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训练是学生巩固和运用新知、形成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长期以来,教师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已成为惯例。但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观察,有一部分学生作业态度差,质量低,已成为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最为棘手的问题。
探寻其原因是因为部分学生做作业并非出于自愿和喜欢,而是迫于家长、老师的压力。有的学生长期拖拉作业,教师不督促,是不可能按时完成的,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责罚,最终导致他们对学习、生活丧失了信心和兴趣。
如何改变学生被动作业的行为,从老师“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呢?笔者平时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激发了学生自主作业的兴趣。
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作业的设计
新授结束后,教者习惯性的设计一些作业,布置学生完成。学生对老师布置作业的行为早已司空见惯,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了厌烦情绪。要想调动学生作业的兴趣,教师要学会在传统中进行探索、创新,可以变单纯给学生设计作业为引导学生一起参与作业设计,让学生成为作业的主宰。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作业设计的辅导,学生以个人参与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完成后,请设计者签名上交。教师可根据作业设计质量的高低评出等级,选出最佳作业设计供学生选择并进行训练。
学生参与设计作业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钻研教材、运用新知识的过程。那些作业凝聚着他们自己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他们感受到“我是在完成自己的作业”,这样容易激发他们完成作业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自由地选择作业
教师平时布置作业一般是强制性的,要求所有的学生完成相同内容的作业。要知道,由于学生学习基础有差异,作业速度有快慢,完成作业的情况是多样的,特别是那些没有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的学生便会遭到一些批评和惩罚。久而久之,他们对作业就产生了厌烦情绪和恐惧心理,能马虎就马虎,能抄袭就抄袭,或者干脆不做,任凭老师怎样处置也不在乎。
针对上述现象,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考虑根据作业难度系数的大小、作业量的轻重分层次设计不同的作业。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由的选择作业内容,如引导基础不扎实的同学做好基础题,学习优秀的学生做好提高题,作业速度慢的少做几道题,力求使每个学生在作业训练的过程中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享受完成作业带来的喜悦。
三.带领学生亲历作业评改过程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教师常年累月地批改作业,非常辛苦。但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并不懂得尊重教师的劳动,具体表现为他们对教师批改的作业常常漠不关心,有的连批改结果都懒得看一看,不及时订正作业的现象较为普遍。
要想引导学生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自觉提高作业质量,我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亲历作业评改的过程。学生完成作业后,引导他们先进行自我检查,在错误的作业内容旁做上相应的记号,然后再用其他色笔改正。检查订正结束后,在作业后写上自我评价性的语言,如“我的作业一丝不苟!”“我的作业已竭尽全力了!”“我的作业书写很美观!”等等。
自我评改结束后,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评互改。学生亲历了作业评改的过程,体会到了老师平时工作的辛劳,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做作业时的自我意识与责任意识。
学生评改作业,并不能替代教师评改作业的工作。作为教师,应该更加认真细致地进行作业的评改,为学生做好示范,否则会产生负面效应。
四.创新作业评改方式
传统的作业评改形式是多年未变的对号、错号,千人一面,千篇一律,非常单调。
在作业评改时,我们可以使用各种表情达意的符号,如批改书写工整、正确率高的作业时,可在本子上画个笑脸,表示对作业者的肯定和赏识;作业态度马虎的,在作业本上画个生气的小脸,代表老师对作业的责备;对有创意的解答可在旁边画个翘起的大拇指,表示对作业的夸奖。由于平时作业面批的机会与时间不多,可以通过这些表情达意的符号,给学生传递教师的情感。
除了尝试使用表情达意的符号外,在作业评改过程中,还可撰写一些评语。教师的评语要注重个性化、情感化,诗意化。评语中有褒扬,评语中有激励,评语中有指导,评语中有关怀。
作业不仅成为学生巩固练习的手段,还应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评改形式焕然一新,自然会吸引众多学生去关注自己作业的过程和结果。
解除学生由作业带来的精神枷锁,让作业成为学生的真爱,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应是我们每个教师追求的至高境界。
张春香,教师,现居江苏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