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南漳辽阔的地域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为民间歌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南漳民间歌谣的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不断的传承与创新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关键词:南漳 民间歌谣
湖北省南漳县位于鄂西北,汉水以南,荆山山脉以东,东临荆州武汉,西连神农架,南接宜昌三峡,北依襄樊南阳,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南漳历史悠久,是楚国早期发祥地之一,“楚熊绎丹阳”就在南漳,楚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故事也发生在南漳。这里是和氏璧的故乡,有秦将白起“去郢百里壅水灌郢”的百里长渠遗址。这里还是三国故事的源头。南漳民间歌唱活动,曾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红白喜事、盖屋造房和田间劳作等均有歌谣可唱。如:结婚生子“说吉星”、“迎匾”、“升匾”;丧事唱“夜歌”;耕田劳作“打锣鼓”;逢年过节玩狮子时“喊彩”……
南漳民间歌谣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城关、武安镇的南漳锣鼓,九集、城关的扬歌,九集、城关的秧田歌,武安镇的绞水号子,巡检镇的沮漳巫(呜)音,板桥、长坪的薅草锣鼓,东巩的打夯歌,九集、巡检的孝歌。几乎生活中一切可以感知的事物和情感,民歌中都有生动的反映。南漳民歌大致可以分为阴歌、阳歌和长篇叙事诗三类。
阴歌又称“夜歌”或“孝歌”,一般是在丧事上唱的,多用于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对其进行祭奠,顺便给通宵守灵人解乏,不至于冷场。有为了更热闹更吸引人干脆就请两批唱孝歌的人,孝歌内容主要是 “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如《丁兰刻木》等。“孝歌”既能表达对亡者的哀悼,又有劝诫人们奉行孝道的作用。
阳歌是普通的民歌,如山锣鼓、小调、扬歌、长号子、情歌、说吉星、喊彩、童谣等。小调是山民们在闲暇时哼唱的一种民歌,有娱乐消遣、参与时政之功效。
此外,还流传着为数不多的长篇叙事诗,如《三气周瑜》、《李国本打把什》等。这些民歌少则几千字,长则数万字,有一韵到底的,也有中间换韵的。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让人浮想联翩。
民间歌谣同人民大众的生存斗争息息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宣泄金秋丰收的欢乐,或哭诉苦难生活的艰难,或祈祷上苍神灵的保佑。南漳民间歌谣是先民们创造的优秀文化艺术中的奇葩。这些歌谣在千百年的传承过程中,随着历史的嬗递和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南漳地区的歌谣保持了当地特有的思想情趣和艺术风格,并与其他文化艺术形式相互交流渗透,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既具秦楚之雄风,又经长江之水滋润和中原春风吹拂,从而形成了涵盖古今、南北兼有的南漳民间歌谣艺术长廊。
一、南漳民间歌谣的内容分类
(1)劳动歌
劳动歌即劳动群众在生产劳动中唱的歌,是一种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起来的民间歌谣。它伴随着劳动节奏歌唱,与劳动行为相结合,既能烘托劳动气氛,又能减轻劳动带来的疲劳。流传于南漳地区的劳动歌节奏鲜明、雄壮有力,反映劳动生活,传承劳动经验。可分为:号子、夯歌、山歌、田歌等。
如:“薅草锣鼓”又称山锣鼓。属于号子的一种。是流行于南漳山区的一种田间表演艺术形式。
薅草锣鼓
(冬冬以冬堂,冬冬以冬堂,冬冬以冬堂)
领:太阳一出来(呀)满地(耶)红(哇),
我们老幼都下
合:哟田罗啊!
(三小节锣鼓,同前。)
领:今天我们努力干啊,一天只吃三排
合:哟烟,
( 三小节锣鼓,同前。)
领:今天的路子好得(耶)很
啊,伙计们啦(呃)锅里煮的是
合:猪头(呃)圈嘞(呃),
(四小节锣鼓,同前。)
领:呃! 伙计呃,外带烧酒
一大(呃)碗(嘞),外
还有五碗和四(呃)
合:盘嘞。呵伙!
这首歌谣反映出山民们在田间劳作时,一边打着锣鼓,一边纵情歌唱,这种呼喊号令式的劳动歌的特点是歌声与劳动节拍极为和谐一致。具有协调动作,指挥劳动,鼓舞情绪等特殊功能。语言形象生动,情趣盎然,堪称民间文艺的精品。
高架山上一盘磨, 两个石匠对面坐。
砍的砍来剁的剁, 看谁的山歌对得多。
高架山上一对鹅, 摇头摆尾赶下河,
肚里没得两个歌, 跑到田里装好货。
(山歌)
会唱歌的歌连歌, 会织布的梭连梭。
会买牛的看牛口, 会赶骡的看四脚。
二十岁的小伙好唱歌,人人说他穷快活。
我一不唱歌混饭吃, 二不唱歌混酒喝,
唱个歌儿好做活。
(田歌)
(2)生活歌
生活歌是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歌。它以朴实的语言、纯真的情感,高度概括了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或揭露剥削阶级的压迫,或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或抨击不平等的社会现象,是民间日常生活与思想的记录和艺术再现,像政治晴雨表一样反映民众的社会评价与人心背向,折射社会变迁,勾画立体的底层民众生活的镜像,呈现新的历史景观,表现出深刻的历史内蕴。
黄连树上结苦瓜,世上最苦穷人家。
汗水洗身泪洗面,从头苦到脚跟下。
打起赤脚上山林, 脚踩柞刺两边分。
狼虫虎豹我不怕, 就怕财主起歹心。
(田歌)
(3)情歌
情歌是劳动人民用以抒发情感、表达爱情的歌。南漳情歌品种繁多,内容丰富,既有高亢的山歌,也有优雅的田歌,还有抒情的小调。其歌词内涵丰富、情真意切,曲调优美婉转、委婉动人,是青年男女相互表达爱慕之情、互诉衷肠的最好方式。
漳河里涨水漫百崖,百崖头上桂花开。
风不吹来树不摆,姐不招手郎不来。
(山歌)
一想我的娘,不该把奴养。十七十八守空房,为的哪一桩?
