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筑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是大地上的艺术。“一切艺术的真正要素乃在于生命”,艺术的精魂是生命的跳跃。所以,人们希望,也在恪守不渝地追求建筑的“生生之气”,土木的“生生之材”,四合院的“元气流畅”,庭院的“天人和谐”,大屋顶的“轻盈飘逸”,斗拱的“生命承托”……无不体现出生命的内涵。
关键词:中国建筑 特征 生命
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入选人教版教材(必修五)科学小论文单元。文中列举了中国建筑九个方面的特征,旨在普及传统建筑文化知识。值得注意的是,课文第14、15、16三个自然段提出了建筑的“词汇”与“文法”概念,可谓提纲挈领,深中肯綮。如果我们循着“词汇”与“文法”的思路,或许能对文章做出更深层面的解读——明确中国建筑之所以成为中国特征的民族因素。
建筑的“词汇”与“文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受地理、气候、生产、生活、文化、礼制、生命观、哲学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选择“生命”的视角,即从中国人独特的生命观来理解中国建筑的“词汇”与“文法”更符合语文课堂的特色,也更适合高中生理解与接受。
这是因为建筑是人类在洪荒年代为求得生命的安顿而建造的,是为生命服务的。惟此,人们总是希望居住的环境处处洋溢着生机,也在恪守不渝地追求着建筑的“生生之气”。更重要的是建筑已经不单单是用来遮风避雨的,而是一件艺术品,是大地上的艺术,而“一切艺术的真正要素乃在于生命”[1],艺术的精魂就是生命的跳跃。
一、屋顶、台基、屋身——天地之间,谦虚的立身
讲生命,首先要对生命在宇宙间作一个明确的定位。中国建筑屋顶硕大,台基稳重,屋身稍小,退居在二者之间,正像人谦逊地立在天空与大地之间,符合传统的天、地、人“三才”观念。(“宇”从“宀”,本义是屋顶,“天宇”这个概念是源于人们把天地作为一间大屋子,而对于住在屋子内的人来说,屋宇就是天了,现在还有“天窗”“天花板”等词) 无论是儒家“取天地的春意”,还是道家“听自然的箫声”,都对天地自然持敬畏的态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在天地自然面前,只有虚其心,才能 “至道集于怀”。这是中国人对自身在宇宙间的独特定位,也是中华智慧的源泉。
二、土木材料——生生之材
“西方人从岩石中走出来,中国人从草木中走出来;中国人从森林中走出,但未告别森林;从原始自然中走出,却仍依偎着自然。”中国早早地进入了农耕社会,从此中华民族就与“土”、“木”(草木)结下了不解之缘。如“社稷”一词,在古代“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土地和庄稼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五谷又皆由土所生,没有土地,人们便不能生存,所以土地与人的生活最紧密,“社稷”也就成为国家的象征。这一切源自人们对土地孕育万物的“生生之德”的崇敬。再者,自“女娲造人”的神话可以看出就连我们自身也是来自大地,这与西方神话中石头造人(丢卡利翁)是截然不同的。所以说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土地情结,对大地母亲难离难分。
木与石比较似乎缺点更多,它易被虫蚀、水蚀,容易引起火灾。可是,中国传统建筑偏偏采用了木结构系统。这是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石头冰冷生硬,是无生命的,不近人情;而木是一种向上生长的生命,土木结合,木生土上,特别是挺立的木柱能给人无限的生气;与石材相比木材更温润、熟软、平和,亲切近人,符合中国人温柔敦厚的性格;虽易腐烂和焚烧,但也是一种回归自然的表现,因为在中国哲学里,“永恒”不是不朽,而是生生不息,新新相续,我们相信“兴之必衰,衰后有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道理。在五行观念中,木主生气,以青龙为标志,方位在东,雷震于天,春回大地,旭日东升都是木的象征;而石材在五行中属金,有肃杀之气,虽然建筑中也用,但只用在地面、柱础或台基上,大多在我们脚下,我们无法忍受石头盖在我们头顶上的那种压抑的感觉。设想坐在室内,环顾四周,满眼都是带有花纹或涂有油漆的木质器材,总让人感觉温暖温馨;如果满眼都是石材,那只能是墓室了。
作为建筑“词汇”的土木,之所以为古人所亲所爱,都源于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与尊崇:土地有孕育之功,连我们自身都是大地泥土所创造,所以我们始终不愿离开这位大地母亲;木材的温润与轻熟,更让人感觉居住的环境处处洋溢着温馨与生机。
三、平面布置的群体组合
(一)守住元气
为了解决更多功用的需要,我们必须增加建筑,可是我们不是像西方哥特式建筑那样向高空发展,或者在一巨大的单体建筑中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单元,而是通过增加东西厢房,进步加深的方法来解决——这就是传统的四合院。封闭性的院落对中国人来讲为什么如此重要呢?
