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新课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对学生进行精神哺育,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培养求真、向善、审美的健全人格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 健全人格; 培养;
语文教学,旨在传承先哲时贤的思维成果,启迪智慧,激发潜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因此,培养健全的人格是语文学科追求的理想境界,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语文能力,学会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还要弘扬人文精神,挖掘语文自身负载的文化因素,丰富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关注“人”的情感思想、性格和行为,帮助他们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实现健全人格的培养。为此,笔者认为,应着重抓住以下三个方面的培养:
一.通过课内学习,培养求真的健全人格。
在语文教学中,认真处理好语文知识技能掌握与文字熏陶、精神启迪和审美体验等因素的关系,既要把语文知识与技能因素融入个体精神活动、人格意识和行为模式的整体中,又要把个体的精神世界建构在牢固的语文知识技能之上,为人格培养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和文化底子。
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材,加大了人文因素的比重,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自我、自然、社会,关注人生、亲情、友情等方面。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写作感悟、听讲体察和说话表述等多种形式来捕捉人文信息,并联系自身实际感知种种人生哲理。中学语文教材选有许多反映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烈和爱国科学家的优秀诗文,对青少年学生能起到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那《黄山记》的险奇壮美;《忆江南》的柔和;《荷塘月色》的淡雅以及李清照词的婉约,苏轼词的豪放。通过有艺术的教学,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觉到语文本应是自己最感兴趣的学科,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学到如何去做人。
二.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向善的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仅仅是课内教学,更多的是在课外。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有“人文教育观”,重视语文第二课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找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结点,使社会生活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扩展和加深,让语文教育成为一池活水。为此,语文教师在第二课堂中,带学生走进书刊,读知识、读人文;走进自然,读社会、读人生。在优秀作品阅读中,在实践活动中认真分析、体味,使学生的思想品格受到熏陶、浸润。
在第二课堂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小事中发现善的乐趣,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待他人。通过节假日,让学生感受向善的真谛,从“三八节”、“母亲节”中解读母爱;从“重阳节”中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内涵,做到尊重长者,爱护幼小;从“劳动节”中懂得尊重勤劳奉献的劳动人民,树立平民化意识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向善的意识。
三.通过批阅作业,培养审美的健全人格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不过审美的角度不同而已。语文教学通过作业、作文、周记的批改,与学生书面对话,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良好方式。学生作为一个自然人、社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增多,他们有生理上的需要,也有心理上的欲求;他们想了解外面的世界,又拼命封闭自己真实的心灵世界,只有在困惑中忍受煎熬。语文教师是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也是他们最依赖的人。他们有许多真情实感,不敢跟家长谈,不愿跟同学讲,只想在作文、周记中尽情流露、挥洒。学生笔下流淌的微妙心理、细腻感情,都来自他们心灵深处不愿向常人打开的隐秘世界,让语文教师为学生承受如此严重的心理压力和困扰而揪心痛心。面对学生的信任,语文教师必须及时像朋友似的进行心理疏导,纠正偏激、甚至不良的心理状况。
因此语文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调整心态,以审美的理性思考面对一切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情,保持群体情感,乐于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发展。
语文教师在整个批阅和讲评作业、作文、周记的过程中,随时都可在心灵上为学生排忧解难,使学生在情感和心境方面逐步由冲动、浮躁、脆弱、抑郁的情绪向平稳、深沉、坚强、开朗、振奋的情绪转化,在性格品德及审美情趣等方面都能得到和谐完善的发展。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仅存在于课内教学中,而且更多的在语文第二课堂中;不仅在语文知识训练中,更在作业批改中:要把生活的真实面貌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了解人世间的善恶美丑、喜怒哀乐和世界的复杂多变,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道德问题、价值问题、理想问题、人生问题的兴趣:对求真向善审美的追求;为他们精神的充实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创设真实、具体、可靠的社会环境。
苟旺强,教师,现居甘肃通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