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年第4期 ID: 155018

  

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

◇ 朱永江 池国龙

  内容摘要:从实然层面观之,文学作品教学存在视作品为作家个体之作,教学多从知人论世层面展开,对作品的普世价值与革故鼎新的冲动等有所忽视的现象。由此提出文学作品教学应当从三个层面选择与呈现教学内容:理解并把握经典所演绎的人之常情与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知人论世,多维度、多层面挖掘、探究经典作品的内涵与技巧;后出转精,适度阐释经典作品的内涵,读出现代人的感悟。
  关键词:文学作品; 教学; 内容选择; 呈现;
  王荣生先生在关注阅读教学时提出了“两个转向”的观点,即从关注教学方法转向更为关注教学内容,从关注教的活动转向更为关注学的活动。在他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点其实无非两个:一是合宜的教学内容,二是有效的教学组织或者有效的教学设计”。
  事实如此,语文教学的有效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这两方面做的如何。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从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角度,实然层面上到底做得如何:从文本中选择了哪些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上采用了何样组织形式与呈现方法,的确值得我们审视。
  在阐释自己的看法之前,界定一个概念,那是,在我看来,流传下来的历经千年的文学作品和入选我们教材的文学作品,均视作经典。
  在此,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些不同层面的课堂教学的大致过程,以便窥豹一斑。
  课例一:《江南的冬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充分理解比较的手法运用。
  2.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3.理解情与景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江南冬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4.体会郁达夫散文“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的特点和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大自然向我们展示着它的崇高和优雅,我们感悟自然,理解自然,从大自然中得到某种启示。……郁达夫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江南的冬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随郁达夫,一起来领略一下他笔下的江南冬景。
  二、作者简介[PPT](具体介绍郁达夫其人及其作品特点。略)
  (这一步的教学设想:读文章要做到知人论世,所以了解作者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很关键的一步)
  三、分析文本
  1.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时思考两个问题:
  ①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②作者主要是如何表现江南冬天的种种特征的?
  2.请学生浏览课文1—6小节,用笔划出每一组的对比分别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了江南的冬景什么特征?
  3.郁达夫笔下的“江南”指哪些地方?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4.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郁达夫是怎样来表现的?写了几幅画面?
  课例二:《登高》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及绘景、抒情之法。
  2.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知先有情。
  1.教学蓄势:播放《唐之韵》朗读片段,指导学生配合乐曲《哀郢》朗读。
