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年第4期 ID: 155022

[ 贾月菊 文选 ]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怎样做到有效衔接

◇ 贾月菊

  内容提要:初高中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的基本素养要求不尽相同,特别是由于初中学生自身特点而淡化、弱化某些语文能力,使学生无法适应高中的学习,这就凸显了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了完善教育教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更好地体现新课程“自主、合作、体验、发展”的模式,本文主要从文言文角度谈谈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关键词:初高中; 文言文; 衔接;
  现状:高一学生文言文学习存在较大的困难
  高一文言文教学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初高中语文学习过渡的重要方面。学生虽然也有一定的基础,但初中文言文大多篇幅短小,内容浅易,且教学要求也较低;加之课时充足,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在课堂上反复朗读、背诵。而高中不少文言文篇幅增长,选材涵盖各朝代,文体兼备,不乏一些晦涩难解的文章,教学要求也有较大提高。加上课时紧张,学生常常很不适应。更严重的是,由于在文言文学习上没有与初中很好地衔接,直接影响学生整体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原因:课程的阶段性导致语言学知识的断层
  新课程要求具有阶段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教学。”“语法不作为考试内容。”
  初中课标没有具体说明“必要的语法”所包含的范围和对象,教材中也只附录了词类、短语、句子成分和常用关联词语的简表,必然导致初中语法教学的难以保障和落实。“语法不作为考试内容”,中考语法知识的考查只能隐性地进行,老师们在平时教学中虽或多或少讲授一定的语法知识,但是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语法专项训练较少或根本没有训练;语法教学尺度不统一。而高中要求“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这就导致语言学知识的断层。在这种严重的断层基础上,高中师生在解决诸如文言实词的活用、特殊句式、虚词作用这些问题时,就是“言者谆谆,听者昏昏”,困难重重。
  措施:“瞻前顾后”,前引后连,做好衔接
  1、“温故而知新”。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学会新旧联系。例如高一上第五单元《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何厌之有”这一典型宾语前置句,就与初中(八年级)《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句式完全一样。在本单元《勾践灭吴》中,还有“何后之有”一例。在词法句法上,类似的例子大量存在。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获得新知,总结规律,前引后连,举一反三。
  2、语法知识补充。
  一直以来,高中文言文教学最大的难点就在语法知识的理解上,而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桑代克的迁移理论认为,知识产生迁移的基础就是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因而要使学生学好古代汉语语法就得在现代汉语语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教学中可在高中起始阶段介绍词的分类、短语的辨识、句子的结构(成分、主干)等,这样便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对比性的迁移训练,可以使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法教学实现自然衔接。
  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不少同学在翻译此句时,译为“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的责任,这与刺伤并杀死了人有什么不同,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兵器的责任。”译后自己读读也觉得别扭,但又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划分成分后,学生立刻发现问题出在“于”的宾语上,“于”的宾语应为“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而不是学生翻译时译到“刺人而杀之”就认为这一分句到此结束。而本句并非复句,而是一句复杂的单句,可译为“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的责任,这与刺伤并杀死了人,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兵器的责任’有什么不同?”
  3、学习方法指导。
  其一,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或翻查辞典,根据上下文相关信息来猜读、推断、反复求证、推敲句子大意,力求用现代汉语口头翻译课文,翻译时要直译,有疑惑的地方作出标记。
  其二,要求学生使用统一的符号。
  从学生一开始接触文言文就要求使用统一的符号,以方便日后的复习。如重点词用“·”,词类活用用“▲”,古今异义用“□”,通假字用“○”,固定句式用“____”,特殊句式用“~~~~~”来标识。用符号做书间笔记,重点鲜明,有利于分项积累,巩固重难点,使学生感到条理清楚,熟知每项知识掌握程度,能随时查漏补缺,更有利于复习。
  其三,帮助学生找规律。
  教会学生梳理文言文知识,有目的地进行文言知识的积累。现在中学生感到文言文难就难在语言文字、句法上。我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文言整理本”,每一课进行分类整理,并附上典型例句,如可分类为:一词多义(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文化常识等。引导学生找出规律,使其能举一反三,牢固掌握。比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常见的用法有:作代词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她(们)、它(们)等;其次,作助词,既可作结构助词“的”,也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三是作动词,译为“往、到”。每学一个典型“例子”,就要分门别类地把这些知识归纳到一起,积少成多。
  
  贾月菊,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怎样做到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