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品味生活及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生活的统一体,它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运用,历来为语文教学之中的难点,在农村中学表现尤为突出。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涌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不歇。”笔者在农村中学工作近二十年,在这方面一直努力摸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方面的心得体会。
一、农村中学作文状况及原因
经常听到中学语文老师说:“语文教师真是太累了,看着那堆写得乱七八糟的作文我就头疼,如果哪天不用批作文,我们就解放了!”每当要上作文课,常常听到学生议论:“唉!今天又是作文课,真不知该写什么?”这些“言论”绝非个别,目前在农村中学是很普遍的。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何以如此呢?
从教育的角度看:小学作文教学不够重视。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作为母语的作文教学必须从小学抓起。然而遗憾的是,95%以上的小学教师不重视也不会教学生作文。笔者在农村某小学毕业考试作文中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作文不分段,60%以上的作文一段到底,且内容空洞,中心不明,书写也极差,更不用说语言表达了。就是这样的一批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庇护下轻松地走进了中学,也许这可以视为目前中学作文教育现状存在的前提背景。
从学生的角度看:农村中学生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比。目前农村中学藏书量少,可供学生阅读的书籍匮乏,学生无书可读,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地变小。笔者在对自己所任初二两个班100多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90%以上的学生没有完整的读过“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任何一部,当然更谈不上去读《诗经》、《论语》、《史记》了。同时,由于家长老师的不重视,往往把课外阅读当成是看闲书而加以制止,导致农村中学生真正受到文学熏陶的屈指可数,成了文学的“贫血儿”。
从教师的角度看:(1)轻视作文教学。很多语文教师把教课本作为硬任务,把教作文当作软任务,也就是说,他们片面地认为多写几篇和少写几篇与提高质量关系不大。(2)忽视学生的积累。在农村中学,目前老师往往只注重写作方法的教学而忽视学生的生活感悟与积累。在仅有的几堂写作指导课上,教师经常大讲如何“开头、过渡、结尾”;如何“审题、立意、构思”;如何“描写、议论、抒情”;并根据自己的教学总结出若干经验,如开头的“悬念式”、“单刀直入式”、“回忆式”、“引用古诗名言式”;结尾的“总结式”、“展望式”等。依此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机械重复训练,结果不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就像一个窑里烧出来的规格统一的红砖,而且给学生一种错觉:似乎写作的秘诀就是掌握好的写作方法与高明的技巧。鲁迅对此类问题有过一个明确的态度,他在《创作要怎样才好》中说过 “不要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他还说:“如果作文技法不与内容的充实并进,是很容易陷入徒然玩弄技巧的深坑里去的。”可见,内容的积累比技法更重要。
二、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改进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解决农村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学生的写作窘况,切实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首先,重新认识作文的重要性
农村是中国受“应试教育”毒害最深的地方。因此,要真正改变目前农村中学里的这种教育现状就必须先解决思想认识的问题。学校、教师不但要高度重视作文教学,同时还要多渠道、多方面地扩大宣传教育,力争让农民家长与农村学生以及整个乡村社会都从思想上正视这一现状,从而为在广大农村学校实施“作文素质教育”提供大背景的支持。
(二)其次,重视学生的写作积累
作文的主体是学生,是一个个有鲜活思想的人。作文教学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与积累。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都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在平时的写作中,有的同学提笔作文,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究其原因,便是在积累上下过功夫,材料储备丰富。不少同学写作苦于无言,只好“望题兴叹”,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素材,腹中空空。学生记忆仓库里贮存的素材多寡,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因此,应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勤写观察笔记,多作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思想火花,都记录下来,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
1.书籍媒体、兼收并蓄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这就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吸取前人文化的营养。笔者曾给学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卢梭幼年丧母,他与父亲相依为命,在寒冷的夜晚父亲和他一起诵读文学名著,以至于成名以后的卢梭也难以忘怀这段岁月。笔者在班上还读过高尔基、海伦·凯勒、哥白尼等名人传记,发动学生掀起了读书热。每天读报时间或学习的间余笔者都会抽一些时间给学生朗读几段美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学熏陶和有益的启迪,很多学生购买了《读者》、《美文》等优秀杂志,在班上争相传阅,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电视作为一种宣传舆论媒体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农村现在生活好了,看电视已不是什么奢望,所以我们还应该重视指导学生怎样从电视中吸取有益的营养。《新闻联播》、《电视散文》、《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节目既有浓浓的文化氛围,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电视节目主持人炉火纯青的语言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人,对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立足农村、积累材料
农村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农村、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才容易走出困境,而前提便是对写作材料的积累。农村的世界虽是朴素的,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样能发现其独特的魅力和精彩之处。因此,农村中学生应多留心自己所处的环境,应多观察自己身边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物,随时随地积累写作素材。(1)观察农村景色。农村孩子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应该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2)整理农村语言。劳动人民的语言是生动、优美、丰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整理这些语言。农村的谚语、俗语,农民豪爽真挚的乡村土话都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写作的内容积累。(3)体验农村生活。农村学生除了学习还要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这正是他们体验生活、积累素材的好机会。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例如采摘葡萄的场景,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摘葡萄的过程是怎样的?在劳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是什么?讨论之后指导学生作文,这样不但扩大了写作范围,同时还增进了学生对劳动的兴趣与热情。(4)观察农村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更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时代脉搏。
(三)再次,改变教师的作文教法
教法要符合农村实际,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进行作文指导,才可能培养农村学生写作的兴趣,最终提高写作能力。
1.倡导“生活作文”
作文教学应打破传统的作文时间、作文数量和作文地点,变革传统的作文方式。从“封闭式”作文教学误区中走出来,走到“开放写作内容、灵活写作渠道、放宽文体要求”的“开放式”作文教学轨道上来。例如,我们学校处于山东省风景名胜区,一年四季风景如画。笔者利用这一自然优势,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特别是春天和秋天这两个季节,笔者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带领同学们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让学生切身感受它的美丽。同时,实时指导他们怎样观察景物,即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要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与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这样学生也就有话可说了,语言也逐渐有了灵气,写作能力也会得到逐步提高。另外,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辩论赛活动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也大有裨益。
2.注重“以说促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条理清楚。作文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就越充实。农村学生平时感知的生活其实是很丰富的,但是他们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们没能把这些丰富的生活表象细细品尝,并从中获得乐趣。因此,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同时,要强调置身其中,五官并用,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来体验农村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还可以在作文命题上下工夫,如教师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习作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自由命题、自主选材。这样学生不仅想说、想写、乐写,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丰富了习作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生活。
总之,要走出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并非易事,它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只要我们所有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都能从实际出发,重视作文教学,尊重农村中学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就一定能收获农村作文教学的累累硕果。
(于显娥 山东省平度市大泽山镇大泽山中学 266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