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年第4期 ID: 155051

[ 鲁宗元 文选 ]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 鲁宗元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一场深刻的变革,也是进一步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事业进步的重要举措,高中语文必须突破以往的教学方式,本文着重阐述一下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课改背景; 高中; 阅读教学;
  新课程标准悄然走近,它让我们感觉到的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形式的变化,更让我们对素质教育的理念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理解。面对这一教育改革,我们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是智力活动的重要部分。它是一种摆脱了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鼓励在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所以,高中语文阅读教育也应该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让每个受教育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阅读艺术审美快乐。语文是语言的学科,语文学科自有其独特的学科风格,语言文字非常优美,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情感色彩以及德育因素。作为语文教师,要用自已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灵,以“师情”动“生情”,以“师情”激“生情”,师生的情感融洽地交织在一起,把学生带入那妙不可言的文学境地,让学生主动去感受去体验语文中人文气息与情感色彩。
  一.提供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掌握高中阅读方法
  高中阅读教学突出地表现了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直接或主要的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文分析为主要活动的模式)的束缚。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建立一种符合教师队伍实际,符合阅读教学规律,既有相对高效率,又有普遍适应性的模式。没有这种普适模式,就很难遏制传统模式的强大惯性。阅读是一种心理过程,阅读能力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才能得到提高,而提高的目的又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阅读活动。所以,从阅读活动着手,分析高中毕业生未来要进行哪些阅读活动,各需怎样的技能,然后据此分别确定目标,则可望使目标既恰当、全面,又导向正确。首先需要对阅读进行分类。由于目的和标准不同,国内外学者对此颇多歧义。根据学生未来发展和高中阅读教学两方面的需要,这里划分成五种类型:(1)浏览性阅读。指为大致了解读物内容而进行的阅读。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阅读。通过迅速浏览,广泛涉猎,可获取各种信息,积累一般知识。也可以初步判断读物的价值,以决定是否进一步阅读。(2)理解性阅读。指为透彻理解读物内容而进行的阅读。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通过深入思考,消化吸收,可学习新知,磨砺思想,提高认识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它通常要以浏览性阅读为前导。(3)鉴赏性阅读。指为获得审美愉悦而进行的阅读。主要以文学作品为对象。通过涵咏、体味、想象、联想,身临其境,产生共鸣,达到认识社会、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的目的。一般以欣赏为主,评价或隐或现,活浅或深。深刻的评价要以深刻的理解为基础。(4)借鉴性阅读。指为提高写作能力而进行的阅读。在理解、鉴赏的基础上,揣摩。分析读物在选材立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的特点,以指导写作。广义地说,一切阅读活动都有借鉴作用,借鉴性阅读则因目的明确,作用更为明显。(5)探究性阅读。指为探讨、研究特定问题而进行的阅读。这是一种极有价值的阅读。通过精思细审,参照比较,使认识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甚至产生创造性的见解。它可锻炼并表现阅读主题的实际才干。以上划分的五种类型,大致含盖了各个层次的社会阅读活动。高中毕业生应该能够独立有效地进行这些阅读活动。
  二.对高中阅读教学对策的探讨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打学生人文心灵的钥匙。(1)更新理念,营造氛围。教师要让阅读呈现开放式、对话式、个性化的状态,必须突破原有阅读教学的封闭状态,为学生营造一种动态、自有、主动、多元的阅读氛围。(2)摒弃功利,注重积累。阅读实践类似农民种地,但求耕耘,少问收获。应该说,阅读与做其他事情一样都需要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3)淡化技能,培养心智。阅读教学的重点应是在阅读文本中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力与思想创造力,照亮学生的心灵、释放生命的力量。(4)适当指导,加强对话。阅读的核心是自主性,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只让学生懂得答案技巧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自己学习的观念。
  三.创新思维培养学生阅读的想象力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1)激活文字,创设形象。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了。我想这样的一幅画面不仅使学生记忆深刻,走近作者,也走近作者笔下那凄美的情景中。(2)放飞思绪,彰显个性。“学习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参考文献:
  (1)王丽 语文考试论(M)桂林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2)陈旭远 新课程新理念(第一版)(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
  
  鲁宗元,教师,现居安徽定远。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