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年第4期 ID: 155068

  

《渔家傲》中乡情浓

◇ 唐应淦 郑荣芳

  内容摘要: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传世词作仅有五首,其中《渔家傲》写得慷慨悲壮,最为脍炙人口。本文试图从乡情角度解读此作。
  关键词:《渔家傲》; 乡情; 赏析;
  按照传统的观点来解读《渔家傲》这首词,通常认为上阕描绘了荒凉的秋景,以显示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重,下阕是作者自抒怀抱,慨叹建功立业和思念家乡的纠结心态,真实感人。可我近来再读此词,突然发现,短小的《渔家傲》在描写景色、反映军情、渴望立功的同时,竟然句句饱含着思乡的情怀。
  秋天是个思乡的季节,这几乎是文人墨客的共识。为何?大概因为秋天的风声听来不舒服,萧瑟不已。这点,欧阳修的《秋声赋》就很能说明问题。大概还因为秋天的植物开始枯萎,景象萧条,叶片凋零,很自然就产生了“叶落归根”的联想,进而开始思念家乡。此外,还有那个本该家人团聚的中秋佳节,更是让人割舍不了思乡的情愫。因此,本词开头的“塞下秋来风景异”,便是给我们奠定了思乡的基调。
  “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思乡之情要比第一句明显一些。古人有“鸿雁传书”、“鱼雁传书”的传说,这“书”就是家信。离家在外的人,看到大雁就会想到家乡,想到家人,便在情理之中。至于说“无留意”,试想一下,连大雁都毅然飞逝,没有在这里停歇的意思,何况是戍边的将士?
  有人会说,“四面边声连角起”也许是不见思乡情怀的一句,可我看不然。还记得“四面楚歌”的典故吗?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锦还乡的项羽,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的计策,项羽误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以为天要灭他,只好边饮酒边唱歌,悲壮自刎身亡。据说,楚歌的歌词是:“九月秋凉兮,四野飞霜,日月征战兮,终归刘邦。白发老母兮,盼断肝肠,妻子何堪兮,独守空房。弟兄想见兮,跺足拭掌,姐妹思念兮,雨泪千行。故交好友兮,登门看望,窗兄窗弟兮,问短问长。一旦交兵兮,枪尖而亡,骨肉为泥兮,同战沙场。何不思故兮,各奔家乡,居家团圆兮,永得安康。”原来,楚霸王家乡的楚歌,全部是思乡念家的内容,声声都是来自故土的呼唤。那《渔家傲》中的“四面边声”,会不会也让将士们联想起家乡的歌谣?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同样流露着思乡之情。试想一下,重岩叠嶂的山峰里,“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一座守城就显得特别的孤单冷清,守城中的士兵也一定常常翘首远方,因为远方是他们的家乡,是他们的归属,那儿才是温馨的港湾,那儿才不再孤单。而句中的“长烟落日”,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人一种形单只影、孤身一人的伤感。再说了,夕阳也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乡意象。日落时刻,思家时分。太阳下山了,回家了,你我也该回家,不再游荡。
  下阕中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公认的坦露思乡心迹的句子。同赏一轮月,家在万里遥,心中不免犯愁,于是借酒浇愁,谁知愁更愁。一杯浊酒哪能消得了浓重的愁绪?这酒,不仅缺少家乡的味道,大概还因为泪水滑落,视线模糊,因而显得更为浑浊了吧?那何时才能返回家乡?只有打了胜仗,西夏不再侵犯,边境安宁了,才能回家乡。可现在,“燕然未勒”,尚未建功立业,还乡之日也便无从谈起,只能是望家兴叹“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表面上是写景,在我看来依然是写人。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是“人不寐”的前奏,情感上是“归无计”的哀伤,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且不谈“霜满地”已经给人以凄清的感觉,单这悠悠的羌管就弥散着思乡的旋律。羌笛是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的古羌族的传统乐器,吹奏的曲调往往是哀怨的,尤以吹奏《折杨柳》曲而闻名于世。北朝乐府中《折杨柳》的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诉说的正是思乡恋家之情。所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中才有这样的经典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和本词中这一句的意境类似,都在倾吐着戍边人儿的乡关之思。
  最后的“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诉说的不仅有“燕然未勒”的苦衷,还有“归无计”的遗憾,最能引发读者的同情和思考:将士们为何辗转反侧,深夜不寐?将军为何寝食不安,早生华发?征夫为何蜷缩不语,泪流满面?原因都是一样的。这里,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构成了戍边将士的复杂心态。
  
  唐应淦,郑荣芳,教师,现居江苏兴化。

《渔家傲》中乡情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