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7期 ID: 151567

[ 刘艳 文选 ]   

远安嫘祖庙会祭祀蚕神民俗略观

◇ 刘艳

  内容摘要:随着中国对嫘祖文化研究的深入,蚕神嫘祖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敬重和祭拜。本文对远安嫘祖庙会祭祀蚕神民俗文化现象进行了初步考察,并对嫘祖精神在湖北远安的发扬光大作了纵向式的略观。
  关键词:嫘祖 祭祀 蚕神 民俗 略观
  
  因开创丝绸业而被誉为“中华民族之母”的嫘祖正在从五千年的沉睡中醒来。随着中国对嫘祖文化研究的深入,这位在历史上曾富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在20世纪末叶寻根文化的思潮中已走出中国历代男权思想笼罩着的阴影,与那轩辕黄帝作为华夏民族的“父系祖先”一样,开始以“母系祖先”的身份受到黄炎子孙越来越多的敬重和祭拜。
  华夏嫘祖:远安人氏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这是史料关于嫘祖为何方人氏的最早记载。
  生活在沮漳流域的远安人认定“西陵之女”—嫘祖为远安人氏、为其“娘家”所在地。
  远安人的理由:先从地域上看,据著名史学家顾吉刚主编,经谭其骧校订,1955年由地图社出版的《传说中的古代中国》图中所示,远古西陵就是以今宜昌市为中心,含川东、鄂西、襄北、荆湘部分地域。而由刘晓东、王映署、庄明英、孔庆章任主编,1980年辽宁出版社出版的《传说中的长江黄河中下游原始部落分布图》中,也明确地把“西陵”标定在以今宜昌市为中心,汉水与长江之间的范围内。远安县的苟家垭镇(现更名为荷花镇)就处于西陵山北部,属远古西陵范围。
  再从丝绸文明发展的源流看,荷花镇桑蚕历史非常悠久。荷花镇蚕丝声名卓著,史称“垭丝”,历来为皇室贡品。《湖北通史》上说,宋代以来,荷花镇周边地区乃至整个鄂西和川东的蚕丝均以“垭丝”命名,从而走出大三峡,以至远销英、法、印度、中东等地。由此可见,荷花镇的蚕丝在丝绸文化中的地位是多么崇高。毫无疑问,“垭丝”的产生及其中心地位的形成是大大早于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远古黄帝时代。
  其三从黄帝活动的区域看,据民国二十五年宜昌县志局编纂的《宜昌县志初稿》在第三百四十五页中记载,传说黄帝和嫘祖在夷陵区三斗坪黄陵庙的腰子墒的一个洞穴居住过。居住过的洞穴名为轩辕洞。又据考古发掘,在距轩辕洞不远的山下,杨家湾、青鱼背等新古器时代的遗址处,发现在大量跟今5000-6000年的陶、石纺轮、骨针、骨锥等远古时期的纺织工具。还经实地考证,在西陵峡一代,有代代相传的五色蚕种,相传嫘祖曾在此地域传授缫丝技术。(《宜昌县志初稿》民国二十五宜昌县志局,第九页)《史记》称:帝采首山之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远安县的地理位置恰恰就在荆山之阳,也就是荆山南麓。据传说,荆山与西陵山相交于沮水,光临荆山南麓的黄帝受不了南方的酷热,自然要向地方征收柔软凉爽的丝绸以取代粗糙的兽皮和麻布。而发明丝绸的嫘祖早已名播四方,黄帝焉能无闻、无动于衷?焉能不亲自到苟家垭去会一会窈窕淑女?历史学家的研究也正好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家王震中得出结论说,黄帝族在其较早时期,有一支南下到长江中游的宜昌地区,与西陵部落通婚。
  嫘祖又何以成为远安望家村之女?
  嫘祖,又称雷祖、傫祖、累祖。望家村在今之苟家垭区域,近西陵峡,通荆山北地。当时道途闭塞,无战乱之忧,处峡江东北之山丘,无水患之忧。传说苟家垭上古时其山陵有雷公丘(雷公山)并居住着西陵氏部族雷氏,倚狩猎种植果腹,养蚕缫织蔽体,雷氏中有慧女,缫丝缀缝出色,为轩辕所羡,娶为正妃,专事教民养蚕缫织,蔽体御寒。至此,黄帝令养蚕之民岁必以丝帛上贡。雷公丘(雷公山)的具体位置,今已不可确知,然今雷家冲尚在苟家垭属实。另有民间传说支持。传说轩辕帝迎娶嫘祖时曾在望家村驻足。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为传说中嫘祖的生日,这一天,荷花镇嫘祖庙前会唱大戏3天,村民们都要赶往那里参与朝拜祭祀。