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中我们知道天地的肇始源于一团混沌,这团混沌之气就是后来所说的太极,太极又化为阴阳二气,“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就是中国的“气化哲学”,即天地万物由一气派生,万物均秉一口气,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活跃在我们口头的还有“气势”“气韵”“风气”“生气勃发”“气壮山河”“气冲斗牛”“气宇轩昂”等词,“气”就是生命与精神的根源。供人居住的建筑当然也要聚气拢气,四合院恰是这样一个聚合的气场[2]:庭院,通天接地(接纳天地自然的生生之气);正房坐北朝南,不允许开后门后窗,是为了接纳前方的暖阳之气,背避来自北方的寒煞之气;厢房、倒座房的门窗也一律开向庭院,这样就形成一个藏风聚气的闭合场,守住元气。
(二)生气流转
只有气还不够,重要的是要有生气,需要流转不息,活络通畅,才能气韵生动,这一点在四合院中做到了,其中的门、廊、甬路、带花窗的墙(四合院院内的隔墙一般都有漏窗,使院内空间呈现“隔而不断”的状态)等构成循环的气口,保障了气流的畅通循环。另外,四合院中的影壁也不单单是保护院内隐私,更重要的是屏蔽凶强之气夺门而入。
四合院大门多开设在东南一角,不与二门(垂花门)南北直对,这些都意在形成一个相对闭合的聚拢空间。加之在传统风水学中,东南为巽,巽为风,是气口的通道,所以东南方最宜安门。另外,其接近东方的震,与南方的离。春雷震动,阳气萌发,旭日新生均在东方;南方为离,离为火,火为毁,毁又为化,化即是新生[3]。万物无不在激荡幻化中获得新变新生,所以东南方的大门既是通风口,又旨在迎纳天地的生机生气。
(三)庭院——自然起居室,天人同在
天井中可以种植花草树木,几株兰草,二三梅枝,数径风竹,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花草不在多,贵在“咫尺天地”,一朵花吟唱出世界的奥秘,一片叶婆娑出大千的消息,杯水之池见出大海的浩瀚。细浪微袅,一泓皆为笑意;涵青漾碧,满池都是清光。当我们在天地间筑起房屋后,并不愿意把自然关在门外,而是与自然相互交融,彼此互荡,让自然在我们心中流淌,攫取宇宙间的勃然生机。
天人和谐,与万物共生,是中国建筑生命精神的重要体现。
四、斗拱、举架、举折
(一)生命的承托与群团协作
斗拱,组合繁复,但杂而不乱,密而有序,呈错综之美。每朵斗拱可以无穷尽地向四面八方腾展开来,它的承重负荷惊人,每一层斗拱就像向上托举双臂的金刚力士,每一组斗拱就是一组力士的群力组合,彰显出生命勇于承托、群团协作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团结的国魂。
(二)方正与规矩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斗拱完全可以用斜撑来替代,建筑史上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最后还是被淘汰了。中国人之所以愿意费很大力气把大木材制成小木块,像垒积木一样穿插在一起,水平而置,两端平等,上下不偏不倚,垂直而立,取的就是这种方正、平正、端正。中国人虽然讲究圆融、圆通,但亦要求“智欲圆而行欲方”,做出来的事一定要合乎规矩、规则和道义,社会才能井井有序。不是我们不懂得三角形的稳定性,而是因为我们不允许旁逸斜出。
在举架、举折结构中也是一样,梁上立柱,柱上叠梁(叠梁式),或者是柱上架檩,柱间以枋连接(穿斗式),柱与梁之间,柱与枋之间都是垂直的。所以我们的建筑不单单是技术的,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不要轻易用技术否定我们的文化。
