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写作的角度,它不仅涉及到立意选材,还涉及到结构表达。从立意的方面来探讨写作角度,主要是要解决写作上的思想认识问题。因为立意的角度是最本质的、最核心的。立意和选材组材、结构表达,是“源”与“本”的关系。或者说,选材组材、结构表达,是方法问题,是技术技巧问题。要注意的是,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它们处于同一思维的运动中,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很难截然分开。
关键词:写作; 角度; 选择;
分一个苹果,我们习惯竖着切,但有一个孩子,却横着切。横着切开的苹果,苹果核竟然是一个漂亮的五角星,给我们带来惊喜。处理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结果也就不相同。作文也是如此,巧选角度,往往能出奇制胜。
著名作家魏巍在谈他的通讯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创作过程时讲到,他在朝鲜战场采访,被志愿军战士的英雄行为、思想、情感,深深打动,甚至情不能自已。写作时,从采访得来的七十多个材料中,精选了十几个材料,但写成后自己不满意。经过反复思考,最后选定了三个材料:松骨峰战斗;马玉祥舍身救朝鲜小孩;战士就冰雪吃炒面。这样,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诞生了。文章发表后,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反响,一时之间,“最可爱的人”就成了志愿军战士的代名词。这三个材料,分别从对敌的“狠”、对朝鲜人民的“爱”和对祖国的“忠”三个侧面,表现志愿军战士的高尚品质、美好的心灵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文章取得成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角度之巧,则是最根本的。三个材料,都以志愿军战士对祖国的“忠”为内核,出发点,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形散神聚,浑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写作的角度,也就是作者如何选材、立意、组织材料,进行表达,其中,最本质、最核心的是如何立意。意高则文胜,意新则文妙。所谓巧选角度,就是在立意上,要打破常规,独出心裁。
课文《华南虎》,没有从虎的威猛、力量着笔,而是描写一只被囚禁于笼中的华南虎,趾爪破碎,鲜血淋漓,但它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藐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诗人以华南虎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巧妙的角度,使得诗歌意蕴丰富,给读者以深深的震撼和多方面的启迪。
人世间,万事万物总是多方面呈现的:历史的,现实的;时间的,空间的;正面的,侧面的,反面的。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自然不同。这样,就有了新旧之别,高下之分,甚至迥然易趣。写作的角度,其实就是看待事物的立场、方法,即认识问题的角度。认识的区别、差异、高下,往往也就决定了文章的优劣、好坏。
写作角度的巧,就巧在角度的新,角度的高。
“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新”来自于“旧”,是“旧”的改造、发展或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展变化,“旧”的思想观念被否定、扬弃,新的思想观念诞生、传播、渗透。比如读书,封建社会把读书当做做官的门径,孔子就公开说“学而优则仕”。文革十年,受极左思潮影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们又认为“知识越多越反动”,社会上流行读书无用论。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融入世界,人们思想觉醒了,又推崇知识就是力量,时间就是效率。二十一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发展性学习理论,渐为大多数人认同。随着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大学生就业难,成了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新的读书无用论又开始泛滥。如果我们写“读书”方面的文章,还抱着“读书做官、知识就是力量”这样的认识,文章就肯定写不出新意来。
我们从正面的角度去写作,角度的“新”就要多在发展前人的思想观念上下功夫。比如我们经常写老师,这类文章可以说是连篇累牍,但归纳起来无外乎在老师的无私奉献、教育技巧、人格魅力上做文章。就以无私奉献为例,大多数人把老师视为园丁,比作蜡烛、春蚕,这固然不错,但千篇一律,文章再好,也让人反胃。有一位作者却能别出心裁,他把老师比作树根,源源不断地吸收才有源源不断地输出,赋予老师时代特点,揭示老师的时代精神,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又比如,古人有“一字之师”之说,著名作家贾平凹《我的老师孙伯涵》一文,把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当做自己的老师,极力颂扬孩子的童真,冲击读者心灵。文章的立意,可以说是“一字之师”的发展。推而广之,凡是“从其善者而学之”的“善者”,我们都可以视为老师。人如此,动物亦如此,天地万物我们都可以以师视之。视野开阔了,思路打开了,我们就可能找到新的写作角度。
