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每个人都出身于家庭,生活在家园,记忆着家乡。不管他是童年还是青年,也不管是壮年还是老年,都对家的概念不会模糊,而是有刻骨铭心的印象。有关“家庭·家园·家乡”系列的写作话题应该丰富而多彩,浓重而热烈,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话语区。
关键词:家庭篇; 家园篇; 家乡篇;
在作文教学中围绕“家庭·家园·家乡”这个话语主题进行作文教学,师生都受益匪浅。现分“三篇”详述,并与同行共勉。
一.家庭篇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幼托、学前、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阶段,同学们几乎都离不开家庭,初中以前几乎都在家庭中度过。其间所经历的人和事可谓谙熟,记忆可谓深刻。这些历练,是孩子写作的第一生活素材来源。
写人。学生心目中有真人,才能写出真实的人。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熟悉最切身的人,让学生首先学会写《我的爸爸》和《我的妈妈》,这是写作的第一课,也是作文的第一题。如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期中考试后,我的成绩很不理想,我无精打采地回到了家,走进屋里,爸爸正在忙着找什么东西。这时我多么希望他给我一些安慰,就是痛骂一顿,也能让我多听几句爸爸的声音啊!”家庭中爷爷、奶奶是最宠孙子的。这也是学生喜欢写的人。《我的爷爷》《我的奶奶》当教写作第二课和作文第二题。如一位同学这样写道:“我奶奶今年72岁了,她老人家耳不聋眼不花,就是爱说些‘傻话’。她一开口,常叫人笑得肚子痛。去年夏天,我家买了一台大彩电,这对不出‘闺门’的奶奶来说,真算是天下奇观。我放学刚回家,奶奶就对我说:‘快来看,你爹买个戏台子来啦!’我喜出望外。从此,每天晚上,我就和奶奶一起看电视。”家庭中其他成员也是同学们最了解的人。写这些人,是我的作文第三课和第三题。一位同学在《给姐姐的一封信》中深情坦言:“姐姐,出门打工不容易,不要怕花钱,穿暖吃饱,爸妈天天念叨你,我也很想你。”
二.家园篇
留着家园在,不怕没柴烧。笔者的“家园”,是指孩子走出家庭大门,与邻里接触的地方,即邻里关系中的那些事。孩子在家庭生活过程中,总要跟邻里打交道,这些经历的事,是学生作文的另一素材。
叙事。百闻不如一见。只有学生亲历的事才能写得生动。哪怕伯仲之间、阿姨之间、朋友之间的事情,同学们都有一个生活原型,记忆犹新,娓娓道来,非常感人。如一位学生在《墙外书声》中这样写:“天刚蒙蒙亮,我就听见一阵读书声。是谁这么早就起床读书呢?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爬上墙一看,只见她一手拿着电筒,一手拿着书,像在背英语单词。啊!是邻居家的姐姐红卫,她今年要考大学了。看着她那聚精会神读书的样子,往事又在我的脑海里一幕幕的闪过……”这些真实发生的故事,同学们只需要调动记忆再现在作文本上,而不是编作文。
三.家乡篇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家乡是每个人最感恩、最怀念、最抒情的地方。也是学生最有生活感受的地方。把学生的作文话题引入家乡篇,那山那水,那草那树,那狗那猫,事事物物,都是作文素材。
抒情。让学生回归家乡写作,抒情大有作为。其实,不管是写人叙事,还是抒情议论;不管是状物描写,还是说明铺垫;不管是日记周记,还是书信随笔,都有家乡浓墨重彩的一笔。“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有一位同学在《家乡散章》中写道:“家乡是一块没有莠草、没有污秽的净土,家乡是一片无遮无掩、明媚晴朗的天空。这里流淌着纯真与甜美;这里繁星点点,银河灿灿;这里露珠闪闪,萤虫绵绵;这里花色斑斓,童趣连连。家乡有唱不完的童谣,讲不完的故事,写不完的情怀......”在“家乡篇”中,笔者让学生找到了感动,学会了感谢,懂得了感恩。
教学之余,笔者让同学们把“家庭·家园·家乡”系列的作文整理成作文集,作为人生履历的纪念册。我的“三篇”作文,从小学做到中学,级级作,年年作,届届作。已为新课程作文教学做出了新亮点,也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新天地!
宋福君,教师,现居甘肃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