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读书,不仅是读知识和经验,更是读一部跌宕起伏的人生;只有抓住了阅读,学会了阅读,才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新的生命活力,从此让语文学科不再只是一种单纯的高考应试工具,而是贯穿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食粮。
关键词:自由品读; 阅读个性; 巧妙点拔;
中学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感从读中来,没有琅琅的书声,正如幼儿只听不说,那是永远不会说话的”。因此要学好语文,我觉得最关键还是在课堂教学时必须合理地搭配讲与读的时间,让读书声重回到我们的课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倡导自由品读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总是在学生读课文前,就把学习目标和问题点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在教学《社戏》这篇文章时,我曾在所教的两个班做过这样的实验:在第一个班,让学生读完课文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讨论交流。在第二个班,则放手让学生去读,熟读后让他们谈谈对文章的理解,两相比较,后一个班的学生不仅能指出文章中的优点,还提出了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调动学生兴趣
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重写景,但同时又流露出时光易逝、功业难建的感叹,读时要注意这种情感。起句“大江东去”,“大”字易稍缓、重读,以烘托气氛。“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宜稍快,以突出大浪淘沙,排山倒海之势。“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句话总管三句,是上阕的中心句,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和前三句比,宜稍低缓,以突出作者心中的无限感叹。再说,现在配合教材的名家朗读录音,配有鲜明画面和音乐的多媒体素材很多,更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创造鲜活的课堂情境。
三.提倡多样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让自己与学生一起去品味作品的底蕴,去领悟作品的神,去探求作品的美。因此在阅读教学之前,可辅之以浓烈色彩的情感渲染、背景介绍、观看场景等,如学习《安塞腰鼓》,可让学生观看舞蹈录像,让他们体验那种热烈豪放的氛围,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体验,真正地进入课文角色。而在组织阅读的时候,教师可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豪放激昂型的文章如大江奔涌一泻千里,给人以排山倒海之势。如《窦娥冤》可分角色朗读,“刑场许愿”等场面可让同学上台表演,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涵的感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语感。
四.张扬阅读个性
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能够大胆质疑的环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哪怕是奇谈怪论,教师都要独具慧眼地“沙里淘金”发现其闪光点,不要使学生富有个性的体验被抹杀,自主研究的热情被熄灭,应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语),因为我们的身边并不缺少美,但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时,师生之间可自主交流,针对内容疑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其它同学的见解,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体验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差距与浅薄,激发阅读探索的兴趣形成。生带生、生带师,师带生,共同进步。
五.适时巧妙点拔
前面,我们一再提倡自由阅说,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但这不等于上课就是“放羊式”,学生的理解可以天马行空、放任驰骋,但教师在课堂上绝不只是扮演主持人的角色,让每个人都能畅所欲言,却不能对其“言”给予点拨引导,这样我们的教学将难以提高,学生的理解也势必停留在一个低层面上,难以突破。因此,教师应做到启而能发,发而能收、有的放矢、适时点拨。教师的点拨应是在学生充分阅读之后,针对阅读中的共性问题“精”讲,此时学生带着自学的疑问,带着倾听教师讲解的渴望,教师的讲解于学生能起到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效果,老师要点拨得精彩,点拨得生动,点拨得精当、点拨得明白、点拨得科学、含英咀华、要挥洒教师的个性和才气,观察学生的表情和态度,随机应变,相机诱导,使点拨的内容具有提示性、启发性、示范性,“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张建波,教师,现居湖北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