五、屋顶——轻盈飘逸,气韵生动
中国传统建筑采用反宇抱阳的飞檐,檐角起翘,垂脊呈曲线型。这样处理,使建筑这个巨大的、静止的、向下重压地面的庞然大物显得轻巧,“如鸟斯革(jí),如翚斯飞”,整体呈现出向上腾飞的气势。这种以曲线为美,追求动感的建筑文化,就是我国传统美学中的静中寓动、化实为虚。“生命的精神,首先体现在飞动、灵动上,少了动感与活泼,就是死、板、僵、硬、结、滞。”[4]
硕大的屋顶与厚重的台基是飘逸与凝重的合体。大屋顶轻逸俏丽,使整个建筑不沉闷不呆滞;厚重坚实的台基,又使得整个建筑更加稳实,不至于头重脚轻。既坚定踏实地站在大地之上,又不忘精神的天空。
当若干单体建筑组合成建筑群落,自然檐牙高啄,勾心斗角,吻兽相望,热闹非凡,一派欢愉。
六、大胆的用色——源于生命的色彩
江南一带的建筑用色偏重淡雅,粉墙黛瓦,掩映在青山绿水、丛林翠竹之间,愈显清新秀丽,淡雅素洁。
北方建筑特别是以故宫为代表的皇家建筑,最主要的色彩是红、黄、绿。这有其朴素的历史渊源。早在山顶洞人时代人们就用红色染过的贝壳和兽牙作为饰品,甚至在坟墓中也洒满了赤铁矿,寓意生命不死。太阳是红色的,火是红色的,血液也是红色的,红色是光明的颜色,是生命的颜色,是兴旺红火的颜色,所以人们很早就把红色当做美好的颜色。
对黄色的崇尚源于对土地的崇拜(前文所言大地的“生生之德”),黄是土地的颜色,“木非土不生,火非土不荣,金非土不成,水无土不高;土辅微助哀,历成其道”。土已成为五行之首,作为以土为象征的黄色也就成为最高贵的颜色了。
绿色(青绿,也包括蓝色)是草木葱茏的颜色,是生命勃发的象征。祈年殿(嘉靖年)殿顶上青、中黄、下绿,寓意天、地、万物,“祈年”,即在天地面前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绿色为禾稼茂盛葱郁的颜色,当为首选。
如此大胆的用色,就有一个搭配的问题。阳光照射的到的地方多用红黄暖色调,如红墙黄瓦丹柱;阳光照不到的檐下多用冷色调绿色(青绿,也包括蓝色),间以白色线条作成彩绘。这样对比鲜明,色彩耀眼,轮廓清晰醒目。冷暖色的搭配,给人的感觉是既不太过张狂,也不至于太过阴郁。蓝蓝的天幕下,黄瓦红墙,配以白色的台基栏杆,既富丽堂皇,又高雅圣洁。
七、构件的装饰——琢磨成器,尽善尽美
中国古建筑并不满足实用功能,总是精益求精,力求做到完美。构件的加工,都是在不损坏其建筑功用的前提下,遵循其外部构型而做的进一步美化。如把横梁加工成中间微微隆起的“月梁”;立在梁上的短柱做成柱头收分下端呈尖瓣形的“瓜柱”,骑在梁上;梁枋穿过柱子的出头部分加工成菊花头、蚂蚱头等活泼的形式;就连屋脊也做成了鸱吻、仙人指路、天马、海马、押鱼等仙人走兽,这些既有装饰作用(也有防火作用的迷信说法),也有固定屋脊曲面瓦的作用。可以说建筑的任何一个部件都是经过艺术化了的,而任何一个艺术性的部件又都有其实用的价值。让生命在雕琢与磨砺中成器,“尽善尽美”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中国古代很少用天花板,梁、枋、檩一般外露,彩画装饰就显得很必要了。主要选择绿、青绿、蓝、白色等冷色调,加之在屋宇的位置,显出天宇的空灵、澄澈,既安宁肃静,又辽远而深邃。宫室就是大地上的宇宙,而宇宙又是一间“大屋子”(从“擎天柱”一词看,天宇是这间大屋子的屋顶),人高蹈于宇宙之间,与天地对话,天人合一。
八、“三雕” ——福善之事,嘉庆之征
