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年第4期 ID: 155073

  

怎样对传统素材进行创新书写

◇ 刘 峰 刘 红

  内容摘要:受阅读视野限制,学生掌握的写作素材很有限,在实际写作特别是在考场作文中,难免落入俗套而缺乏新意。如何提高传统素材的利用率,在考场较短的时间内,创新传统素材,让有限的素材绽放新的光彩,这便是本文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创新; 传统素材; 技法;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素材是作文的血液。富有生命力的作文被人赞誉,素材的新鲜求异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受考场写作时间、心态和考生阅历的影响,很多学生掌握积累的材料有限,在考场作文中,难免会使用一些陈旧的素材,最终会落入俗套,也很难真正打动阅卷老师的心。其实,在实际的写作特别是在考场作文中,我们可以巧妙地运用一些表述技巧,用好手中掌握的一些传统素材,达到旧材新用的效果。如何创新传统素材,化腐朽为神奇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历,总结了考生可以试用的一些技巧。
  一.妙用修辞增活力
  历史名人的事例,在高考满分作文中多次出现,学生非常喜欢并且广为模仿。在考场作文中,大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去运用,最终难免会“撞车”,甚至会被误判为照抄作文。但是我们可以熟练运用自己学过的修辞知识,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让传统陈旧的题材绽放新的生命力。
  排比整合增气势。为了表现中心,手中有限的传统素材有时显得表现力不够,这时我们不如挖掘不同的素材,将能够为观点服务的方面整合在一起,采用排比句的形式概括铺陈,能使文章的节奏感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加强语势、营造说理气氛,表达强烈的感情;同时旁征博引,也可显示出写作者的文化积淀。比如有学生写到读书的作用时,表述为“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的著述中觉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中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入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评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激情,毛泽东的诗句抒写着壮志豪情”,这样,巧妙将传统题材整合排比,既显语言节奏美又有气势,达到了说理效果。
  比喻表述素材新。对于传统的素材,使用时难免会用相同的表述方式,而这时我们如果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像,运用比喻的修辞,将陈旧的素材形象表达出来,可使语言新颖生动,同时说理更贴切,让平淡、抽象的人物事例变得生动形象。如在运用霍金身残志坚、追求真理的素材时,学生这样表达:“霍金用执著浇灌生命,用追求养育生命之花。霍金,你不正是那生于戈壁的依米小花吗?为了生命瞬间的美丽,你倾尽一生,执著追求,绽放生命的美丽”,用“依米小花”作比,非常形象地表达出了霍金身上独有的品质,语言形象生动,启发了读者的想像力,素材显示了新意。
  借代表意更鲜明。历史人物的一些事例,大家耳熟能详,我们不如避开事例本身,从人物的形象特征、兴趣爱好、理想追求、精神品质入手,巧用借代手法,突出人物的气质,使陈旧的素材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如在运用李白、苏武的事例时,不如用借代方法表达为“风度是一壶酒,一把剑,一轮孤月,一路豪情。风度是一节羊鞭,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愿,奔走于茫茫大漠”,用“酒”“剑”“孤月”和“羊鞭”分别代指李白和苏武的经历、追求以及精神品质,形象突出。
  引用诗句显华章。再现传统素材,如果用引用手法,将与人物相关的诗句融入事例中,这样可以增强事例的说服力,富有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彰显底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学生在运用传统素材表现“要享受挫折”的中心时,这样借引用的修辞表达:李白在“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悲哀苦闷中也会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刘禹锡即使身处“巴山楚水凄凉地”,也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坚定信心;高适面对“千里黄云白日薰,北风吹雁雪纷纷”的茫然大漠,也仍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深切豪情。他们因为对生活充满希望,所以活得如此潇洒有滋味。通过巧妙地引用诗句,语言精炼新颖,显示出了该生深厚文学功底。