  2.移情想象:假如你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此时流落夔州,年已55岁(去世前三年)。秋日的一天你登高远望,“面对”洪涛滚滚的秋江秋景,不禁忧时伤世,万般悲慨涌上心头……请带着这样的想象再读诗歌。
  二、寄意遥深“三秋图”。
   有评者把此诗概括为“三秋图,杜甫心”。“三秋图”寄意遥深,“秋”字蕴涵丰富,除了指季节之秋外,请再究深意。
   研习:“三秋图”,“秋”不仅是季节,也是心境,不仅是自身遭遇,也是国家前途。季节之秋——秋风正劲,长天高远,猿猴哀鸣,飞鸟盘旋,天地间阔大苍茫、凄凉清冷的景象,皆传达出秋之凄冷;生命之秋——落叶是衰老的象征,“萧萧下”隐含着诗人心情的下坠,他感叹自己的生命也到了晚秋,面对滚滚长江,永恒的自然,更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国运之秋——战乱虽已平定,盛唐景象不再,国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感。此诗明写季节之秋,其中也渗透着生命之秋与国运之秋,三者交汇浑融,诗意也由此深沉博大。
  三、忧思沉郁“杜甫心”。
  1.本诗诗眼为哪一字?
  2.本诗都体现了哪些悲意?
  研习:引宋人罗大经评“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3.如果说“登高之意悲九重”的话,还有一重悲指什么?
  研习:想为国事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让杜甫悲愁郁结,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
  4.以“我看到了一个______的杜甫”写一段话表达感悟,力求精彩。
  就上述课例来看,教学目的,表述各有差异,达成目标有所区别,但要让学生掌握的不外是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意愿,本文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意愿所用的表达技巧,如:“理解情与景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江南冬景中所寄托的感情”,“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等。教学流程,程序上有所不同,采用的教学手段也因人而异,但大都因循着“知人论世”的套路,导入之后是作者简介,继而是文本研习,从而透析或还原出作者的意图、主旨、情感。如“……江南的冬景如何,郁达夫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江南的冬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随郁达夫,一起来领略一下他笔下的江南冬景”,“移情想象:假如你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此时流落夔州,年已55岁(去世前三年)。秋日的一天你登高远望,面对洪涛滚滚的秋江秋景,不禁忧时伤世,万般悲慨涌上心头……请带着这样的想象再读诗歌”等。在“江南的冬景”课例中那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意图“这一步的教学设想:读文章要做到知人论世,所以了解作者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很关键的一步”,更是一语道破天机:我们的阅读教学教的是这位作家的作品。
  可见,上述课例虽然“仪态万千”,但细加品味,有两点是相通的。一是课堂教学设计者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始终把该文本当作是该作者意图的一种呈现,抒写的是该作者对所叙内容的个体理解,抒发的是该作者个体的一种主观情思。为此,教学设计者往往喜欢开课伊始,习惯于介绍作者生平,教学流程中,满足于知人论世,挖掘文本中作者所蕴含的微言大义,而疏于就文本之所以得以流传的经典阐释。二是缺少了对“经典”的辩证理解与把握。那是因为“经典”一词本身就蕴含着多元意向,既有传统的视角,又有现代的理解;既意味着传统意义的沉稳,又内含了革故鼎新的冲动。从上述课例流程看,教学设计者,不仅在整体把握经典传统意味沉稳上有所偏颇;同样,在经典的革故鼎新中有所缺失,即如何在整体理解或客观把握经典的传统意义的基础上,有所敷衍,师生解读出经典的现代意义上略显不足。
  文学作品教学如何展开,固然没有一定的模式,但无论如何,在文本的内容选择上,在我看来,应该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经典所阐释的人之常情或普世价值,二是经典所演绎的作者的个人理解或主观情感,三是经典在当下的现代意义或后人现代的合理理解。在内容的呈现上,师生首先应该一起把握经典所阐述的普世价值、普适情感,以及其得以表达的方式手段;其次才是作者个体的理解、情感及其得以表达的方式手段,而切不可将其顺序颠倒。下面试以杨慎的《杨柳》一诗为例予以阐说。
  杨 柳 杨慎
