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年第4期 ID: 155025

[ 杨云英 文选 ]   

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探索

◇ 杨云英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运用教学“互动”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是一门学问。要准确定位师生关系,创设互动的情景,巧妙的设问激发探究兴趣,教师知识要广博,课堂激励是动力,教师在课堂由“演讲者、表演者”转化为“引导者、管理者”,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地培养和锻炼。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课堂; 师生互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的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
  这要求语文课堂要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由“演讲者、表演者”,转化为“引导者、管理者”,由“一言堂”变为“众言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当“小老师”。给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打破了老师“给水喝”的局面,学会“找水源”的方法。通过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轮流变换争当教学活动中的不同角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那么,在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怎样实现师生互动呢?
  一.准确定位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想交流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催化剂。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可以转化为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的喜爱,促进他们积极上进,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反之,师生不能产生情感互动,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厌恶学习,甚至放弃学习。
  过去我们总是提倡“尊师爱生”,实际上是把教师的角色神圣化了,并划定了师生双方一高一低的“尊”、“从”地位,而且因为教师并无尊重学生的义务,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总是受到抑制,所以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互尊互爱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给学生充分尊重,让尊重走进课堂。尊重每一个学生,使孩子们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因此,老师具有“教”与“学”的双重关系,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可以成为“小先生”,并能主动地、大胆地、积极地去读书、学习,做到师生“心理相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做良师,先要做益友。才会实现师生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良性循环。
  二.创设互动的情景
  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得先创设情景。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引发兴趣。故事,容易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兴趣盎然,从而情不自禁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通过故事导入:新颖、自然,能立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投身到讨论中。我在讲朱自清《春》时就讲了一位美国作家在大街上碰到一个盲人乞讨,路人视而不见,摸摸口袋没钱,拿笔在纸上写了一句话:“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路人纷纷驻足关注同情施舍的故事,以及让同学们回忆诗人笔下写春天的诗句,同学们很感兴趣,从而增强了学习信心。也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讲《童趣》时,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童年趣事激发兴趣。从生产和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教学相关,生动形象的实例,能使课本上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很快地把学生的思想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譬如,我在讲《归园田居》中的“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时就让学生联系农村生活来感悟。讲《老王》时让学生观察街上的三轮车夫来体验老王的“善”和“苦”。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善于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环境,“以境动人”,还要十分注意教学内容的内在的影响力,做到以景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领其情,从而创设课堂互动的合作点。
  三.巧妙的设问激发探究兴趣
  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过于简单。诸如“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问题过难,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有的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适当引导,学生思维水平难以提高。
  提问是一门艺术。它好比摘葡萄,你提的问题,不能太简单,就像葡萄在手边,随手可以拿来,学生就会感到无味;如果有点难度,让他跳起来能摘到的话,学生就会有信心;假如学生跳起来都摘不到的话,那么他们连跳都不愿跳了。因此,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问题设计要巧妙合理,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十分重要。如讲《藤野先生》分析藤野先生形象时,问:“那位老师值得你怀念感激?他身上有哪些人格魅力?”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
  四.教师知识要广博
  有人说:“语文教师是感性与理性兼有,权威与民主交融的文化使者,让我们因感性而可爱,因理性而可敬,渊博是老师让学生肃然的良方,平等是老师让学生思维活跃的前提。”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一遍读过之后,其内容就已知其八九,如果我们依然停留在学生一样或低于学生的水平上与学生交流,学生就会情绪低落甚至厌倦。可我们的许多老师对课文的解读往往还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上,而无力在“为什么”和“怎么样”上给学生更多的引导和解答。无疑于浪费学生的时间,重复学生的思维,看起来表面热闹,实质里一无所获。更有些老师一向是注释怎么讲,我就怎么讲。教参怎么讲,我就怎么讲。只愿在技巧上下功夫,在结构上动脑筋,却不愿在解读文本上细琢磨,深钻研。因此,新课改下,教师要用广博的知识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造就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课堂激励是动力
  课堂中,教师真诚的赞美、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如沐春风,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从而调动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上教师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满意的点头,一个会意的微笑,一个亲切的手势,都犹如一场春雨,滋润着学生干涸的心田,都激励学生敞开思维的大门,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探索知识的奥秘。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我们快乐是因为我们微笑,而并非因为快乐而笑。”意思是行动往往能够影响心态,所以选择积极行动最为重要。课堂激励评价是对真情的唤醒,对言行的肯定,对精神的诱导.有效的课堂需要精彩的激励评价作支撑,愿我们的课堂评价能开出精彩之花,结出丰硕之果。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语言激励。我们不要吝啬自己赞美,赏识的语言,多给学生表扬,激励。同时我们认为恰当的批评和警醒,也应算一种激励评价。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偏差时,教师也不应姑息迁就,而应善意的批评指正,是学生的思想和言行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也可以用物质激励。对表现优秀的学生适时地奖给一个练习本之类的东西,的确能起到激励学生认真学习的作用。还可以借助掌声来激励。掌声是激发热情的良好方式。学生回答问题会或者圆满完成任务时,老师调动全体学生给予热烈的掌声,当事人受到极大的鼓励,其他的同学也受到感染,激发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
  语文教学需要教学互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运用教学“互动”促成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它是《语文课程标准》人本思想的要求和体现。语文教师若能合理加以运用,定能促成学生自主探究性人格的形成,语文教学也将更加生动、实用、有效。
  
  参考文献:
  ①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②张熊飞. 诱思探究教学法[M].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2004.
  ③王坦. 合作学习: 原理与策略[M] .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④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1970)
  
  杨云英,教师,现居甘肃临洮。

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