  二.人称变换显真情
  传统的素材中的历史人物离我们久远,本身就有陈旧之感,再加上多人使用或一人反复使用,其结果会如多次品尝榨干了汁液的甘蔗,定会缺乏真实情感而显得枯燥无味,读起来味同嚼蜡,没有生命力。要想让这些陈旧题材绽放新的光彩,表述角度显得很重要。若我们能从传统题材的人物本身入手,巧妙从我、你、他不同的人称角度来表述事例,是完全能够融入我们自己的情感,人物定会鲜活起来,素材也会“起死回生”,达到真实感人的效果。
  “我”来倾诉,直接抒情,亲切自然。将传统题材从第一人称的角度表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同时借“我”来进行心理描写,能更自由地抒发情感,给读者以真实、生动的感觉。如有同学在运用王昭君出塞这一素材时,这样写道:“马蹄声声,我心悠悠。回首望去,我第一次发现那夕阳下的宫殿竟那么美,可是现在,我已不属于那座宫殿,那里的一切快乐与幸福也不再属于我了。泪,从我的眼眶溢出。也许在广阔无边的草原上,我可以不再以青灯为伴,不再与孤独为伍,不再面对伪善,不再独忍忧伤。在那里,辽阔的天地可以任我驰骋,淳朴的民风可以给我慰藉。选择出塞,选择背井离乡。为的是一种责任,为的是实现一名柔弱女子生命的价值。正因为我的抉择,或许可以换来两个民族的和睦,百姓的安居乐业。”作者直接站在王昭君的角度,从她的内心活动入手,再现了她的选择,情感真挚,打动人心。
  与“你”对话,呼告抒情,倍感亲切。巧妙地从第二人称角度入手来表述传统事例,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如“一轮孤月之下,你是一株孤独的树,深夜看守心灵的月亮,滋养精神,修身养性。在你的思想中,“修”是宁曳尾于涂中而非宗届之奉,“修”是化蝶的无拘无束,轻盈自在……你愿修为鹏,并不是向往官场的大鹏展翅,而是那份逍遥游,也许更希望能无所依附而翱翔。……”该生直接面对庄子呼告,看似与之交流,流露出了真实情感,创新了传统题材。
  客观叙“他”,自由公正,理性审视。以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能客观公正地再现人物形象,同时理性审视,可以更灵活自由地找准切口,选取素材中的侧重点为中心服务,做到有的放矢。如有学生在表述屈原的事例时,从第三人称角度入手:“在那个谗谄蔽明之时、邪曲害公之世,他扈江离与辟芷,纫秋兰以为佩,即使君主荃不察他的一片忠心,反信谗而齌怒;他朝搴阰之木兰,夕揽洲之宿莽,即使他明白謇謇之为患,却依然忍而不能舍也。也许,君王永远也不能感受到他恐美人之迟暮的惶恐焦虑,也许,君王永远也不知道他乘骐骥以驰骋来道夫先路的急切心情,但历史不会遗忘他,时间老人见证了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浮游尘埃之外的伟大诗人的一生。”作者冷静地筛选了屈原经历中的典型片断,从服务于中心的角度客观概括提炼,突出了重点,再现了人物形象,深化了主题。
  三.正反推理现底蕴
  传统题材再现于考场作文中,如果表述过于平铺直叙,对素材本身挖掘不深,最终给人的感觉,只是为中心而“贴牌生产”,显得生硬,扣题不紧,深度欠缺,不耐咀嚼,难逃“陈旧”的拘囿。但是,素材再旧,也会有新的闪光点。我们如果结合自己的独到感悟和人生体验,将事例理解透彻深挖本质,从正反推理的角度来表述,从而更有利于为中心观点服务,也是自我对新课标理念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践。这样,赋予了陈旧的素材新的内涵,使其显出了新意,发人深思,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如有学生这样分析毛遂的题材:“当年毛遂在众多门客中默默无闻,正是由于他借助自荐这一撑杆才得以锋芒显露。试想,他若不利用好这一大好机遇,能成就千秋美名吗?”又如“王羲之从小立志在书法上有所造诣,九岁开始练字,无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最终练就一手俊秀飘逸的字体。假如王羲之心无大志,平庸过日子,那他最终绝不可能成为书法大家,从中可见,立志对于他显得尤其重要”。两位同学都着眼于手中传统题材,深挖素材的内涵,从正反角度推理后再表述出来,将本会客观转述的素材,融入了主观的理性分析,深入到了本质,最终会引起包括阅卷老师在内的读者的认可与思考,让陈旧题材有新的内涵。
  考场作文传统素材的创新方式还有很多,不一而足。当然,创新并非是对传统的决然否定,也并非是功利性的标新立异,求异创新是对于大同的独辟蹊径,是别出心裁地在传统画龙基础上的独特点睛之笔。只要我们留心生活、注重素材积累、注重在素材中融入审美情趣和独特感悟、熟练掌握一些表达技巧,相信在考场作文中,是可以做到信手拈来、出奇制胜,是可以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刘峰,刘红,教师,现居湖北云梦。

怎样对传统素材进行创新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