  远安人的传说,不完全是空穴来风,还有一些史料加以佐证。《路史·后记五》:“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通鉴外记》:“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这就是历代祭祀嫘祖为蚕神的起缘。远安嫘祖庙会的历史大约追溯至1400年前。北宋时代著名的志书家王存在《元丰九域志》中说:“峡州西陵山”为祭祀嫘祖的圣地,祭祀时间为三月十五日嫘祖的生日。嫘祖自然是“垭丝”技术发明的始祖。望家村民至今仍保留着家家种桑养蚕的习惯,时今望家村桑园面积尚有1200亩。
  关于嫘祖的籍贯,如今已有“多说”。但是远安人坚信:祭祀嫘祖蚕神民俗既然在宜昌的远安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应自有其存在的历史根据与渊源。温家宝总理说过,一脉文心传下代,不断是真魂。既然嫘祖之魂在远安,嫘祖之神在远安,嫘祖之风在远安,那也就是远安为嫘祖故里最有说服力的证明。笔者对远安人认祖崇祖及承祖懿德的执着,表示钦佩。
  嫘祖庙会:历史悠久《左传》:“江汉沮漳,楚之望也。”远安地处沮漳流域之中,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封地,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史记·夏本纪第二》说荆州的贡品“其篚玄熏玑组(加偏旁纟,音xun)”,这是一种黑红色彩并镶瑰丽珠玑的极品丝帛,故为贡品。查远安历史沿革,据历史记载,远安在历史上曾多次隶属荆州。隋代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隶荆州夷陵郡。后唐初年,远安曾并入南平国(即荆南)。清代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属荆州府。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升荆门为直隶州,改远农瞩荆门直隶州。民国期间远安始属襄阳道,继属荆宜道。清顺治《远安县志》:“楚之分野属荆州”,远安就在荆州区域内。荷花镇位于远安县的西北部,距远安县城33公里,自古为楚入蜀的要道,东锁荆门,西据襄樊,是传播经济文化的要冲。荷花人民继承了嫘祖植桑养蚕剿丝的传统,当地盛产的“垭丝”闻名海内外,汉时就出口东南亚,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产品之一。远安有着深厚而丰富的丝帛文化,远安人祭祀先蚕嫘祖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远安人祭祀蚕神嫘祖有着深厚的物质文化作为支撑。
  远安人祭祀嫘祖庙会活动重地则在商业重镇——苟家垭。《远安县志》载:“明弘治九年,《夷陵州志》载:远安田赋以‘缎匹地一丈五尺、农商丝二斤八两二分’为‘贡’。清同治至光绪年间,湖北丝绸由汉口经上海出口,远销英、法、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其中以远安苟家垭的‘垭丝’最为著名,其色金色熠耀,质地柔软纯洁,条分好,拉力强。”清宣统《湖北通志·货类》记载:“‘垭丝’为皇室贡品,历年以‘金罗汉’商标出口,畅销不衰。蚕丝各郡皆产,惟以‘垭丝’最为著名,西欧人争购之……”
  远安人祭祀嫘祖有着明确的精神追求。
  清顺治《远安县志·风俗》:“其风朴略,敬鬼重祠。以今观之,士尚廉耻而厌奔競,民务农桑而禁赌博,庶几太古之遗风。”桑蚕文化在远安已成为一种主题文化,不但悠久且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在旧县志上看到的古代文人诗词间,还是在民间采访中,均可想见当初蚕事和庙会的盛况。
  嫘祖文化是远安历史传统文化的基石。
  清道光廪生陈国乐《沮江杂咏》:“春柘枝头叫插禾,春桑叶底看披蓑。闲情多是村家老,桑柘荫浓来听歌。麦黄要刈又丝缫,阴雨凄凄暗远皋,今日南山晴有象,树头拥出一轮高。”(引自远安县地方志办公室编《古人咏远安》)
  清咸丰拔贡陈文藻《沮江竹枝词》:“蚕家辛苦在三眠,缫就新丝换木棉。相劝栽桑栽满圃,明年叶好胜今年。轧轧寒机彻夜鸣,合家共就一灯明,阿婆纺线阿翁织,为课儿书傍短檠。”(引自远安县地方志办公室编《古人咏远安》)

远安嫘祖庙会祭祀蚕神民俗略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