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学校德育教育普遍面临的问题:一是教育对象多为独生子女,不少人以自我为中心、做事坚持性差、耐挫力差、不知与人相处、不懂感恩、甚至不服教育;二是开放的社会环境冲击着学校教育,辨别力不强的未成年人过多受到流行音乐、娱乐、消遣影视片、世俗文学、广告等以都市大众为消遣对象的文化影响,这些无深度、模式化、易复制的东西,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认识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观;三是学校教育重知识、轻能力,忽略人文教育;四是学校的德育教育缺乏核心价值体系,随意性强,系统性差,等等。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目光投向有着几千年优秀传统的教育源头,古代教育早就提出“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的观念,童蒙如何养正?少年如何养志?学校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给孩子们准备的“一日三餐”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孩子们“吃”进去的“三餐”,能够在体内产生“免疫力”,足以抵挡外界诱惑,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那么我们就不需要为他们是否会走上弯路而整天提心吊胆,也不需要为问题学生到处奔波去“补锅”。
这种“吃”进去能够产生免疫力的精神食粮,是经过时间的淘漉和历史的沉淀而愈久弥香、永不贬值的最优秀的文化经典。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读书可以让人气质改变。事实上,多读一些古代经典(它是最典型的文化精髓),就是在多结交圣贤朋友,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就会有所提升,道德情操就不会堕入俗流。未成年人诵读经典,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更多、更好地吸取精神养分,从而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校的德育工作因此也能够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不妨做如下尝试:
墙壁会说“经典”
很欣赏某位教育家提出的“泡菜水理论”,他说泡菜水的味道决定了所泡萝卜白菜的味道。的确,办学就是办一种文化氛围,一群成长中的青少年,长期“泡”在一定的环境与氛围中,自然会形成共同的风格和气质。但如果要“泡”出向上、求真、为善的高品质的“萝卜白菜”,教育者就得精心研制这“泡菜水”。
建励心墙和励志墙,让墙壁“说话”。学校是育人的专门场所,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具有育人功能。学校所有建筑的墙壁不该是冷冰冰的水泥墙,应是传播“经典”的文化墙。校内道边的围墙、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两侧的走廊,我们建成“励心墙”,在上面精心制作做人、交友等耳熟能详的名篇、名句,以及以“仁爱”为主题、以历史著名“孝子”、“勤学”故事为内容的文字配图画;教室、实验室、美术室、音乐室、计算机室等功能室的墙壁,我们建成“励志墙”,上面刻上关于学习方法、态度、习惯的经典名句。文化墙的所有内容都来自《论语》、《左传》、《孝经》《道德经》《礼记》等多部国学经典,涉及自强、诚信、友善、仁爱、和谐、廉正、立志、勇敢、学习等多个主题。师生一走进校园,就“泡”进经典,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教益,达到立志、勤学、修身、养性的目的。
展播名言警句,让电子屏“说话”。电子屏的好处在于它的灵活性和很好的视觉冲击效果,我校电子屏在实验楼二楼外墙,站在教室、办公楼和运动场的任一角度都能一目了然。为充分发挥电子屏的宣传功能,由语文组承办,每天在电子屏上滚动播出两到三条名言警句、文学、文化常识,每周通过电子屏推荐一本经典读物,每月将电子屏播出的内容制成竞赛试题进行一次检测,按班级算团体总分,表彰得分高的优秀班级和个人。孩子们在身心愉悦的情况下、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知识,同时他们也会把这些烂熟于口、铭记于心的有生命力的经典文化用于指导自己的言行。
课堂拓展“经典”
学科教学任务不仅在于传授学科知识,培养学科能力,也肩负有塑造学生健全人格,进行德育教育的使命。我们依据学科特点,要求各学科寻找教学契机,将国学经典文化巧妙植入学科课堂,让孩子们在细雨润无声中感受经典的魅力。
如语文课堂,我们要求挖掘教材中的“经典”,丰富教学内容,增进课堂趣味性、哲理性、深刻性。比如,教《大道之行也》拓展“天下为公”理念;教《岳阳楼记》拓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胸怀;教《论语十则》拓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人道理;教《陋室铭》,拓展“惟吾德馨”的高雅之德……同时,将经典阅读与作文教学结合,让学生将阅读感受、体会和情感写出来,既增强对经典文本内涵的理解,又丰富作文的内容,提升习作的品位。
