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年第4期 ID: 155059

[ 卢文军 文选 ]   

阅读课中教师的促进角色

◇ 卢文军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实际上,把阅读教学上成简单的识字课,本文探讨的是如何让教师在阅读课上能够成为一个促进者,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让师生在对话中拓展彼此的共享视野。
  关键词:阅读教学; 教师角色; 探讨;
  课改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似乎就是一种简单的识字活动,缺少的是与文本的对话。法国文学家左拉所说的一段话是令人深思的:“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而本学期,我更多的思考的是如何让教师在阅读课上能够成为一个促进者,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让师生在对话中拓展彼此的共享视野。
  以传促读。新课标强调要淡化教师的“知识传授者”的色彩,努力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转变角色,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而必要的知识传授,却是“促进”不可或缺的。本课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对偶的基本知识。所以教师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即让学生自行去收集一些对联句,然后课堂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就通过同伴互助,讨论发现,有些同学找的并不是对偶句。于是在实践与认知的碰撞下,教师引出构成“对偶”的基本知识,这样的冲击激发了学生认知的动机需求。让知识传授不再是“填鸭式”的,而是一种主动的追求。
  促进贵在“对话”,互动。把学生带到阅读的风景绝佳处,他们带有个性的体验发现又能启发教师的思维。比如,学生在读到“飒飒寒霜惊朔旅”的时候,因为班级有个同学是来自黑龙江的,她深刻体会过那种寒冷,那种深秋的厚厚的浓霜,于是在体会此句的意蕴的时候,学生动用了自身的生活体验,对此句背后的意蕴发表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有些同学还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见解,为何寒霜会飒飒落下呢?飒飒两字让学生脑中浮现出一种动态的画面,并进一步要去探究这种动态的背后的原因?于是有了更深一层的联系和思考,联系“朔旅”,学生想到会不会是边塞有敌寇进犯,大军来犯,汹涌的气势振得寒霜粉如雨下,学生的想象力完全符合逻辑和情感的发展。文字在这样的解读中充满了色彩和画面,文学的形象性栩栩如生地体现出来。
  促进讲究引导。在拓展迁移一块,教师结合练习,让学生根据对对子的规律,结合上下文,在备选词语里选择适当的词语填空。在“寒雁对江()”和“()舞楼头,凤翔台上”的填空中,学生对“龙”和“鹤”的填空产生了困难。因为受固定的“龙凤呈祥”的影响,学生就在“()舞楼头,凤翔台上”上填写了“龙”,只有一个学生填写了“鹤”。这位学生的阅读面比较广阔,他是从古代建筑的一些知识考虑,认为龙的图案不能随意的用在一般的建筑中,而“鹤”就可以。说实话,学生的这种联想出乎我的意料,不过同样的也让我意识到学生的知识面是很宽阔的。这个学生的联想性值得表扬,但是这没有切合到本篇课文的重点。我适时提醒学生阅读要有整体意识,并且要注意对联的特点,就是押韵。教师的适时引导,即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理念,更是体现了教师的引导对学生主体学习的促进作用。
  本节课,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在阅读中根据自己的“前理解”去阅读,并且设置一些问题来对学生的“前理解”进行质疑或者是冲击,也就是一种对话式教学,这不是对概念或观点的认同,而是一种开放的、发展的教学佳境,它需要问题和干扰的出现,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多重观点、解释的碰撞、消解、转化,走向融合和升华,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生命智慧和创造潜力。在这里,问题和干扰不但不是教学中消极的因素,恰恰相反,它是对话得以发生和进行的必要条件。而在这节课上,我想我是很好的做到了这种平等的对话,而且正是在这种平等对话中,我也深受其益,拓展了自身的视野和思维。
  
  卢文军,教师,现居湖北黄梅。

阅读课中教师的促进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