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一白遮百丑”,优美的语言是一篇作文能够吸引读者眼球的第一亮点,是文章主旨的最完美的载体,快速、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将优美的语言落在纸上的前提,所以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应当积极尝试的一项工作,也是作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雨果说过:“有错误的语言永远也不能表达一个思想,而文字语言就象水晶,愈纯洁愈放光。”因此在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在炼字、炼词、炼句上下功夫,做到准确、简炼、形象。
1.准确贴切。要做到用词准确贴切,首先要对客观事物有正确的认识,注意分辨语言在色彩上的细微差别。如在苏联电影《难忘的一九一九》中,有人报告斯大林说:“英国兵舰撤退了!”斯大林纠正说:“不,他们逃跑了!”一词之差,有力地表现了斯大林对于胜利的自豪感,揭露了英军的狼狈相。
2.简炼精粹。语言简炼精粹,就是要求没有多余的词句,用最少的词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是古人所谈的“文贵简”,“文约而事半”,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言简意赅”。
3.生动形象。生动形象是指所用的语言不死板、不平淡,活泼、新颖,给人的印象鲜明、活脱。比如鲁迅《故乡》中“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一个普通的“飞”字写出了儿童的欢快。再有,还可巧妙地活用词语。此外,适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化笼统为具体,化抽象为形象,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总之,锤炼语言可以提高我们运用语言的能力,更确切地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那么通过哪些途径来实现呢?
一、扩大阅读面,注重知识积累,达到收集有效信息和培养良好语感的效果
捷普洛夫说过:“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这就要求我们厚积而薄发。知识面狭窄,没有一定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学生是不会写出好作文的。中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以知识的积累为基础。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好书。除了教师推荐好书、规定读书数量、安排读书时间、组织读书汇报、进行摘抄、写读书笔记等这些常用的方法外,还可以采用一些新颖的、体现学生主动性与参与性的训练方法。
二、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在交际中学习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作文教学中应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把作文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加以训练。从生活的意义上说,学习作文也是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培养他们乐于表达、敢于表达、善于表达的能力,不仅是学习作文所需要的,更是养成学生健康开朗的个性心理,形成较强的生活能力所需要的。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也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
三、从练习中、日记中、笔记中捕捉灵感
叶老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为了适应快速作文的需要,笔者要求学生坚持天天写日记,记录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镜头,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欢乐和苦恼,抒发自己对父母、老师的种种评价,记下自己学习生活的酸甜苦辣,这是一块充满艰辛和欢乐、想象和思考的园地,学生可捕捉令人兴奋或困惑的镜头,激发灵感,迸发思想的火花,记下稍纵即逝的感受,抒发唯己独有的欢乐和忧愁。笔者告诉学生,即使有时实在没什么可写,但也要写,哪怕记一篇“流水帐”,只要坚持下去,时间长了,翻回来看一看,你会惊喜地发现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些句子是自己一刹那的灵感闪现,在自己看来还是蛮不错的“名句子”。每一个孩子只要坚持,就有收获。再写文章时,语言就会像流水那样自然那样顺畅了。
四、加强口头作文与即兴作文的训练和指导
叶圣陶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言。文本于语,不可偏指,因合而言之。”人类语言的发展是口头语言先于书面语言。口头语言是基础,只有在切实进行口头训练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作文教学应当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口头作文仍是他们的一个重要训练点。说、写不应分家,由说到写,说说写写,有计划地进行训练。许多教师在作文课上经常安排先说后写的训练步骤。这样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借鉴别人的长处,并从中受到启发。而口头表达中暴露的问题通过师生及时点评,大家可以共同吸取教训,避免同类问题在作文中重复出现。事实证明,口头作文的训练是必要的、有效的。然而从每周一次的作文课中挤出时间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也难以实现人人参与,人人表达,既不能满足说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听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另辟蹊径,抓住时机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
两分钟演讲是口头作文的最佳训练方式。从每天的语文课或早读的时间内挤出几分钟,给学生“两分钟”演讲的机会,每天安排1-2人,轮流进行。两分钟演讲没有内容限制,要求不超时,表达完整,用词准确,语句连贯,有一个中心意思,最好能摆明自己的观点或讲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的表现欲和自尊心都很强,他们绝不会让一个毫无准备、语无伦次的自己展示在大家面前,他们一定会为自己的演讲做充分的准备,尽管那只有短短的两分钟。能力强的孩子事先会在头脑中确定内容、组织语言,然后练说一、两遍;能力差一些的也许会先做笔头的准备,拟定演讲稿,然后反复练说。无论哪一种准备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后一种学生更是自觉地把说与写结合在一起,因为他们喜欢这种新颖、简短、没有任何负担的训练形式,他们期待演讲中老师欣赏的目光与同学们热情的掌声。
五、自评自改与互判互评也是作文训练的有效方法
在作文教学中,不必死守教师指导、评改的传统形式,应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修改与评判的活动中。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评价文章优劣的能力,完全可以让他们自评、自改与互判、互评。当然,这里所说的“放手”绝不是让教师把自己的工作推给学生,而是教师在认真评判、分析学生问题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分析判断以及自我修改、自我完善、客观评价与鉴赏等多方面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指点。教师应教给学生自评、自改的方法与互判、互评的原则。
除此之外,还应培训学生锤炼语言的好习惯。文章的内容要借助语言的载体来传达给读者,靠语言来打动人心,没有好的语言就算不上好的文章。韩愈有“惟陈言之务去”的明训,杜甫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主张,古今中外许多作家也有精心推敲语言的佳话,他们对语言的追求,可以用一个“新”字来概括。作为中学生,限于阅历,要求在语言的运用上达到一丝不苟、一字不易的境界是不现实的。但是,也要用“求新”的标准去努力要求自己,力求“语不惊人死不休”。
(刘艳 山东省济宁市运河实验中学 27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