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学语文教学困扰广大教师的根本问题并不在具体教法,课堂上再热闹,手段技巧再多变,本质上并无太大区别。核心的问题是教育观念的改变,就是首先要搞清楚今天的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东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应该掌握什么,依着这样的思路去探讨当下的语文新课改。
关键词:语文课改; 本质要求; 思路;
当前语文新课改,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虽然进行了这么些年,但是到底如何进行教学实践,似乎说法并不统一,没有很具体的有效方法。有时进行一些赛教观摩活动,探讨成分偏少,作秀的成分居多,过后教师反而一头雾水,莫衷一是了。
就语文教学来讲,我认为困扰广大教师的根本问题并不在具体教法,课堂上再热闹,手段技巧再多变,本质上并无太大区别。核心的问题是教育观念的改变,就是首先要搞清楚今天的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东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应该掌握什么。这好像不是什么问题:因为我们遵循共同的语文大纲,学生手上的书本也是相同的,虽然新教材中分《必修》《选修》,但是一个学校,一个地区,所选教材基本相同。(因为《选修》中也有要求必选的)。
那么,当我们的语文教师用相同的思维方式,严格的程式化来解读文本时,语文教学改来改去,就又回到了老路上,其路子将会越走越窄。
文化上的东西,不像企业、工厂,也不如同科技发明。它是需要传承的,很讲究渊源。因此我以为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是传统基础上的改革,在传统中汲取营养,而不必如新技术新发明一般,扔掉“旧的”改用“新的”。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孔子授《诗》、《书》时的精要点评,《侍坐章》中与学生建立的和谐关系,以及他依据个性因材施材,教学教态中温文尔雅,都令我们神往。可是今天的人们一说到古代的语文教学,想到的总是封建、腐朽、死板、说教以及死记硬背。其实传统语文中很多东西“硬背”未必就不好,背得多了,烂熟于心,头脑中存量就大,就充实,也就能够应用自如,自然就不是“死记”而会触类旁通,因而就会“活”起来了。现在一说到传统的作文教学,马上想到的是八股文死板套路,其实这个看法也不全面。八股文只是明清时科举的产物,在作文训练时,章法上也并非一无可取。余秋雨先生在探讨中国古代教育时曾说:“古代教育腐朽没落,根本的弊端在于内容而不在形式。”古代语文教学重视朗读,背诵,但在解读发挥时,也并不拘泥于一字一句,更重视诗文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因此“文以载道”便成了为文的宗旨,也是解读文章的依据。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力求把经、史、子、集中的“微言大义”发掘出来,以期为当时的社会政治服务。清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解读宋人三首词中的名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他将其概括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先经历的三种境界。我们知道这是三首写情感的词,其中还颇含缠绵的意味,但经作者如此一解,倒与人的理想、境界相关,竟是那么贴切恰当,毫无牵强之感。所以说中国传统国学真是通达之学。我觉得今天语文教学最大问题就是没能做到通达,语文教师往往于字里行间兜圈子,翻来覆去,没有能从文章中走出来。如果翻开古代唐宋八大家文集,虽然他们都是科举出身,可是并不是死板的学究,那些史论、策论、碑记、书札都能从小事生发开去,拓展开一个无比广阔的语文空间。这样,再回到前面的话题,即便是按照八股文程式作文,只要言之有物,立意高远,逻辑严密,又有何不可呢?
因此,我们就有必要探讨一下,语文教学如何才能走出这个死胡同呢?
首先,是要能突破教材,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以现行新教材而言,选文范围可谓是很宽了,《必修》、《选修》加起来十多本,但是从目前高考语文和学生语文运用的实际来看,其知识的涉猎面仍显得太窄了。许多学生,甚至是苦学的好学生,除了教材上的文章,几乎没有看过其它东西,写起文章翻来覆去只那么几句话,几个例子,究其根源仍在我们语文教学本身。每学期语文教学抓住几十篇文章反复研究,透彻分析,字斟句酌,绝无遗漏。教师不可谓不专,学生不可谓不勤,可是这种付出并无相应的回报,直接的表现是:学生语文素养越来越低。更具讽刺意义的是,有些越是专心踏实的好学生,越是成绩平平,很多学生除了做一些语文试题,谈不上什么语文素养,这是目前中学语文较为普遍的现象。看来中学语文真是走入了误区啊!不然怎么会有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呢?
我以为要走出这个困境,语文教师是既要吃透教材,还要跳出教材。现今的语文教学模式中,很多教师于字、词、句、篇已是一种程序,就各个环节而言,已经把握得很严密,已无懈可击,甚至是很完美了。我说的跳出来就是要打破这些程式,而是以教材纲目为主线,辐射到相关领域,进入到一个语文大世界,“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常说到语文课堂要精讲多练,讲什么,练什么?仅就教材内而言,还是太狭隘了。即以传统教材中《岳阳楼记》,其核心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醉翁亭记》中主要体现“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完成教材内容字词大意后,教师即可拓展引伸,向上追溯到孟子“民本思想”,向下延伸到当今社会关注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那么学生知识面将会大大扩展,视野会更开阔,思想也应有一个升华。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有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讲《论语》《庄子》,从传统国学角度,有人认为这是把经典庸俗化市场化。但是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把一些深奥的东西通俗化,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再广泛联系社会人生,人情世故,风情习俗,学生便能更多一些学习语文的热情,或许能改变他们单一的定向思维方式。古人说:读书当知出入法,这入乎其内易,出乎其外难!
另外,语文教学要扣紧时代旋律,把握时代脉搏,联系社会,关注民生,思考人生。
语文是一门与社会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我们语文(作品)内容,本身就是不同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社会现实的真实记录,它反映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现象,重大事件的是非判断,我们分析文本,实际上就是分析社会,解剖人生,当然也是在分析作家人品,学识、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例如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三首同题诗: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三首诗同一诗体,写的同一题材,分析解读每一首都很浅易,但是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对三人的不同见解进行分析时,就必须联系到他们所处的不同时代,以及这三个人政治生涯,生活境遇,这时,就不难发现,这些因素与他们各自在诗中表达的思想紧密相关,这样一解读,不是让学生思路大大拓宽了吗?
我以为语文科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不单是说教学方法灵活,更主要在教学观念与思想。因其语文内容的博大,宽泛,我们语文课堂不仅要有勤奋的书生,要有知识渊博的学者,更要有胸怀天下关心民生的国士;思维敏捷,见微知著的智者,或长于谋略,或娴于辞令,只要是人格健全,品格高尚,应该有方方面面的人才,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也是我们这个伟大的变革时代的需要,唯此才能体现语文学科的博大精深,大语文真正无处不在。
沈还斌,陕西汉阴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