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高中作文的教学就在于让学生写出感情真挚的作文,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文章贵在真情。面对学生作业多时间紧的实际情况,我们语文老师要实实在在地和学生一起努力去积累素材,让学生在考场中真正有话可说、有真话可说。
关键词:考场作文; 独特角度; 真实可感;
苏轼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是“充满勃郁”于内而不得不表现于外的东西。胸有“万斛泉源”,才能“不择地皆可出”;胸中空无所有,光凭技巧,就写不出好文章。苏轼是胸有“万斛泉源”的大作家,涛翻浪涌,汪洋浩瀚,回旋激荡,烟波生色,篇篇皆绝。
而笔者在有幸参加了语文作文阅卷之后,心头依然抹不去那份涌动,这“万斛泉源”才是问题的关键。阅卷大组针对“趋中率”偏高的现象,做出尽量“不必追求完美,相对优秀即可,作文分数就能形成相对的正态分布”的改革要求,但套写成风的现象没有多大改观。我想这与我们当下高中“作文教学”大体还是在为着适应高考作文的“应对性训练”有莫大干系,一般很难真正上升到“万斛泉源”,随物赋形,行所当行作文素养的高度上去。
套话作文是指考生事先准备好一些材料,这些材料通常与历史文化名人有关,像一张膏药一样,考生看到题目时,甚至都不管是否完全跟题目相吻合,就随便抽取两三张,拼凑成作文的主体。在我们的阅卷过程中,总会时不时地会看到,满篇的题材都是选用现成的历史文化(文学)名人的生平,用三段左右的叙述构成文章的主体,然后再加上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结尾点题强拉硬扯,甚有开头和结尾与主体没有关系,或者所讲主题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不做深入开拓,所举例子缺少递深性,没有立体感……总之,“作文材料烂熟化、结构模式化和主题平面化”这三要素使套话作文的弊病显露无遗,而这也就成了我们阅卷老师判定套话作文的抓手。
高考作文的命制往往涉及人生、人生态度等重大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他们定位自己的人生走向,也符合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就这一点而言,今年的浙江省的命题“我的时间”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本意是想让考生有话可写,按理说写作难度不算大,之前一些专家也对今年的这个命题很是看好,但在我们的实际批阅中发现,命题者的用意似乎没能很好地得以实现,真正要写出一篇内容具体充实的高质量文章来还是很有难度的,虽然其中也有好的文章出现,但对全省的几十万考生来说,这样的篇幅还是太少了。因此,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坚定不移地从套话作文的阴影中走出来,进而自信地走向真性情,真正做到“以我手写我心”,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就变得尤为重要,尤为棘手。
苏东坡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而陆游则也主张“文章最忌百家衣”,所以有人说作文得做到“他有我无,他无我有”。但很多考生面对命题“我的时间”,要么是把所给材料再复述一遍,把关键句“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照抄一下;要么举几个再熟悉不过的例子如陶渊明、李白、李清照等一遍又一遍地说成功是他们的,都不是自己的,但到最后也还是没揭示出“我的时间”我怎么做主;要么是出现的例子是新的,乍看之下很新鲜,但多看几篇文章,就会发现这个例子好多考生都有,造成“题材高度撞车”,准备嫌疑也就一览无遗;要么是所选的材料大多是来自于各种媒体不知说了多少遍的材料,而且也没有通过自己的理解取舍,使得阅卷老师看来全无新意了;要么是没什么具体情节,只能空洞地说一些“公共话语”,泛泛而谈且空洞无物;……考场作文里的这种种现象,深究一下其中的原因,学生生活经验匮乏、知识面狭窄,从而导致他们思维受到局限这个客观原因固然是不可否认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广博的知识作基础,很难会有作文时的信手拈来、文思泉涌、与众不同。但在这有限的三年高中生涯中,我们的学生每天被大量的作业充斥着,不可能一下子让整天呆在学校里的自己的人生阅历无端丰富起来,也不可能让需要细水长流的文学知识储备立马充实起来,更不可能使自己的生活观察能力迅速提高起来。所以,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在内)经常会在高考前一段时间会给学生印发很多有关作文话题的资料,希望学生能临时抱抱佛脚,在高考中拿个稳妥分,因此,不难想象,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怎么可能不被划入套话作文之列呢?既然,人生的阅历不能改变了,大量的文学知识也储备不全了,细致观察生活的习惯也养不成了,那么我们何不借有限的时间做一点有些许效果的积累,让我们从绞尽脑汁地教学生作文技巧的举动中转向到教他们如何进行点滴的积累中来,从而使他们把这些积累起来的换化成属于自己的具有个人理解和感悟的素材呢?那么不就“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了,“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岂不妙哉!