对于生活中的事物,由于固有的思维惰性使然,我们往往不以为意,或习以为常。其实,我们换一个角度观察、思考,常常会获得别有洞天的喜悦。见到一株垂柳,我们往往想到的是垂柳旺盛的生命力,古人折柳的习俗,垂柳风流美丽的形态,轻薄的性格等,但丰子恺却独独从柳枝的下垂,洞见垂柳的感恩,谦逊,十分新颖。课文中,有许多文章写作角度非常巧妙,值得我们学习揣摩。刘成章从“安塞腰鼓”中挖掘出陕北人元气和神魂,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并上升到中华民族和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文明、一种文化的高度来认识;丰子恺借孩子们画“竹影”的游戏,表达中国画的艺术体验;冰心观赏印度舞,反映印度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中印两国人们的深厚情谊……由于角度的新颖,表达的美妙,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发展已有的思想观念,可以横向拓宽,可以纵向深入。要表现人民子弟兵爱人民,写他们救灾抢险,为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奋不顾身,固然可以,大多数文章就是这样写的。有一篇散文《在山的那一边》,却另辟蹊径。先极力写小山村的偏僻、闭塞、贫穷、落后,然后笔锋一转,写解放军住进小山村,帮村民盖起了厕所,办起了学校,修通了公路,村民们养成了洗脸的习惯,女孩子破天荒的上学读书,村里人学会了做买卖,有人外出打工,还买来了拖拉机……解放军用实际行动改变村子面貌,改变了村民的精神观念。人民子弟兵爱人民这一主题,不仅得到了很好地彰显,更主要的是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和深远的现实意义。这是横向拓宽的典型例子。同样是这一主题,有一篇叫《鞋》的小小说,则写人民子弟兵重信守诺,没了双腿,躺在病床上仍不忘让战友捎去修鞋的一元钱,这是纵向深入。
发展已有的思想观念,可以以大视小,也可以以小见大。
邓稼先是一位众所周知、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被誉为两弹元勋。要在一篇千字小文章中写这样一位万众瞩目的历史人物,难度不可谓不小。这样的人物,一生的辉煌,写一本传记,还难免挂一漏万,未必能写出他的精神品质,人格魅力,何况是一篇小文章。选择怎样的角度入笔,选择怎样的材料来写,要表现人物什么,这都是作者必须解决又难以解决的问题。
作为世界顶级科学家又是邓稼先好友的杨振宁先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力,在处理这样一个大题材时,显得很聪明,很睿智。在题材的处理上,他以大见小,将邓稼先的事迹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把邓稼先的形象放到历史大背景中来展示,这样就举重若轻。
作者采用横式结构,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文章先回顾历史,将邓稼先的成就置于历史高度,用历史的视觉来看待;然后概述其生平,表现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再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揭示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和奉献精神;继写作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给作者情感的震撼,进一步表现其非凡的创作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最后饱含深情地评述邓稼先,视作永恒的骄傲。这六个部分紧密关联,浑然一体。
巧妙的角度,以大视小的写法,横式的结构,主题式的小标题的运用,很好地表现了邓稼先的形象: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
《最后一课》要表现的是一个大主题:爱国。作者把视点聚焦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写小弗朗士的转变,写韩麦尔先生的沉痛、悲愤,写镇子里老老少少对法语的热情,以小见大,把法国人们不甘心做亡国奴的爱国情绪表达得酣畅淋漓,十分动人。
反向思考,是写作角度出新的一种重要方法。比如我们经常说人多力量大,反向思考,如果人多,不能一条心,不能抱成团,人再多也只不过是一盘散沙,毫无益处。反弹琵琶,往往能够推陈出新。
写作角度的巧妙,还依赖于角度的高。所谓高,是指思想的高度。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失败,全军覆灭,这是一个悲剧,但是作家茨威格却从这个悲剧中看出了伟大。斯科特一行所表现的人类的优秀品质,使作者深深地认识到: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变得无比高尚。挑战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这正是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之所在。由于作者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来审视斯科特一行的探险,因此,我们说这一写作角度的巧妙就巧妙在思想具有高度、深度。
胡自庆,教师,现居湖北建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