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年第4期 ID: 155056

[ 赖春英 文选 ]   

阅读应把美育作为主旋律

◇ 赖春英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经常对阅读毫无兴趣,对课堂充耳不闻,对生活熟视无睹。面对中学语文一篇篇美不胜收的经典学生却兴致索然,我们要分析原因,要用美把学生吸引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主动学习,进而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 主旋律;
  好的语文课是怎样的?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说:“学生被精彩教学活动所吸引,精神专注、积极投入,没有丝毫累的感觉,那么,无疑,这是一堂好课。”他用简朴的话抛却纷繁的标准,道出了老师们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但理想很难照进现实。学生上课热情不高,教师惨淡经营,一直让中学语文教学饱受诟病。对阅读毫无兴趣,对课堂充耳不闻,对生活熟视无睹……原本活泼可爱,充满着天真和好奇的孩子,人渐长大,却灵气渐泯,冥顽渐长。广大语文教师为此绞尽脑汁,在否定再否定、推翻再推翻的教研路上疲于奔命。对此,我们需要回到原点,重新思考一个问题:学生喜欢什么?当然是美!美感是任何人被吸引的理由。然而,面对中学语文一篇篇美不胜收的经典学生却兴致索然,为什么呢?其实,原因不复杂:要么是没能发现美,要么是审美疲劳了。没有美的体验和浸润,心就不再灵敏,眼就不再慧明,口手就越发拙朴,人也就冥顽不堪了。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要用美把学生吸引到语文学习,以点化冥顽,启迪智慧,修炼技能。
  读美,给学生一颗灵心
  中学语文课本蕴涵丰富多样的美,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读出它们,激发美的体验,并以一次次美的浸润,消褪他们的冥顽,还以一颗灵心。如:《小石潭记》《春》《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海燕》等,极尽笔墨描摹状写自然风物之美,教师可以指引学生进入画境,领略自然之美;《小巷深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过故人庄》等,字里行间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可以诱导学生置身情境,感受生活之美;《苏州园林》《周庄水韵》《乡愁》《赤壁》等,或谈艺术,或逛古迹,或思人生,或辨历史,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品悟这类文本的言外之意、象外之境,浸染人文之美。
  那么,如何才能确保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次美的浸润?衡量读美质量的重要指标是美感的强度以及它的持久性。读美教学的关键有二:一是引导学生潜入文字,捕捉美的特征,能再生美的形象;二是引导学生挖掘美象的内涵,维持美感强度,避免产生审美疲劳。只有教师确实做好了这两点,学生的阅读才是高品质得读美。
  现在很多教师用多媒体投放图像资料来让学生获取美象,给学生以视觉的盛宴。虽然这种方式带来的感官刺激是够大的,但是美感在学生头脑中到底能维持多久,或者说美能否在学生心里慢慢发酵,从而促进智和德的生成,恐怕连授课老师也没谱。因为美象的出现须符合两个特征:一是属于读者的内在心理活动,二是属于读者个性化的再生。显然,多媒体方式不仅越俎代庖了,而且过于准确地还原形象,失去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和读者的个性理解。听读和精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形式。听读是学生凝神于优美动听的范读,眼睛离开文本,辨音解码,明义成像;精读是学生用圈点批注的方式,抓关键词、句及段,把握事物特征,通过联想和想象,生成画境。听读是整体感知,精读是细化认知。从听读到精读,美的形象通过学生自身的想象臻于了丰满。听读和精读相结合,引导学生沉入语言,发现体验美,才是理想的纸质文本阅读。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充分发挥美浸润、净化心灵的作用。
  根据人的大脑刺激理论,新的、有一定难度的信息,不易使人疲劳。如果审美内容陈旧雷同、没有梯度,那么学生肯定容易审美疲劳。不管什么文章,美的形象都源于生活,虽然很多形象早已被学生熟见,但它们经过了作者的提炼,高于生活,尚有学生未通达的美韵。所以,教学时我们要指导学生品读升华美象的画龙点睛之笔,揣摩言外之意,通透象外之境,浸染人文之美。例如,我教学《石榴》这篇文章时,有不少同学因早已熟知石榴这种东西而心不在焉。见此情景,我灵机一动,在介绍了作者郭沫若之后,用上了激将法:“石榴在大方之家的眼里,自有一番我们一般人看不出来的美。遗憾啊——”果然不出所料,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了,七嘴八舌说开了。我适时指导学生重点品读第3、7自然段,品悟石榴内蕴之美:
  师:大家平时只看到了石榴的形态美,从文中有没有发现石榴的另一种美?
  生:另一种美?
  师:对呀,另一种美。换句话说,就是石榴给我们哪些生活启示?
  生:作者两次说“石榴”是“夏天的心脏”。我感觉到了心脏的活力。
  生:夏天里,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束缚的活力来自石榴这颗心脏。
  生:……
  师:“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作者笔下的石榴具有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品格美。当人们处在逆境中时,石榴能给人以力量,引人抗争,奋力前行。大家说石榴是不是很美啊?
  生:是!
  生:石榴,我天天见,以前没觉着,它这样美丽可爱!
  生:我喜欢石榴,我要把它栽种在庭院里,给我战胜困难的力量。
  ……
  这是我上写景状物文章的示范课的实录片断。在我的预设中,感知“石榴”之美按“形态美→情态美→人文美”步骤进行。不料,因教学意外生成了一节充满审美情感体验的公开课。这次意外生成的“美丽”契合了“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教学理念。
  寻美,让学生有一双慧眼
  常言道: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课堂再异彩纷呈,在审美和求知者的眼里,不过就是一座虚幻的围城。城里的人终究要冲出城去,回归到多姿多彩的现实世界来。因此,语文教学应该以课文这个点延展到课堂之外,组织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感知、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只有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才能积极、敏锐地感知自然、社会和生活,在丰富的美感体验中不断获取知识,不断完善品格。
  以单元活动的形式,组织美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能有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综合性学习具有主体性、求索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提点,学生在活动中有足够的兴趣、高度的投入,通过自己的探寻,亲密接触美,获得审美体验,构建审美知识,形成审美能力。下面是我设计的“寻美之旅”综合性学习活动系列之一。
  “寻美之旅”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义务教育新课标总目标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放在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方面。万物皆有灵性,美无处不在。一棵树,一只鸟,一件小小的摆设,都可以触动人的情思。但许多学生对周围一切已习以为常,漠然视之。在设计中,结合《海燕》、《白鹅》、《鹤群》等文章,让学生从燕子的伶俐、白鹅的傲慢、鹤群的团队精神中,联系自身世界,去发现美的形象,感悟万物之美。
  二.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的
  ⒈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敏锐感知美的事物的能力。
  ⒊培养学生热爱美、热爱生活以及自信表达的良好品质。
  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执教班级
  初一年级某班
  (三)活动地点
  多媒体教室
  (四)活动准备工作
  这是一堂课外为主课内为辅的活动课。
  ⒈教师在活动前给予指导,让学生以单元选文为范例,尝试观察家庭、学校、村庄等里里外外的事物,感知具体对象的外在美,再通过查阅资料或网络,深挖对象的意蕴美。(老师另外提供阅读书目和查询网址)
  ⒉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生活实际,确定观察2~4个审美对象。
  ⒊成立活动小组,布置具体活动要求。
  ⒋制定活动结果汇报的评比细节。
  (五)活动过程
  ⒈教师做追踪指导,督促、检查、提醒,保证每位学生的活动落到实处,按时求完成。
  ⒉整合小组成员活动成果,专人负责撰写汇报材料(包括图片、音像和文字表述)。
  ⒊教师指导汇报活动主持人撰写主持词。
  ⒋各小组汇报人汇报活动成果,每人不超过5分钟;然后可由组员补充介绍审美对象和审美感受,累计不超过5分钟。
  ⒌教师总结。
  (六)活动总结
  语文综合性活动课显示出传统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优势,且不说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仅从活动对学生审美观念、态度的改变这一方面来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企及的。这个活动衔接了课堂内外,真正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并促进了知识的构建和品德的形成。
