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属于基础教学,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核心,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指具有开拓创新意义的思维活动,兼顾一般思维的基本属性与个人思维的独创性。创造性思维表现在对问题能做出不同于寻常的反应,并且思维方法以及得出的见解与众不同。新时代日新月异,要求人们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更要求学校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提倡开放式的创新思维教学,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要实现这个目的,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更新传统观念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类大脑的一种自然属性,是人的大脑长期进化的产物。它随着人的大脑的存在而存在,并随着大脑的进化而进化,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每一个正常人都应具有的潜在能力。平时提到创造力,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科学家、伟人,相当多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创造力与成长中的学生毫不相干,无视学生的创造潜力,这种错误的认识直接支配并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并最终阻碍着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与培养。1943年陶行知先生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创造宣言》,明确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主张,所以创造力是一般人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能力,而并非是那些科学家、伟人所独有的。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首先更新教师的观念。教师尊重学生是创新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才能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打破“教师万能”、“唯师独尊”等传统观念,放弃权威式的发号施令,应该允许学生自行进行探索,接受并接纳学生得出的各种不同意见,引导学生能依个人能力与兴趣主动学习。在无权威性、无批判性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主地学习、主动地学习。同时教师的教育观念要实现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树立起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观要由简单的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转变,进而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是观念改革。只有当观念自觉地体现在教学行动中成为教师的主动追求时,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指导教学实践的作用。
二、提高自身素质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这一主导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其本身素质的高低。如果教师的素质高、能力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反之,学生思维的发展则会受到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十分必要。
首先,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思维培养的理论修养。教师要懂得思维科学的基础理论并且掌握思维培养的理论。具体到中学语文教学思维培养的理论,除教师本人的实践操作外,还要具备思维培养的理论。要对叶圣陶、张志公等语文学家、语言学家的著作进行必要的研读、掌握、了解。另外,还要结合知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积累的丰硕教学成果与众多有益经验,不断增强自己在教学中对学生思维培养的针对性。
其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思维培养的实践能力,教师本身的思维素质直接决定着他的教学能力和教学风格,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所以教师要结合所授课程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锻炼思维的机会,培养其敏锐力、流畅力、变通力、独创力及周密的思维能力。创新性思维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并不矛盾。教师要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艺术,使学生能主动地、愉快地、成功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和能力,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发展,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第三,教师应具备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多媒体的应用技术,掌握一些创造学、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 信息科学及脑科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教师的心理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质量。因此,广大教师都应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心理素质的水平。
三、注重教授方法
采用对话式教学,让学生在平等的对话氛围中,享受平等对话的权利,这是实行对话式教学的前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预设定固定模式,应该灵活多变地授课,不受教材、课时等诸多方面的束缚。在课堂教学中要转换师生角色,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并能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从而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要做好上面的工作,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从“问题角度”看,创造性思维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要鼓励学生敢于并且善于质疑传统与权威,能够在同中求异,在异中寻同,着重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扬民主,为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去质疑,只有这样才能在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的过程中进而逐步形成发现问题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产生要有一定的知识经验积累作基础,如果缺乏一定的知识经验,头脑中空空荡荡,思维的火花是不能绽放出来的,也就无创造性可言。创造性思维的三个因素包括:直觉、灵感和想象。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重视知识经验的沉淀与积累,同时,要培养学生多思善想的思维习惯。清初学者陆世仪说:“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悟”,直接阐释明了直觉和灵感的悟,正是源于对问题的孜孜不倦的思索与探究。在教师的教学启发中,应尽量多地诱发出直觉或灵感,重视学生对知识经验的积累,为其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精神,从而形成创新能力。
四、营造和谐环境
任何事物的滋生发展都必须有适宜生存的环境,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由社会号召、学校开展、家庭积极配合、真正形成一种合力、凝聚力、向心力。只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才能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1]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无论是从教育方面、教学思维到教学实践,还是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都应该抓住营造和谐民主的思想脉络,体现出现代教育的特色。教师坚持教学作风上的民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逐步由传授者向研究者的角色转变,由指挥者向组织者和引导者转变。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才可能有智慧火花的闪现。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会经常保持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教师激发学生求知兴趣、鼓励学生创造精神为前提的。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的思维长期形成一种定势,尤其是语文教育,更是呆板、枯燥无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路,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加以引导、启发,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提高。
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同时又具有其特定的时代内容,在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为主的教学中,只有从更新传统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注重教授方法、营造和谐环境等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不断扩展学生思维,才能在既定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既丰富学生思维,又开启学生智力,从而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
注释: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郑运梅 山东省曲阜市第一中学 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