有人说“对于中学生来说,要建立起两个‘仓库’:一个是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是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侯明强语)。前者我认为可以理解为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归纳整理,也包括对自己所见、所闻、所忆社会现实中的生活素材的归纳整理。虽然我们学生的人生阅历是有限的,生活的圈子也是很狭窄的,但俗话说的好“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班里至少有五十位学生,每一个星期由一位学生为班级同学讲一件自己经历过的、或是听来的、或是看到的事情,讲完之后让学生讨论思考几个如这样的问题:这件事情反映了什么?能不能联系想象举出相似的相对比较大的社会现象?你觉得这件事反映的问题能运用到写作的哪些主题上去?……然后再把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整理并把它形成文字,存储起来留放到每次考试前再重新拿出来让学生重拾记忆,虽然这样的做法也有点准备的嫌疑,但我觉得比较于完全地“囫囵吞枣式”的做法,学生至少脑海中留有的印象会更深,理解得也更到位,运用起来应该会更自如些,起码背诵的印迹不会明显了,而且在慢慢地积累中学生可以储备起不少属于自己的素材了。而第二个“仓库”则可以是报纸上的时事新闻,也可以是书籍上的奇闻趣事或是所上过的课内文章。记得在一次考试前夕,我把有一次在网上偶然查到的一些有关课内文章运用到学生写作上的资料发给学生看,没想到有位平常不怎么注重写作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我从来没想到我们课内的文章居然有这么多可以用到我们的写作上去!”惊讶于学生的感慨的同时,也让我为之惭愧,平常的授课过程似乎很少会去用这些文章引导学生的写作,虽然借用他人的成果在考试前呈现给学生了,但其真正的效果如何是不难推知的,所以,后来我在想,何不把这些课内的素材在平常的点滴教学中把它积累起来呢?于是,在新一轮的教学中,我在新课的授课过程中加了一个环节,那就是对课文中的某个点进行作文教学的启发和引导。如《师说》中“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一句,通过学习之后让学生思考这一句给你的启发是什么。然后教师针对着学生的一些回答归纳出: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能在这方面胜过别人;自信自强等主题。之后又用李白的《将进酒》里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稍作拓展。环节虽然不长,但却使学生深化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视野,这总比到最后阶段发几张纸质资料让他们记忆来得有效些,也相信若在整个高中阶段我们不放弃地去做,学生的素材也定会慢慢积累起来。而对于课外一些时事新闻或书籍上的奇闻趣事,我们可以师生共同出力,分阶段把自己知道的拿出来汇总在一起,然后展示给学生,让他们选取其中自己比较有感触的写评论,评论可短可长,之后再把它们形成纸质供其他学生评论,获取更多角度,挖掘更深力度,通过这种 “人多力量大”的办法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选取积淀。
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真情意切的文章,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才能受阅卷老师的青睐。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的话“优秀的作家都是蘸着自己的血肉写出来的,真诚的文章是从作者的心里流出来的,而不是硬挤出来的”。所以,高中作文的教学就在于让学生写出感情真挚的作文,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文章贵在真情。
姜朝霞,教师,现居浙江海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