“无雕不成屋,有刻即为贵”。三雕(木雕、砖雕、石雕)是建筑最具艺术特色的表现形式。廊上、檐下、横梁、立柱、屏门、隔扇、台基、杆栏……目之所及,龙纹凤影、飞禽走兽、奇花异卉、山水虫鱼、仕女童叟、琴棋书画、文房四宝,玲珑通透,满目芳华,栩栩如生。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人们把自己的信仰、愿望通过各种雕刻图案,有节奏地安排于生活起居的各个部分,怡性情、励意志、成人伦,美教化。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连年有余》、《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以农业立国,以耕耘为食的大地文化;《牧童短笛》、《樵夫晚归》又是一派田园风光;莲(连)生贵子家道昌,榴开百子人丁旺,瓜瓞绵绵储庆远,都是对生命绵延的企盼。
《文房四宝》、《琴棋书画》、《五子登科》、《状元及第》彰显的是超脱于物质之上的精神追求。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翰墨流香,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巨商富贾,无不对文化抱有一种敬畏与渴求的态度。《韦编三绝》、《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凿壁偷光》则成为子弟刻苦攻读的训诫。《太公钓鱼》、《苏武牧羊》、《桃园结义》、《高山流水》、《闻鸡起舞》、《岳母刺字》既是历史故事,又是立体的教科书。
另外,喜事莲(连)年,喜禄封侯,鹿鹤(六和)同春,三羊(阳)开泰,五蝠(福)捧寿,喜鹊登梅(门),竹报平安等皆为福善之事,嘉庆之征。
飞龙矫健,朝气蓬勃,神圣威严;彩凤翩飞,温驯柔美,一片祥和;龙凤和影,则天祥地泰,长乐永安。
云纹缭绕,如进仙境;山影凝翠,若在洞天。
卷草纹叶脉旋转,富有弹性,象征宇宙万物顽强旺盛的生命力;万寿藤,多姿婉转,四方续连,寓意生生不息,万代绵长。
……
“有堂皆设井,无宅不雕花”,这是一个艺术的殿堂,浓缩了中华几千年的才慧。置身其中,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思绪缱绻,性灵舒展。
九、结语
建筑是艺术的,艺术是生命的,生生之材,生生之气,轻盈飘逸,气韵流转,天人同在,中华民族用自己独特的建筑“文法”攫取宇宙间盎然的生机,组合中华独特的建筑“词汇”,终于筑成大地上独具神韵的生命杰作。
注释:
[1][4]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75页。
[2]王振复在《大地上的宇宙:中国建筑的文化理念》一书中第四章讲到“庭院这一口‘气’”,认为“庭院是建筑的‘气口’”。
[3]《三命通会——论五行相克》:“火主于南,应夏。火之为言化也,毁也,阳在上,阴在下;毁然盛而变化万物也。”
参考文献:
[1]王振复.大地上的宇宙:中国建筑文化理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王振复.宫室之魂:儒道释与中国建筑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北京:三联书店,2004.
[4]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M].北京:三联书店,2008.
[5]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6]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霍文新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中学 07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