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作文不但要立意,而且要立与众不同的意,即立意要体现出鲜明的个性。教学生立好作文的“意”,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难点,用举三反一法有效解决了这一点。
关键词:作文; 立意; 举三反一;
古文名篇之所以能够流传而成为经典,除语言美之外,大都因为他们说出了一种前人没有说过的新思想,即立意的个性化。古人主张作文要“道人之所未道,道人之所不能道”,这说明作文不但要立意,而且要立与众不同的意,即立意要体现出鲜明的个性。
教学生立好作文的“意”,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为此,我们应用了举三反一法有效解决了这一点。所谓举三反一,就是指作文教学中先为师生的交流提供几个具有典型性、比较性的典型范例,再从写作的视角指导学生感悟“写什么”与“怎样写”一类的理性问题,最后让学生有创意地进行写作的一种教学方法。“三”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只是一种标志,范例的多少以学生能够“反一”为准则。
请看一则观察笔记:
我和同学看一只蚂蚁:它艰难地往墙上爬,爬到大半,忽然滚落。一连几次都这样。第六次失败了。不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步向上爬着……
同学说:“一只小小的蚂蚁,这样执著,真是个百折不回的斗士!我们遇到一点挫折,能气馁退缩吗?”
我说:“可怜的蚂蚁,只要改变一下方位,就很容易爬上去。唉,可悲的蚂蚁!我们无论做哪一件事,如果失利,就应该学学聪明,不能像这可怜虫一样蛮干一气。”
我俩的看法究竟谁对,请老师说说自己的看法。
老师看后,作了如下批语:你们俩都对。观察同一对象产生不同看法是正常的,每个人是不同的个体嘛。这里就难有绝对的“对”或者“不对”的东西。百折不回的斗士也好,没有头脑的可怜虫也好,你看它是什么就是什么,关键在于你怎么看它。
两人同样看到蚂蚁爬墙,滚落,再爬,再滚落的多次反复,怎么就一个把它看成斗士,并决意效仿它,而另一个将它看成可怜虫并要以它为借鉴呢?一位心理学教授说:“同一个墨痕,你的心理有美,它可能是花;你的心里有鬼,它可能是魔。”这说明立意往往是作者心里的折射。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特征,即个性。这个性是由个体的天赋(与生俱来的素质)与阅历(后天所具备的知识经验和这些知识经验的特有保持方式等)所决定的。在前一个学生的天赋中,有着活动能量极强的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因子和对此类事物的认同趋向,在后天的阅历中,这位同学在生活中肯定出现过类似的体验,比如,学习一贯努力,经历过多次失败,最后取得成功。先天与后天的这两个因素致使他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与蚂蚁爬墙的情景联想在一起,立下“百折不回”之意。后一个同学的天赋中,多的是灵活敏锐,多的是辨别取舍与批判倾向之类的因子,他在后天的生活中肯定有类似的体验,所以就认为蚂蚁的固执与可怜。
我们希望学生的立意正确高远,但这种希望对中小学生来说是很不现实的,学生只要能有“自己的”比较明确的立意就很不错了。对于学生来说,“自己的”有时候比“正确的”更重要。
个性化的立意从哪里来?从读书中来。清人吴乔在《围炉夜话》中援引冯定远的话说:“多读书则胸次自高,出语皆与古人相应,一也;博识多知,文章有根据,二也;所见既多,自知得失,下笔知取舍,三也。”可见,对读书对于提升立意能力的意义巨大。
个性化的立意从哪里来?从生活体验中来。从教育学角度看,体验是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和体认;从心理学角度看,体验是指对事物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作文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调动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对语言文字的体验,学生体验的程度与其的生活阅历密切相关。叶圣陶指出:“我们的生活充实到某程度,自然要说某种的话,也自然能说某种的话。譬如孩子,他熟识了人的眨眼,这回又看见星的妙美的闪耀,便高兴地喊道:‘星在向我眨眼了。’他运用他的观察力、想像力,使生活向着充实的路,这时候自然要倾吐这么一句话,而倾吐出来的又恰好表达了他的想像与欢喜。大文学家写出他每一篇名作,也无非是这样的情形。”
仲雪箐,教师,现居甘肃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