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年第4期 ID: 155099

[ 魏文鋗 文选 ]   

信息技术课高效教学策略谈

◇ 魏文鋗

  在实施新课程以来,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不到位,导致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式形式化,教学效率低效化。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问题。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和标准。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学习的具体指标和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南,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具有定向和调控功能。
  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一要有整体性,应把课时目标和单元目标及课程总目标结合起来。二要有可操作性,在目标的制定上应体现学生的实际水平。三是科学设定标高,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要有一定的弹性,体现分层教学。四是教学目标要少而精,突出重点。我们可以采用“通过……(途径),掌握……(能力)”这样的格式来陈述能力目标。
  二.教学情景的优化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般情况下,课党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不配合,常常表现在学生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因此必须优化教学情境,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和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例如创设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内容为素材,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上,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动机,引起积极的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主动学习的状态下完成了教学目标,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教学内容的调整和组织策略
  1.教学设计上,整体思考,以主题贯串。这就要求我们对使用的教材相当熟悉,备课时从整体教学观出发,进行“整体思考、单元备课,即不仅熟悉了解各个学习阶段信息技术学的教学内容,而且对全学年或整个学期的教学有一个全盘计划,依据学生认知过程及兴趣,打破教材中的章节界限,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最佳重组。
  2.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契机,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挖掘学生本身所蕴含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不可能一直按照教师预设的情形进行。在我们师生教学互动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我们没在预设到的情形,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一个意外的答案,或者是在操作演示时一个标准答案之外的答案。这些都是课堂上随机生成的资源,如果我们善待它,也许它就能 “一石而激起千层浪”,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意外的精彩和收获。
  四.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策略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关注学习方法的培养;其次,合理调整教学顺序,改变以往“置疑”→“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的教学方式,提倡“先做后学”或“做中学”,即“置疑”→“学生探究”→“教师指导”的教学方式;再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使用软件“帮助”和屏幕提示的习惯,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提供的“帮助”和人机对话等途径来解决,学习中所碰到的问题(包括计算机上新知识、新软件)。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帮助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的得当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利保障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特征明显。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应强调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开放式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在课前,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将全班学生按发展水平的高低不同建组,使各组处于大致均衡的水平。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好的同学来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学生的“小老师”,以弥补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这种由一个学生教另一个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方法能促进各类学生的共同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意识,形成合作互助的精神。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要有优化组合的意识,应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和组合运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魏文鋗,女,甘肃临洮县第二中学教师。

信息技术课高效教学策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