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年第4期 ID: 155041

  

课堂教学设计应具备的几种意识

◇ 郭 昕

  内容摘要:在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在课堂设计上必须有更前瞻、更合理的理念和意识。语文教学,应是一种充满激情的、闪耀生命活力的教学。这样的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更科学、合理。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感性教学意识,具有关注学生的认知风格的备学生意识,具有很强的课堂目标明确意识,具有更科学的设计、调整及很强的教学合作意识,以及明确的教学评价意识。
  关键词:语文教师; 课堂教学; 设计意识;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虽然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语文,但却有一些学生就是学不好语文。提到教学设计,人们一般会很自然地想到:这是指教师课前所备的教案。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教学设计其实和教师的备课、自身素质有关,更和学生的学情等有很大的关系。一个成功的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上必然有他的特别之处,纵观自己及同行的的教学感悟和反思,我有以下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一.语文教师首先要有很强的感性教学意识
  众多专家认为,诗意语文是一种感性的语文,感性的语文必须用感性的方式去学习,这才能真正的回归到语文的源头上来。但现在的很多老师却用教理科的方式——理性的教学方式解读语文,常见的有:含义解释、情节分析、要点归纳、主题概括、文法疏通、语料记忆、反复练习,凡此种种,举不胜举。结果语文的形象被淡化、语文的情感被稀释、语文的直觉被斩断、语文的灵性被扼杀,最终使得学生的感性枯竭,学生的兴趣完全丧失,这样适得其反的做法是最不应该,当然也是最不能采取的教学方法。语文大家夏丏尊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学习顶顶要紧的是引发一种对文字的敏感,也就是所谓的“语感”。真的语文是感性的,真的生活是感性的,文字、符号,不过是一扇窗、一面镜子,透过它们,你必须看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风花雪月、喜怒哀乐。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教法,也才是真正事半功倍的教法和学法。
  二.语文教师还应有很强的关注学生的认知风格的备学生意识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很好的了解学生是前提,因为每一个班的学生的个性特点都是不同的,认知风格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是独立型的,有的是信赖型的。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部影视剧倘若3分钟仍没有抓住观众,那就算不上成功之作;一名演讲者,开头几段如果仍不能调到听众的积极性,便很难达到掌声不绝之境。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定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完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纵观一些富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他们往往会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精心设计课堂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导语,一开始上课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点,假如你想上课组织讨论,对于独立型的学生可能就不愿意参加到讨论中来。还有另一类型:有的是视觉效果好,有的是听觉效果好。对于视觉效果好的学生,如果教师上课单靠声音就抓不住信息,如果教师能精心设计好板书可能效果更好一些。
  很多时候我们老师可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备教材上,上课时或满堂讲,或满堂问,甚至还用更艺术的方式把知识点传授出来,自以为很认真地把课上好了,但一检验才发现理想和现实差距很远。究其原因在于,忽略了学生是有意义的学习的主体这很重要的一点。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和个性都比较强,如果你不研究其现有基础及心理需要,上课调动不起他们的积极性,本是互动的教学很可能就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上课自然没什么效率。现在的语文教学研究也越来越意识到调动学生主动性的重要性,现在,在语文教学上有这样一种说法:好学生是自己学出来的,而不是我们老师教出来的,因为语文学科的学习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在于是否能调动起学生的语文学习主动性,学生热爱语文学习了,我们当老师的积极引导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教师备课时一定要把备学生作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了科学的思想引路,成功也就近了一大步。
  三.语文教师还必须有很强的课堂目标明确意识
  教学目标是全部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与学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奋力达到的目的,也是检查评定教学效果的参照物。语文教学目标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调节者,它关系着语文教学活动的全局。明确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较好的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正确的教学策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成为大家公认的看法。语文的知识点很多也很零散,我们每节课根据内容的需要设计不同的目标,但目标要明确和细化。课堂上,教师必须弄清楚教什么、学什么,怎样教、怎样学,围绕教学重点设计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准确把握要求,不要超越年龄段,不要随意拔高要求,也不要面面俱到、四面伏击,每堂课都应当突出重点。比如,上《外国小说》中的《山羊兹拉特》一文,不仅让学生重点赏析人和羊感人的情感的双向流动,还应结合写作让学生把处理感情时的节制与放纵优劣比较,这样不仅更好的学习这篇课文,也会对学生的作文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四.语文教师更应有更科学的设计、调整及很强的教学合作意识
  语文教师有了关注学生的意识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应针对学生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学生课型的授课方式。有的班的学生喜欢以讲授为主,有的班学生可能讨论点拨更好。教师除了上课时预先的精心科学预设,还应随着学生的情况而随时调整自己的设计方案。例如上《语言文字应用》的《“误读”和“异读”》时,发现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很快,但平时的积累很少,赶快找一些容易读错的异读和误读的词语、姓氏等补充进来,效果明显要好一些。
  成功的语文课堂上总是能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并能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文课程改革中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按照《标准》的导向,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努力,是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倡导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它强调了教学方法是由教学内容所主导、要和教学内容相匹配、要依据学生的实情去选用的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不买你的账,纵使你有再大的本事也无济于事。因此,应多想法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生有了很强的学习动力,还愁成绩上不去?记得自己在教《死水》这首诗歌时,上课时第一个班级也按传统的分析背景、介绍作者、内容分析等传统的授课模式,上下来连自己都不太满意,更别说学生的感受了;上第二个班时,赶快调整上课,让学生充分的发言,充分的朗读,给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机会,特别是组织了一个课堂诗歌朗读比赛,一下调动起课堂气氛,有不少的学生上课朗读积极性明显增强,在不断朗读的过程中,朗读的水平越来越高,对该诗歌理解也越来越到位,课堂的效果自然好了许多。
  五.语文教师不能忘记的还应有明确的教学评价意识
  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习惯于教学方案的如期运行,满足于学生口中的“标准答案”,或者只是简单而无意义的点评几句。其实学习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探究性活动,课堂教学中有时不怎么标准的学生发言往往可能孕育着巨大的创见性和独特性。课堂上应更多地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体会”“作出你的评价”“提出你的见解”等,适时适度地暗示学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标准答案”等,尽量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语文学习情境,学生就会愿意也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真正地发挥起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的效果就会很快地渐入佳境。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一定要把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深入到每个教师的心灵深处,更应落实在大家的实际教学中;它不只是上好几节或几天的课的问题,更应作为长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动去落实。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再是以前的事倍功半,而是皆大欢喜的场面,何乐而不为呢?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人,诗意的安居。”是的,我们以万物灵长的骄傲诗意地生活在大地上,诗意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诗意的语文教学也才是真正的教学方法和学法,让我们每个语文教师也能够真正的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之上!
  
  参考文献:
  《语文课课程论基础》 王荣生
  《李卫东讲语文》 李卫东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 王崧舟
  
  郭昕,教师,现居浙江天台。

课堂教学设计应具备的几种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