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教师坚持培养运用素材的创新思维能力,重点指导学生在收集材料后转向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引导学生熟练驾驭素材,运用合理的联想想象以及推理思维将已知素材再创造性地概括、续写或改写。
关键词:创新意义; 教学途径; 运用方法;
一.文学类文章创新写作的重要性
高考作文评价在发展等级中设立“有创新”的条目,目的是想通过一个侧面鼓励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或是见解新颖,或是材料新鲜,或是构思精巧,或是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或是有个性特征。这些方面都是可能蕴涵“创新”因素的地方,在高考作文中凡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思路解析的地方,我们就必须给予重视和鼓励。文学类文章一直在高考中常见并且颇受欢迎。这也是判卷教师对论述类文章审美疲劳后的必然需求。
二.准备信手拈来的文学类文章素材
1、收集、储备、分档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常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不存在的。我努力让学生多思考课内教材,多进行课外阅读,并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好奇心、观察力和思考力,强化训练,使学生学会收集材料、储备表象。
学生的素材来源可以有这几个方面:课本,课外阅读,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尤其是现当代社会热点人物事迹,都可收集整理成为绝佳的叙述类作文素材,如学生可将汶川地震中的个别人和事叙述成小说,这也正是中学生关注现实,关心国计民生的最好表现。
进一步指导学生对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分类,分类整理时,应该训练学生对素材的分析,不仅仅是考虑材料可以用来写何种主题的小说或戏剧,还要训练学生思索对素材的运用。尤其是微型小说的篇幅精短首先制约了它的选材。例如选材可以有这么几类:①真实性和虚假性混杂的题材;②具有完全真实性的题材;③真实性程度更高达到了典型性的题材;④典型性程度达到更完美形态的精粹的典型题材。学生如果事先已经对素材作了深入透彻的分析,那么即使在考场都能信手拈来写出锦绣文章。
2、阶梯式全程训练
文学类文章写作素材创新运用应分步骤、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在收集材料后转向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引导学生熟练驾驭素材,进行段、篇、自由创作的全程训练。
学生明白了作文应该是写的是自己的情感,对写作文不用抱有一种做作业解题的心态,而是把写作文当成是宣泄情感、抒发心声的机会,把自己感受最深的情感写出来。学生将自己感受最深的、最有价值的内容要充分展开。先像过电影一样在脑海中出现那个画面,无论是往事再现还是想象虚构,都要投入进去感受它;一遍又一遍,仿佛将那往事重新经历了一次,或者将虚构的事实真实地经历了一次;直到把许多细节看清了,再用文字描写出脑中的画面。我们注重平时的训练,按照素材运用创新的方法,逐步训练好词、好句乃至好段,好的开头、结尾。学生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最终必能熟练驾驭素材,达到意由我心的自由创作。
请看《聊斋》对爱笑的婴宁的描写:“执杏花一朵,俯首自簪;举头见生,遂不复簪,含笑拈花而入,笑处嫣然。”我班淑贤同学从中得灵感,描写一位女老师:一个夏日的上午,我背着书包刚要进教学楼,从深绿色的楼门暗影中,一位身着白色衬衫,一袭碎花长裙的美女正好走出来,走到了阳光里,长长的睫毛因光线的变化微微地眯了起来,白晰的皮肤在阳光下发着微微的亮光,她灿烂地向另一位老师笑了笑,算是打了招呼,就飘然远去了。
由这样的片断训练逐渐转入整篇训练乃至自由创作,让学生做到既熟习素材,又创新性地从多角度来运用素材,一举两得。
3、创新运用的训练重点
创新运用的训练重点即创新思维训练,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特异思维能力,及思维转换能力。