如历史课堂,讲古代文学时,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将这些反映中国知识分子崇高人格的诗文引入课堂,对健全学生品格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科教学中,“经典”利用得好,无一不在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未成年人就像小树,枝干都很稚嫩,需要我们精心修剪和施肥,这样,才有可能长成我们期待的“大树”。
校本研修“经典”
为增强经典阅读的实效性,从三个方面给予时间的保障。
开设校本课程。《国学经典》是我校新开的一门校本课程,课表上固定为每周一节。我们的宗旨是为国学爱好者提供进一步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经典”在校园发挥“种子”的力量。课堂形式灵活,孩子们可以听说读写,也可以吟唱表演;内容丰富,孩子们可以明鉴《弟子规》中祖宗们的彬彬有礼,可以感受《诗经》中“国风”吹来的阵阵清香,可以品味《论语》里飘出的濯濯智慧……孩子们与圣贤为友,与书香为餐,变得懂礼仪,知孝道,怀爱心,课堂拓宽了视野,经典给足了底蕴,增强了做人的底气。经典一旦走进孩子们的精神血脉,学校就变成了一所有根的学校,风度翩翩,神采飞扬,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固定阅读课。全校所有班级,每周从语文课中拿出一节,固定为自由阅读课,教师可以向孩子们推荐阅读书目。几年来,我们统计有60%的孩子选择阅读国学经典,30%的孩子选择阅读现代文,10%的孩子选择杂书。选择经典作品阅读的孩子,还做了大量的阅读摘抄笔记,这些都成为他们学习和做人宝贵的精神食粮。
利用好班会。班会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主题班会极受师生青睐。为让更多孩子从“经典”中汲取营养,受到教育,每学期开展一次“与经典同行”为主题的班会竞赛活动,孩子们采用配乐朗诵、表演唱、快板、话剧、讲故事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再现了经典作品的内涵。班会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和认知水平,对他们的思想品德向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活动活用“经典”
学以致用是我们阅读经典的目的,为了让孩子们活学活用,我们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交流展示平台,让经典回归生活,跟上时代步伐,焕发新的生命力。
成立社团。各班成立文学社,成员由文学爱好者组成,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交流、探讨经典内涵,展示阅读成果。教师定期参与活动,加强指导。同时,将师生阅读感想或创作的文学作品,定期办成专栏,如“国学经典文化之窗”、“古诗、新诗创作园地”、“未来作家、诗人”等专栏,这些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对祖国文化的热情。
诵读经典。我国是诗的国度,诵诗是我校语文学科活动中传统的赛事,分专题举行。如:为培养孩子们爱国情怀,举办“爱国诗诵读比赛”。活动前,先将精心挑选的100首爱国诗篇印发给他们,在自由品读感悟之后,每人可挑选10首在班上参赛,班上再推荐优秀选手到学校参赛。两轮下来,孩子们对这100首经典爱国诗篇如数家珍,对诗人们自小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成人后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感,更是感同身受,“爱国”情愫也随之植入孩子们的心田。
组织采风。学校每学期会组织全体师生开展一次参观访问祖国大好河山、名胜古迹的活动,以充分发挥校外活动场所、社会实践基地的育人作用。社团还组织采风活动,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体验自然之美,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家乡、爱护环境的美好情感。每次活动,孩子们情绪高昂,创作热情极高。
名人讲座。宜昌市“三峡诗词学会”常驻我校开展研究活动,学会的成员多是省市级及国家级的创作成员,他们知识广博、创作经验丰富、作品丰厚,常请他们为学生或是社团成员讲座、签名送书。活动缩短了孩子们与名人的距离,诗化了生活,起到了“以诗育情、以诗育趣、以诗育才、以诗育人”的效果。
此外,我们还将校园经典诵读活动与传统节日结合,让孩子们时时、处处身处经典传统文化之中,在感悟、理解、思考中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
经典进驻校园,校园弥漫着书香,孩子们在抬眼可见、伸手可触、充耳可闻的“经典相伴”的教育环境中,在经历了一次次文化的洗礼和心灵的陶冶之后,“站立”了起来,目光变得柔软而明亮了,胸怀变得宽广而厚实了。诵读经典,的确是滋养未成年人心灵的最好鸡汤。
黄莉萍,教师,现居湖北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