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几代人培育一代人,而一代人会影响几代人的百年大计。中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每一环节,在中学生健康成长中都是至关重要的,中学生必须具备健康心理。
1.中学生自身是最关键的因素。
中学生要自觉地磨练自己,培养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学生应能针对自己容易受到刺激而冲动的特点,学会控制情绪,学会按照理性而行动的习惯。心理教师张艳霞女士也这样认为,中学生必须正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具体要做到:提高认识水平,树立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学生朋友应很好地认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承认它,接受它,应想到“车到山前必有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坚信胜利总要到来,从书籍中汲取营养,树立远大的志向,丰富文化生活陶冶情操,以免陷入消极颓废的精神境地。中学生自己也要学会自救。一个个体的变化,外因是次要的,内因是主要的,完全依赖外界的帮助,会使个体变得越来越不自信。所以,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还是落实到自己身上。当中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勇于求助,如果父母老师都不能很好帮助自己的话,要勇于自己去寻找专业机构帮助。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自己成长的路更为通畅。也就是说预防和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还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因产生效果,因此加强学生自身修养才是问题的关键。
中学生要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在学习上应保持适度的紧张,以集中注意力;在行动上要善于自我激励和反省,通过自我暗示、自我克制,克服盲目冲动,把自我的“独立性”、“成人感”导向自强、自尊、自控的境界。
中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会辨别是非、美丑、真伪、善恶,懂得坚持真理,抵制不良影响,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要求,在完善自我的同时,也起着完善班集体的作用,进而影响我们身边的同学。
2.家长对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家庭是培养健康情感、良好习惯、优秀品质和高尚道德的第一个基地,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极大,对孩子心理障碍的产生和消除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家庭中每个成员必须注重文化素养、文明程度的提高,共创和睦相处、相互支持的家庭气氛。
家长不能过分溺爱和娇宠孩子,尤其不能以满足孩子的过分要求作为对学习的奖赏,因为许多不良习惯都是由此产生,最后发展为心理障碍的;家长应该尊重和理解孩子。不少家长认为对孩子拥有至高的权力,可以随意打骂孩子,根本不知道去尊重孩子的人格,更谈不上理解。有些封闭、孤独、狭隘、自卑的学生往往就是这种家庭教育的产物;家长应正确认识和估价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的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对孩子提出的学习目标不可过高,否则,就会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障碍。
3.学校是培养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要的一环。
中学生的活动大部分在学校中进行,学校教育应该说是预防和消除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极其重要的因素。老师要尽可能尊重理解孩子,在学校学生毕竟是弱者,中学生的成长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学校不仅要给学生一个学知识的地方。同时,更重要的是来帮助学生成长,如果哪个学生让教师非常头痛,其实,这是一个成长危机的信号,希望老师可以换种方式来对待他们。往往有些老师读不出这种需要,错用了一些方法,导致了有些学生内心受到伤害,严重者会影响该学生的一生。
对学生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应该成为对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要求。学生是人,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与他们平等相待,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心理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渴望。尊重需要是较高层次的需要,中学生对此的要求尤为强烈。而尊重是要建立在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的,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需要,沟通与学生的感情,只有通过感情交流、意见沟通、热情帮助、积极引导,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使学生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总之,“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健康的心理,有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颜辉,教师,现居湖南桃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