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年第4期 ID: 155052

[ 周光华 文选 ]   

应重视中学朗读教学

◇ 周光华

  内容摘要:朗读教学对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都发挥着作用,促进着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但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对朗读教学重视不够,在具体运用上也存在问题。改变这一状况的办法: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改革语文评价体系;进行“设置情景”教学,提高师生的语文素养;诱发审美情感,把握作品的“文气”。
  关键词:朗读教学; 现状; 策略;
  一.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一)对朗读的认识
  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笔者认为,朗读还不仅是声音响亮,真正的朗读应是读出语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它是一种言志传神、负载丰富思想感情的口语表达艺术。吟咏朗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朗读是美的。
  1.朗读的意境美。正确、优美的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也是走入文章意境的一条道路。在读和听的过程中,学生能感知语言的优美和谐,揣摩作品的艺术境界。
  2.朗读的情感美。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抒情性较强,加强朗读指导,学生就能很好地领略文章中反映的情感美,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趣味。
  3.朗读的音乐美。优美的散文和诗歌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感情强烈,意境深邃,内涵丰富,还因为它在形式上富有音乐美。通过朗读可以展示这些美文内在的韵律。
  (二)对朗读教学的全新定位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阅读提出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1]据此,笔者认为对朗读教学的认识应定位于:朗读教学能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实践证明,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起到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音乐智能、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
  1.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流利、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认识遣词造句、用语成文的规律,口诵目染,不断吸收,把书面语变成自己活的语言,从而提高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提高了,增强了学生在人前的表达自信,有利于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2.培养学生音乐智能。对“诗词曲赋”的朗读,这些体裁本身具有整齐美、抑扬美、回环美、节奏美、韵律美,一句话,具有音乐美,流利、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智能。
  3.发展学生思维。朗读是眼、口、耳、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一种阅读活动,通过朗读,既可发展语言,又可发展思维。
  综上所述:朗读教学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能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在学生的人生中处于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就必须重视并优化朗读教学。
  (三)初中朗读教学的现状
  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对朗读教学的重视不够,绝大多数的学校和教师眼睛只盯升学率,训练狠抓专题,急功近利,意识不到朗读教学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隐性作用和深远影响。师生朗读水平普遍较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文章的较少。笔者曾做过调查,一个学校二十个左右的语文教师中,朗读水平较高的最多两三个。我又在初中学段三个年级分别抽查了二十人,分别从现行的初中各学段六册课本中各选一篇散文和文言文,让他们进行朗读训练。结果显示,散文达到朗读要求的(即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文章的)仅两人,读完后不出语音差错,注意了停顿的五人,无读音错误,仅为认字读书的十五人;文言文情况更糟,不出读音差错的仅十一人,会断句、知道停顿的简直凤毛麟角。初中师生的朗读情况堪忧。
  要改变这些状况,使朗读教学真正取得应有的效果,笔者在分析了许多朗读教学的成功教例基础上,提出以下的具体做法,仅供同仁参考。
  二.朗读教学的策略
  (一)切实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朗读教学
  新的课程标准已对朗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2]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理应转变旧的人才观、质量观,从思想上认识到朗读教学在促进学生个人素质全面发展方面的深远影响,在行动上重视朗读教学,把朗读摆在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并长期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指点、训练,逐步使之感悟方法,形成能力。
  (二)优化朗读教学
  1.进行“设置情景”教学,提高师生的语文素养
  首先,教师以娴熟的朗读技巧“示范”朗读课文(或播放录音范读),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境界,为朗读作好情感上的准备。其次,教师在布置朗读前对课文的讲析尽量讲究语言的抑扬顿挫,语调的变化,以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此外,朗读时也可选择一些意境接近的乐曲来配乐朗读,可大大地扩展想象的范围,提高悟性,触发灵感,净化情绪,塑造良好的情境,还能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朗读效果。
  “设置情景”教学,能激发朗读的兴趣,增强朗读效果,提高语文素养。提高了师生的语文素养,也就能切实享受朗读之美和提高朗读水平,这样便形成了良性循环:提高语文素养←→提高朗读水平。
  2.诱发审美情感,把握作品的“文气”
  对学生来说,语言的内容美与形式美对他们的影响是潜滋暗长、不容易被察觉的,但却是启动他们理解文章的强大力量。因此,应着力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内容美与体悟语言的形式美,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从而形成情感性比较鲜明的良好语感,在朗读作品时才能随机地自如地进行轻、重、缓、急的精妙的处理,提高朗读的感染力。
  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作品的“文气”。文气是由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体现的,当然也就决定着朗读时语调的轻重、抑扬和舒缓的变化。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豪放之情,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的绵绵乡情,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淡雅闲情,都应该好好把握,方能读出味来。
  (三)改革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
  基于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我们应打破“一张试卷定终身”的传统考试方法,建立一种新的、多方面的、多层次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把朗读的习惯、态度、方法及各个时间段的进步都作为评价的对象,制作朗读记录表,建立朗读成长袋,也可把朗读引入考试作为口试的内容,发挥考试的导向、杠杆作用,引导学生多朗读、爱朗读、朗读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让我们的课堂成为有感情朗读的乐园,让你我他的情感在朗读中相互碰撞、补充和融合——动口动心动容地读,读出语文的美,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2]同上,第11页。
  
  周光华,教师,现居广东南海。

应重视中学朗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