅靠提高能效是不够的,还必须减少总的能源需求;二是靠改善能源结构,降低能源的碳密度(即单位能源中碳的含量)。
低碳生活,英文是low carbon life,就是把生产或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的。低碳生活是一种更环保、更生态、更绿色、更清洁的新型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消费理念与生活习惯。
低碳经济,英文是low carbon economy,是指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其注重发展和应用新的技术,尤其是降碳技术,来降低经济活动中化石能源的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我们建设的小康社会,要求提高全社会的幸福指数,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幸福就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这既是每个人的追求目标,也是整个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幸福指数是指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政府管理、经济发展、法制建设、社会进步、居民生活与幸福水平的指标体系。提高全社会的幸福指数,让老百姓有幸福感,过上低碳生活的日子,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应有之意。
现代生活,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二者相辅相成并相互促进。现代生活方式,一方面消费物质,一方面愉悦精神,精神生活更重要。恰恰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文化生活习惯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影响了青少年的生活习惯(包括环保生活习惯),令人担忧和关切。
因此,加强对青少年过“幸福而有尊严”的低碳生活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关注和关切、教导和教育:
关注之一
从青少年身边点滴小事入手,见缝插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成环保和低碳生活理念的确立,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生存发展意识,让他们首当其冲地学会保护好自己的生活环境。
关注之二
从阅读教学角度入手,凡涉及环境保护之类的话题,不放过,不走漏,入理入心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环保素养和责任心。让他们通晓环保知识和理解环保的现实意义。
关注之三
从综合实践入手,让青少年在课内外实践中增长环保见识,培养生态文明和低碳理念,让他们行动起来为他人、为社会奉献力量,做环保志愿者。
关注之四
从时事教育入手,让青少年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关切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听取他们的评论和作为,有针对性地进行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
关注之五
从家乡社区或街道找一个环保问题较严重的死角地方,与青少年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热爱社会生活、观察自然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对环保知识的普惠和通识教育,不但扩大了青少年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新认识,而且培养了他们对低碳生活的崇尚、追求和见之行动的良好习惯。这是很幸福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对西部学生来说,他们生活在中国的西北角,更要了解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环保要先行,低碳要保障”的大局。西部生态更脆弱,自然环境不能再遭破坏,大气不能再度污染,要严防“把大开发变成大开挖”的现象。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每个人、每个单位、全社会都要参与环保行列,使人与自然共赢。否则,任何人就没有幸福话语权,更没有人权尊严可言。
总之,我们,特别是教育工作者,要帮助青少年牢牢树立现代人的幸福观(包括人生观和价值观)及未来人的幸福观,为培养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民素质而贡献一份力量。这样,我们“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目标就实现了。
[本文为:甘肃省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二五”立项课题《西部学生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号为BY[2011]G301。]
徐守琛,教师,现居甘肃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