  这次活动学生主动参与程度高,都有活动成果资料;美的形象丰富,且富有地方特色,如翠竹、红枫、油茶、金柚、石阶、长亭、卧桥、悬泉、游鱼、飞鸟、黄牛、蓑衣、奶奶的针线盒、爷爷的旱烟袋等等;观察细致,挖掘深刻,既有美的形态,又有美的情态,有的还援引美丽动人的故事。最重要的是,学生不再对语文和生活漠不关心了,被语文魅力和生活的美丽吸引,以美的眼光看世界,以自信、敏锐的心去思考发现。
  一位同学在汇报材料中一语惊醒梦中人:越长大越觉得歌里唱的“世界很精彩,生活很美妙”与我们渐行渐远,我们一个个走入成长的烦恼里,躲进青春孤独里。现在,我们才发现,世界真的很大很精彩,生活真的很甜很美好。青春无奈,只因为我们眼里只有自己,不曾走出心的狭隘。
  绘美,让学生有一双巧手
  名家作品能让读者再生美好形象,激起情感的波澜,首先在于“字字珠玑”的推敲,在于匠心独运的语言。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是语文教学的老本行了。遣词造句本质是语修逻辑的运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反对语修逻辑的声音有不少,错误解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的古训,把中学生习得语言与低龄儿童学习母语等同起来,什么都搞“不求甚解”的原始积累,能“授之以渔”处,也不求甚解。也有很多教师错把现行中学语文“不单独考查语法知识”当成“不学习语法知识”,结果阅读教学都搞“多元解读”了,作文教学只要“个性解放”了。语修逻辑还是要回归到课堂中来的。但是,教学时不能把它们从文本中剥离开来单独讲授,应该在文本业已引起学生美感体验时,趁势引导他们体会语言表达的奥妙。其中,复述比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语言学习方法。比如,赵丽蓉《周庄水韵》第二自然段“小河泛舟”的情景描述给学生美妙的审美体验——“还有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小小的木船,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拱形的桥孔一个接一个从头顶掠过。贞丰桥、富安桥、双桥……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一道风景。”“诗意”是一种美的感觉,但难以言表。作者却能用这段文字,把“小河里泛舟”的“诗意”形象地传达给大家。为了说明其中的语言技巧,我让几位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小河泛舟的情景。结果大部分同学的话可以表述为:“小木船,在狭窄的河道中缓慢划行,头顶不断闪过拱形的桥孔。”比较之下,大家很快发现作者的高明之处。“滑行”“掠过”两个动词的运用,情趣横生,诗境全出:“小船”不再是船,像鱼儿畅游,在河里滑行;“拱桥”也不再是拱桥,如鸟儿灵动,一只一只掠过水面。“小小”“窄窄”“缓缓”等叠词的运用则使语言富有了诗的音韵。
  除了学习遣词造句的技巧外,还要借鉴文章的构思行文的方法。初次执教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时,我出现过一次失败的教学经历。在学习了第三单元的《春》《济南的冬天》《竹林深处人家》《树木和草原》等散文后,我组织了以《秋》为题的单元写作活动。学生们都被名家笔下的美景和美情调动起来,兴趣盎然地去观察、体验时值季节——秋,可是一到作文时学生就打不起精神头,依旧咬破笔头不成一字,最后交上来的习作更是选材随意、表达混乱。后来,我在教学反思中,明确了失败的原因:从读美、寻美到绘美,我注重了美的积累,轻忽了美的表达。学生盎然的兴趣一遇到表达的缺失和无助便荡然无存了。积累与表达,一个都不能少。在此后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尽可能弄清每一个构思细节、行文安排,多问“表达什么”“怎样表达”“什么效果”。在再次教学《春》时,除明确了“盼春——画春——赞春”的行文脉络和重点赏析“画春”部分(分析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图景内部的描写顺序)外,我补充了两个关键问题:⒈为什么要选取这五个描写对象?(理由:五种景物最能体现春的特征——充满着活力和希望,催人向上。〈围绕表达中心选材〉)⒉为什么要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的顺序来描写这五幅图?(理由:五种景物全方位立体式的展现了春之画卷,不是单一的顺序,而是“景物→人物”“地→空”“风→雨”多个次序,错落有致。)结果,其中的表达经验果然对学生描述其它季节的景物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写《秋》出现了不少优秀习作。
  综上所述,只有中学语文教学立足于“美”,唱响“美”的旋律,学生才能回到语文学习中来,活跃在课堂内外,热衷于阅读,倾心于表达。只有形成这种良性局面,中学语文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美好蓝图。
  
  赖春英,教师,现居广东兴宁。

阅读应把美育作为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