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可以指导学生把握主题,进行合理的想象、联想,对场景、人物肖像心理动作等作生动惟妙惟肖的描述;亦可将所收集的素材发散、整合。例如,通过形象思维,可将诗歌进行扩写。
特异思维的训练是着重加强学生的非常规思维,超前怪异思维。我国古代的神话小说、志怪小说、寓言故事如《搜神记》《西游记》《聊斋志异》,甚至外国魔幻现实主义代表《百年孤独》等都是学习的典范。
对学生的思维转换训练则引导学生模仿素材时空转换的技巧,悲喜情感转换等。如苏轼《赤壁赋》中的感情脉络由喜转悲,然后其情感因豁达又转向喜悦,或者说是淡定。
三.巧思如何对文学旧材翻新意
素材创新运用的教学核心是教学生掌握创新的方法。我让学生运用合理的联想想象以及推理假设将已知素材概括,续写,或改写。当然无论哪种创新方法,都应特别注意细节描写。这是放诸文学类文章而皆准的方法。如果运用了合乎情理的想象,就能在材料运用中翻出新意,乃至深入发掘出素材的含义。
1、改变调整语言风格或概括或仿写或扩写成篇
教师要让学生熟知掌握收集的素材,根据作文主题的需要对已知的故事情节、人物特点等进行浓缩或扩写,连缀成篇。训练学生时,教师可适当提出以下三点要求:一是想象力丰富的新奇故事,二是立意高远更上层楼的主题,三是具有个人语言风格,尤其若能遣用纯熟的古白话,文采飞扬地浓缩或扩写更是令人叫绝。教师还可指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艺术地再现历史人物当年的情景或化用诗词意境。譬如将诗歌阅读材料李白的故事转化为写作素材,对李白对某一个“瞬间”的刻画、描摹定能调动起阅读的兴趣。如“翌日,向长安的通衢大道上,李白挥鞭扬马,绝尘而去”。
2、在已知素材基础上对故事情节、人物命运进行合情理的续写
《西游记》中孙悟空性格倔强,有时与师傅唱对台戏,对悟空的续写就不能改变他的性格;《项链》中的玛蒂尔德虚荣但坚强为人讲信义。这些素材经过沉淀又可以走进我们的作文,被赋予新的更深的意义。例如有同学续写孙悟空生活在现代社会,因不善处理人际关系而下岗的故事。
3、根据立意需要,将素材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等另辟蹊径进行改写
教师要训练学生从素材中寻找“空隙”,扩展为富于想象性的空间,不仅需要有对原作的深入理解,而且需要“大胆假设”、合理虚构的精神生动而颇具情韵的叙事中,给出了一种新的“诠解”。我们还可以通过超时空链接,根据主题需要从宏观挖掘独到的叙事结构,进行别具一格的详略处理,从微观上把握富有艺术的叙事风格。即使取材相同,亦能于细微处写出极具个人特色的文章。例如为体现后天学习重要性的主题可以写《当仲永巧遇吕蒙》;而将仲永的父亲当主角来写可以表现虚荣心的主题,目光短浅或家庭教育重要性的主题等。
这样的“故事新编”,妙在“似是而非”,难在“似非而是”,并且首先应在题意的“前提”下创造。文章对于相关古典文学资源的“活用”,对于虚拟情境的逼真描述,也增添了故事的“说服力”与文学性。
4、模仿改造经典构思或经典语言
学生的记叙文,结尾若能来一点“欧亨利式”的收束,会显示出巧妙的匠心。而经典语言的生命力是很强的。例如鲁迅作品中的“按一按,硬硬的,还在”,“吃了么?好了么?”这些语句,许多人都熟知并运用,我们也经常听到惊讶声:“哎呀,真是‘运气’了你!”若能将这些鲜活精彩的语言引入叙述类文章,那必定如画龙点睛了。例如2005年山东高考佳作《别人的风景你的梦》有这样的句子:“记着,只有你装饰了别人的风景,别人才会装饰你的梦;你若想要别人来装饰你的梦,那么你要学会去装饰别人的风景。因为,这世界,本就是和谐的一体,双赢的存在。”化用了卞之琳的《断桥》诗,使人顿觉意蕴盎然,情采四溢。
四.创新写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不断丰富人文内涵,充分张扬人文精神,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对人的生命、人的价值及人的终极关怀等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文学类文章如小小说,戏剧更容易凸显人文精神。我们也必须注意,这类文章要确保历史素材的客观性。即在叙述文字围绕紧扣题旨的前提下,用词叙例要准确,不歪曲事实,还不要偏激,决不能为创新而求奇求怪。
陈玲,教师,现居广东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