二想我的妹,小我两三岁。男成双了女成对,越想越思悔。
……
九想我的床,蚊帐挂两旁。只见枕头不见郎,掩泪哭一场。
十想我的命,命运不如人。真想高挂一根绳,早死早脱生。
(小调)
这首歌谣叙述了一个长时间没有情哥音信的备受相思煎熬的女子,在为情哥写信时复杂的内心世界。她将恋爱的经过娓娓叙来,表达自己至死不渝的忠贞爱情。情深意切。
(4)时政歌
时政歌是劳动人民有感于当时的政治状况和经济状况口头创作的歌谣。它直接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时事政治、经济状况和人民群众对时政的看法与态度,表现了劳苦大众的政治理想和民族精神。
集团三十三,官兵抽大烟。昨天来了李长官,下令禁鸦片。
将军张自忠,是个血性汉。听了长官戒烟令,说办就要办。
先交自己枪,后搜师和团。三天之内全禁绝,真是不简单。
(民谣)
(5)儿歌
儿歌是少儿唱的反映自己生活和情趣的歌,具有儿童的心理特征。其歌词明快短小,词意浅显易懂,曲调平稳单一,是开发儿童智力,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以及传授知识的好方式。
月亮走,我也走, 我给月亮赶牲口,
一赶赶到老河口, 你吃馍馍我喝酒。
小老鼠,上灯台, 偷油喝,下不来。
叫小妞,抱猫来, 吱溜吱溜扳下来。
二、南漳民间歌谣的功能
(1)教育规范功能
南漳民歌里包含着民众各方面的知识,民歌的唱诵与交流,具有传播知识的功效。特别是教诲性的儿歌,对孩子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有些民歌传达着民众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对人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老者把历史、地理、生产等方面的知识编成歌谣,传给下一代。在老人和青年人对歌时,老人就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青年人。如老人想了解青年人是否知道一年中有多少个节气,就先唱到:“一年四季十二月,何月立春雨水到”,青年人如果答不上来,老人就会用歌的形式唱给他。对歌之中既加深了相互了解,也增长了知识。
(2)实用功能
许多民歌有着更为直接的实用功能。劳动歌可以指挥、协调、鼓舞劳作;祝酒歌是一些地方招待客人的礼仪;有些地方的情歌是恋爱求偶的工具。
婚姻恋爱是人民日常生活中较为重大的事件。封建社会以后,包办买卖婚姻盛行,结婚必须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造成了数不尽的婚姻悲剧。千百年来,各地的哭嫁歌、婚礼歌等非常流行。未婚女子通过唱歌怨爹怨妈,骂媒人,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
(3)审美作用
民间歌谣是美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民歌中有很多新鲜和淳朴的地方,而这就足够供我们的美感来欣赏。”[1]民间歌谣的美,来自人民群众劳动生活的美。劳动人民从内心到外表一般都是淳朴健美的。南漳民间歌谣刚健清新的风格和朴实无华、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都来自深厚的生活土壤,经过加工提炼,因而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总之,民间歌谣体现了劳动人民进步的美学观和审美理想,蕴藏着对大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审美评价,可以帮助人们发展和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和艺术趣味。
(4)娱乐作用
恩格斯曾经在《德国的民间故事书》中指出,民间文学是人民不可缺少的娱乐工具。[2]旧社会的农民,特别是偏僻地区的农民,很少有文化生活,唯一的只有自我娱乐。他们说:“山歌本是古人留,留在世上解忧愁。三天不把山歌唱,三岁孩儿白了头。”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唱歌,夏天坐在瓜棚月下乘凉聊天、讲故事、猜谜、说笑话,或空闲时演小戏、演曲艺,首先不是为了受教育,而是为了消除疲劳,恢复精神。正是在这些活动的进行过程中,人们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这就是罗马诗人贺拉斯在《诗艺》中说的“寓教于乐”。
民间歌谣的娱乐作用,对儿童尤为突出。有些歌谣内容没有多大意义,但音节铿锵,琅琅上口,有训练思想敏捷、矫正发音的作用。也有一些儿童游戏歌,思想性较强,富有道德教育意义。如解放后儿童玩的《找朋友》、《大麦黄小麦黄》、《盘莲花》、《十个大姐好手段》、《虫虫飞》、《娃娃睡着着》、《月下河坡》;跳皮筋时唱学习英雄刘胡兰、李向阳等。“学习李向阳,坚决不投降,敌人要杀我,我就跳高墙”,以一种娱乐的形式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传递给孩子们。
南漳民歌内蕴丰富,与《楚辞》风味一脉相承。许多民歌的取材和表现手法与《诗经》中的部分篇章相吻合。因此南漳民歌的发掘与整理,对于研究楚国历史文化的演变和楚地民风民俗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荆楚民间文学增添了绚丽的篇章。
(指导老师:王海燕)
注释:
[1]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40页。
[2]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66页。
(周莉 襄阳 湖北襄樊学院理工学院 44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