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年第4期 ID: 155037

[ 曹焕玉 文选 ]   

语文创新性教学探微

◇ 曹焕玉

  内容摘要: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和特殊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应世”能力,让学生能自己质疑。同时,要注意发挥和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应世能力; 质疑; 多媒体手段;
  “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特征,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竞争,创新是其灵魂,谁在知识创新中领先,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占优势。”在学校教育中,能否培养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关键取决于学校教育。而语文的学科特点和特殊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更新传统教育观念,由“应试教育”转向“应世教育”
  观念的更新就意味着创造。而传统的教育一直由“应试”作为主导方向,教师上课围绕着“中考”“高考”去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围绕着如何得高分学习,一套又一套的中考、高考全真试题翻来覆去地做,这一切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怎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早在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就这样形容和批判传统教育:教室里,按几何图形排列着一行一行简陋的课桌,紧紧的挤在一起,很少有移动的余地,这些课桌的大小几乎是一样的,仅能够放置书,笔和纸;另外有一个讲台,一些椅子,光秃秃的墙壁,还可能有几幅画,我们看了这些情况,就能推断在这样的场所可能进行的唯一的教育活动,这一切都是有利于“静听”的另一种形式,它标志着一个人的头脑对别人有依赖性。这就是传统的教育,而这种模式一直以来禁锢着人们的头脑,使人们按照惯有的模式重复再重复,而这种模式又是最适合“应试”教育的。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再加上“应试”这根指挥棒,试想这样的语文课堂有几个学生能有长久的兴趣?所以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从课堂上突破,那就是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这样才能有实质性的进展。
  语文学习是学生学习时间最早,学习过程最长的一门学科,学生对这门课程最易满足也最易厌倦,因为学习经验告诉他们,只要能认识一两千字,稍具一定的分析能力,再多看几本课外书,即使课堂不认真听讲,考试也能考个六七十分。于是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减弱了,结果语文能力低下。长此以往学生只会应付考试,而却不会去“应世”,所以高校、社会中一些高分低能的人层出不穷。
  我们传统的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活动,实际上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生活实践,来源于开放的课堂教学。那么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锻炼自己的“应世”能力。比如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品评新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阅读大量的报刊杂志;甚至可以走出教室,研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事物,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社会,打破惯有的思维模式,通过实践获得新的认识。
  二.结合人文特征,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语文教育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樊笼中,失去了本学科应有的人文特征。教师每讲一篇课文,都是从背景、作者、结构、中心到写作特点;学生写作文,什么三大段;做练习,紧扣教参和中考高考信息,不敢有丝毫差错。这样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说什么便是什么。学生学习没有了自主的个性,学习语文也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式,学生的潜在创新意识被压抑着无法展现出来。哪里还有什么创造性?
  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情感,学生的需要,使它们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受到熏陶,从而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并能在个人自由生活的同时主动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培养自己的健全人格。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荣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探讨语文课堂,构建多向互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延伸。
  1.从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
  国内外的教学改革都把重心从教向学上转移,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创新性语文教学也应该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要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特定的学习情境,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譬如,一位老师在讲《藏羚羊跪拜》这篇课文时,一开始用讲故事的形式把学生带入课文的境界,创设与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相融合的学习气氛,形成了积极学习,主动参与的情感场。“课伊始,趣既成”,形成了良好的氛围,为整个课堂教学奠定了情感基础,学生的主动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不用说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
  2.注重质疑讨论,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能自己质疑,说明学生进入了自己学生的状态。教师通过让学生提问来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解难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商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譬如让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并布置摘抄任务;让学生编导课本剧,并自导自演自评,还可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等。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辩论,朗诵,诗歌大赛等。依据教材围绕如何利于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依据,开展各种各样的兴趣性活动。语文教学应突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通过不同渠道,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在没有压力的情境下开展认知活动。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形成和发展。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现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
  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也应当有新的改革和突破,从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看,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应当属于认知能力、表达能力范围,这几种能力都与信息能力密切相关。因而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研究能力是很必要的,应当把它作为语文教学任务之一。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实践证明,有了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学校的教学活动得到极大的延伸和发展,大大超出课堂的时空,学校教育逐步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这样有利于学校培育出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近几年来,由于网络的普及,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作了一些CAI课件用于课堂教学。每当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学生便情绪高涨。记得我讲《再别康桥》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了网页课件,图、文、声并茂。一开始便用音乐把学生带入到那种如诗如画的美丽风景中,一边欣赏美景,一边体会诗人的感情,学生很容易融入到诗歌中,体会起来就深刻多了。语文创新性课堂教学,适当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使教学信息的容量增大,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更能丰富教学的表现力。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更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加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的学习者、探索者和研究者。
  
  曹焕玉,教师,现居陕西蒲城。

语文创新性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