  白雪新年尽,东风昨夜惊。芳菲随处满,杨柳最多情。
  染作春衣色,吹为玉笛声。如何千里别,只赠一枝行。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咏柳之诗代有名作,传诵不衰。有诗评家认为,咏柳诗中推为绝唱者,当属明代杨慎的《杨柳》诗。因其内涵、意蕴富有丰富性,可以从多个角度供后人赏析。那么,我们教学《杨柳》时,应该选取哪些内容?又该如何呈现呢?在笔者看来,应当做好下面几点。
  一、理解并把握《杨柳》这一经典所演绎的人之常情与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
  在蒂姆·洛特看来,“经典必须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也就是说,作为经典,之所以得以流传,在于它铺叙或描绘了人之常情,传承着民族文化心理,体现人性,具有永久的魅力、感染力,从而赢得时人、后人的共鸣而经久不衰,《杨柳》也不例外,它用了诗歌常用写法,表达了世人永恒的思想感情。
  首先,《杨柳》一诗抒发了世人的普适情感——离愁别情。
  人在江湖,离情别绪,在所难免,哪怕是在交通甚不发达的古代,飘泊颠踬的游子伤怀归心,戍守边关的将士兴感思家,宦海沉浮的迁客嗟怨自伤,独处闺室的思妇念亲怨归,……凡此种种,千姿百态,多姿多彩,真可谓“玉笛横吹,离情万种”。由此,“离愁别绪”也就成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一大母题。如何表达这一母题?许多大家都很自然地想到了“柳”,借柳来表达这种种情思,因为,一方面,“柳”“留”二字谐音,借柳暗喻对离者的挽留与牵挂;同时,“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可以看做故乡的象征,折柳一枝相赠,意为时刻放故乡于心中,虽相隔万水千山,别忘故乡的一草一木。另一方面,杨柳这种自然之物与人的情感之间存在着同构关系,柳丝的柔弱坚韧,任凭春风吹佛,如同绵绵的情思剪而不断,柳絮的飘忽不定,满城飞花,如若幽幽的愁情难以遣怀,因此,柳很自然地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意象,常作愁情的凭借。它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杨柳》诗,借助“柳”这一意象,传达出古代游子的无限离愁:在新年将尽,春回大地,绿荫满地,随处芳菲的时机,杨柳随风婀娜,从视角,“染作春衣色”,妆点大地,从听觉,“吹为玉笛声”,声声离情,怎不勾起远离故乡的思乡情怀,结句“如何千里别,只赠一枝行”,折柳赠行,将愁情表达得一清二楚。此言不虚,“柳”作为“留”的代名词,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一个亮点。那无边的柳色,碧绿的枝条,如雪的飞絮,无不契合着人间的离情别绪,无不契合着人间的相思与忧怨。
  其次,《杨柳》一诗采用了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传统的表达方式——景与情谐。
  以自然景物来表现诗歌的情感,情融于景,景与情谐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宋朝范稀文在《对床夜话》中曾评杜诗时指出佳诗须“化景物为情思”,“固知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本诗作,也承继了这种传统。全诗来看,诗中没有一词显示或暗示所传递的情绪,但读来无处不让人感觉到从中流露的情感。从“白雪新年尽”的时间流逝感,“东风昨夜惊”的满心惊奇感,继而的“染作春衣色,吹为玉笛声”的无奈凄楚感,步步铺垫,层层演绎,直至最后的“如何千里别,只赠一枝行”,借“一枝行”,含蓄地折射出诗歌所蕴藉的离愁别绪。在这里,诗歌亦情亦景,情景交融,自然流畅,物我一体,借四季之景抒世时之情,让你感到情在物里,人在景中。王夫之所言的“不敛天物之荣凋,以益已之悲愉”的创作境界,就是这种水溶于盐般的“景与情谐”:“当诗人凝神眺望时,他的整个生命都从自我狭窄的天地中涌出来,随着溪流的流走,他的活跃的意识扩展开来,把无知无觉的自然吸入自我中,自己又消融在景物里……”
  二、知人论世,多维度、多层面挖掘、探究《杨柳》这一杨慎作品的内涵与技巧。
  从诗歌创作个体角度而言,本诗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打上诗人个体的烙印,作为个体的文学作品,《杨柳》一诗也当可以傲视诗坛群雄。
  首先,从诗歌所表达的内涵看,有着诗人自己独特的感悟与蕴藉。
