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目前的教育研究在探讨教学设计、师生关系或课堂管理技术等问题时,往往以宏观的视角把“学生”当作一个整体,强化其同质性,设定其为与“教师”相对的一个概念。但是每位学生的先天资质与后天经验各不相同,如果在教学中用一种方式,按一种要求来对待所有学生,显然会造成极大的不公平。教师必须从心理准备、课外准备和课堂教学安排三方面入手,实施“差别化”的课堂教学,这是落实教育过程公平的基本前提。
关键词:教育过程公平; 课堂教学; 差别化;
一.不公平的课堂
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即人人有学上),过程公平(人人上好学)以及结果公平。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实现形式,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最难实现公平的一环。
目前的教育研究在探讨教学设计、师生关系或课堂管理技术等问题时,往往以宏观的视角把“学生”当作一个整体,强化其同质性,设定其为与“教师”相对的一个概念。但是当我们采用一种微观的视角,将这个整体进一步细化,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团体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是特色鲜明的独立个体——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式,有着高低不同的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种总体之中的个体差异,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只看到台下的“一群学生”,而看不到一个个鲜活的独立个体。
郭永福在《辩证看教育》一文中引用了这样的比喻来说明教育的公平问题。“三个学生,饭量各不一样,有的吃一个馒头,有的吃两个馒头,有的吃三个馒头,如果用简单的方法(1+2+3)/3=2来操作,平均每人给2个馒头,表面看很公平,实际上不公平”[1]。类比到教育上,每位学生的先天资质与后天经验各不相同,如果在教学中用一种方式,按一种要求来对待所有学生,就会造成极大的不公平。
而这种不公平是较为隐蔽的。很多家长面对自己成绩不佳的孩子,时常感到无奈,抱怨自己辛辛苦苦将孩子送进了重点班,孩子的成绩还是不见起色。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家长都会把孩子自身的努力程度不够作为首要原因,常常会对孩子说“你和某某是一个班的,同样的老师教你们,为什么别人都能学好,你就不行呢?肯定是你自己还不够努力”。而大部分老师也不会把学生成绩的不佳归因到自己身上。这就造成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循环——对于那些因适应当前的课堂学习环境而成绩优秀的学生,因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而往往更加优秀,另外那些暂不适应所处课堂教学环境的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却被老师忽视,“排斥”在课堂之外,往往很难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当这种消极情绪泛化时,就很容易引起学生厌学问题的出现,他们也就更难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要改变这种不公平现象具有很多方面的阻碍。一方面,“目前,由于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价值对教师编制控制过紧,致使我国中小学班级规模普遍偏大”[2],同时,目前我国班级教学中运用最多的座位编排结构是秧田式排列法,学生纵横直排而坐,全部面向教师,接受教师集中的知识讲授。过大的班级规模和秧田形的座位编排结构都会致使教师难以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充分细致地关注到班上的每一位学生。教师们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实施课堂教学活动,也就难以保证让课堂教学抵达每一个学生。另一方面,教师也是有情感的普通人,课堂表现积极活跃的学生能让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更为顺利轻松,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又能为老师带来奖金和升迁的机会,所以表现优秀的学生也就必然能引起大多数老师更多的关注和更高的期望。这种教师情感的表达也许是不经意的,但往往能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或言语等外显行为被学生感受到,进而对学生的课堂学习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说,即便是坐在同一间教室,面对同一批老师,用着同样一摞教材,学生接受到的教育也是不公平的。
二.差别化课堂教学
“所有的课堂都应该是有差别化的,必须照顾到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和需求”[3]荣获2005年美国“全国年度教师”称号的詹森·卡姆拉斯如是说。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以合适的方式向班级上的每位学生传授他们所需的知识,以保证学生发掘出自己最大的潜能。
(一)心理准备
要实现差别化的课堂教学,教师首先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的职业,教师要懂得自己的主要职责就是为学生带去知识的源泉,在学习上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最大程度的帮助,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适合于自己的发展空间。教师要消除因学生的性别、家庭背景、外貌、学习成绩等方面引起的歧视,以积极、关爱的态度接纳学生的全部,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各不相同的发展步调。教师也要有准备足够的耐心,“懂得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不论其表达能力的高低,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4]。
(二)课外准备
班主任老师要定时调整座位,尽量避免秧田式座位安排带来的消极影响——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可能一直坐在教室的后排,难以感受到教师的关注,难以融入整个课堂教学中来。教师要尽量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有机会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互动。
不仅仅是班主任老师,各任课教师都要在课下与学生多多交流谈心,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整理成档案,通过学情分析,认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性格特点,为实现课堂上的差别化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教师要尽力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设计出丰富多彩并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并尽量满足更多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例如,有的孩子外向好动,喜欢表现自己,善于公开发表自己的见解,那么老师可以组织一些课堂讨论或是分组辩论的教学活动,将新知识的讲解融入到学生相互的讨论中去;而有的孩子不善言辞,喜欢自己静静地思考,教师也不能将这些孩子忽略,而是在鼓励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同时,允许他用书面报告的形式阐述自己的想法,并把书面报告的展示及讲评作为巩固学习内容的方式。
积极组织同学间的合作交流,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教师担任活动协调员的角色,通过活动规则的制定,使每位同学都能在小组活动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例如有的学生负责资料的搜集,有的学生负责资料的分类统计,而有的学生负责课堂上的讲解展示,但老师要尽量保证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去尝试不同性质的任务,促使学生突破自己,发觉自己的潜力。
教学评价要建立在对每位同学的知识掌握情况与学习能力都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对优秀学生的表扬要适度,避免过度强化,产生学生的自满情绪;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多以积极的态度对其进行鼓励与帮助,避免其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唯有如此,才能使课堂点评更具有针对性,更有价值。
教育公平的实现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单纯靠教育经费的扩充就能解决的事情。要真正落实教育的公平,尤其是教育过程的公平,必须首先明确“因材施教”带来的“差别化”并不意味着不公平,相反,“差别化”的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过程公平化的基本前提。保证教学抵达了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这是每位教师的职责与努力奋斗的方向。
注释:
[1]2012年2月22日《光明日报》14版《辩证看教育》郭永福
[2]参见《教学论新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354页
[3]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8位美国当代名师的精神档案》2007年11月第一版李茂编译
孟凡玉,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