  语文教学是“冰山体”教学,要引导学生透过浮现在“水面”上的七分之一的“语言文字”而看到隐在“水面”下七分之六的“深厚意蕴”。前文已作阐述,本诗借用“杨柳”这意象,渲染着一种浓浓的离情,但倘若我们再细细的品读,诗歌除了表达离情,还流露出诗人对朝廷的希冀之情。只要我们联系诗人身世,知人论世,则可以读懂诗人在《杨柳》一诗中的深层寄予。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正德六年试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嘉靖时任经筵讲官,因为人率直,犯颜直谏,领衔上书与明世宗进行“大礼义之争”,被杖得死去活来,幸得活命谪戍边陲云南永昌,到72岁病卒于贬所,谪戍云南整整36年。因其居滇30余年,所以“思乡”“怀归”之诗,其诗作中俯拾皆是。明白了杨慎的一生遭际,不难明白《杨柳》一诗实则寄予着诗人的复杂情感。一是诗人的离愁。他远在边荒谪守,心中时刻装满家乡亲人,对他们的思念牵挂,多么希望杨柳真的能够挽留住自己的行程,与家人共度良辰美景,共享天伦之乐。这里有对家人的期许,有对友人的期盼,更可能是诗人自己对自己的挽留,折柳一枝以期留。二是诗人对明朝廷的希冀。尽管诗人明白自己得罪朝廷,但他不灭心中回归朝廷的希望之火,即使到了垂暮之年,虽然感觉回归朝廷无望,还是希望能够名正言顺回到故乡。他临终前所作《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诗:“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叙述自己因病归蜀,途中却被追回的憾恨,可窥豹一斑。可见,诗中之“柳”,是故乡的依凭,同样是诗人心头“故乡”——朝廷的象征,“柳”——留,既是留在故乡,更是留在朝廷。
  其次,本诗的写作特色,也别具一格,主要表现在聚焦式的写作思路。
  诗歌开篇从远处说来,从大处说起,继而慢慢聚焦于杨柳,而柳枝,用杨柳表达离情,将杨柳安置于宾芳满地。诗作从时间写起,白雪将融,新年已尽,一个劲吹的东风,将时节吹到了二月的春天,不经意间,连东风也感觉惊奇,因为自己将大地吹绿。一个“尽”,写出时间流逝之速,“惊”字则写出满眼春色来得突兀,这里诗人将东风拟人,连无性情之物的东风尚且惊奇,何况有情感之人。春天到,大地一片葱绿,芳草遍处,满字写出了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然而,这片莺歌燕舞之中,最多情的还数杨柳。诗人以群芳衬托杨柳,突出“杨柳”这一意象。杨柳多情,情在何处?多在“染作春衣色,吹为玉笛声”,是杨柳装点了大地,柳之绿,岂不是春天之色,墨绿一片,如同给大地披上一件春衣,这是实写,从视觉的角度;吹为玉笛声则是虚写,是诗人的联想与幻觉,诗人由杨柳而想到笛声,由视觉而听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出去国怀乡的悲愤情绪。因为它们都表达着离愁别绪,悲凉凄切、清远悠扬的笛声,回响在万籁俱静的黄昏,暗霜凝聚的深夜,夕晖余照的古城,秋风瑟瑟的边塞,诉说着人生中的迷离和低沉的呜咽。似乎万千游子也耳听笛音,心盛乡思,随风飞扬,魂归故里。读到这里,感悟到诗人那颗愤懑孤寂之心。由此,诗人将自己的情感,随柳赋形,直道“如何千里别,只赠一枝行”。万千离别,只赠柳枝,原来全缘于此。诗歌就此戛然而止,将无尽之意寄予无限的想象中。梳理诗歌脉络,年尽——芳满——柳色——赠行,可见,诗作思路乃聚焦式,慢慢地集中在歌咏之事上。
  三、后出转精,适度阐释《杨柳》一诗的内涵,读出现代人的感悟。
  作为近年来以集小说家、诗人、画家、学者多重身份于一身而风靡海峡两岸的文化学者蒋勋说:“我认为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因为它们一直活在现代人的生活里。”“经典意味着一种文化的典范,她静穆地远处于绵长文化之河的上游,或高居于博大文化之塔的顶端,不动声色地构成了文化中最为基础与核心的部分。对其进行阐释、赋意、提名、改写等,是后来者进行文化传承与创造的一种常法。”
  
  参考注释:
  1.《关注“教”的阅读教学》,《语文建设》京,2011.6.
  2.《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 孙伶丽中国教学资源网www.edudo.com
  3.《登高》教学设计 纪勇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4.《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丹麦·勃兰克斯人民文学出版社
  5.《以现代美学眼光解读经典艺术》韩文嘉 深圳特区报 2011-11-27.《经典禁书的现代解读——读陈东有 金瓶梅人物榜系列》张国功 江西日报2011-09-30]对于提供与确立了一种典范与高度的经典来说,后出转精近乎是一种不可能的挑战,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由此止步,安详地躺在前人的理解上,对经典不作现代地、适度地阐释。更何况“语文,是做加法的艺术。文字是死的,学生渴望的却是老师自己的带有鲜明个性的理解,于他们的才会是令人同喜同悲、同歌同泣的有生命气息的世界”.《现代与经典·印象南京(六)——精彩演绎 深度解读》http://www.lbx777.com
  
  朱永江,池国龙,教师,现居浙江上虞。

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