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4期 ID: 148341

[ 吴加明 文选 ]   

浅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动词艺术效果

◇ 吴加明

  摘 要:老舍在《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文章中,所用的动词生动、准确、文笔飞动、鲜活、传神、语言浓缩精练,刻画出来的人物相当传神,让人物真正“活”起来了,使老舍笔下描述的事物都在文字里跳动起来。环境描写得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触其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被唤起了对文中的人力车夫强烈真实的同情心。
  关键词:老舍 《在烈日和暴雨下》 动词 艺术效果 真实
  
  《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文章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中的第十八章节,描述的内容是祥子和虎妞成亲以后的一段生活。高尔基曾经说“文学的首要要素是语言”。《骆驼祥子》这篇文章写于1935年,完成于1937年,作者老舍用文字真实地道出了一个北京人力车夫悲惨的命运。《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文章用千锤百炼的语言,生动准确地塑造出祥子这个典型形象,平中有奇,十分传神,形象贴切。
  
  一、动词在文采中的艺术作用
  
  1.准确运用动词的作用
  动词是用来表示存在、行为、动作、变化和发展的记号。从语法研究的角度来说,动词是句子框架的关键和核心。一个句子,需要什么样的名词与动词搭配,起决定作用的是动词;动词前后应该用什么词语来补充、修饰,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动词来决定的。站在文学表达的角度来看,谓语动词选择是否恰当也是至关重要的。动词如果能用出它的效果,能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活”起来,能使描述的事物跳动起来。《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文章是典型的找到了准确动词来说明准确动作的佳作。
  例如,作者在写到拉车的小伙子们时,说到“见井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一个水槽里大灌一气”,在这里,老舍笔下的人物不用“走”而用“奔”,不用“喝”而用“灌”,可见他思水的迫切,饥渴的程度了。作者通过得水时的敏捷动作和缺水的痛苦,衬托出了天气的酷热难耐。用车夫“一头栽倒了地上,永不起来”的语句来描写有些中暑发病的车夫。“栽到地上”远比“倒在地上”更能表现酷热的程度和发病的突然和急促。写到祥子拉车流出的汗水“裤褂全部裹在了身上”,“裹”字,道出了流汗之多,极富表现力,然而这些词语都是口语化、常见性的词语,但是老舍却将其运用得自然准确。
  2.生动传神的动词锤炼效果
  老舍在锤炼动词的时候,讲究传神,形象要突出、生动。例如在描写暴雨即将来临的情况时,作者写道“风带着雨星,好像在地上找寻什么东西似地,东一头、西一头的到处乱撞,北边远处的一个红闪,好像要把黑云掀起一块,露出大片血似地”。作者用“乱撞”这个词形容雨点的猛烈、急骤,活现出急雨的神韵。“掀”字更是用得精当、妥贴。一般的作者在描写夏季浓厚沉重的积雨云时,都是说“撕开一角”或是“劈开一条缝”,但是老舍却用“掀开一块”来描写这片厚重的积雨云,表现得生动有力。“撕”“劈”都无法表现出闪电的威力,只有能掀开一块黑云的力量才足以显示出闪电的威力与气魄。一个字的差异,文采斐然,境界迥异。作者虽然没有写到雷声,但是一个“掀”字却用无声胜有声的力量表现出了雷声的惊天动地。
  紧接着,文中说到“几个大雨点儿砸在了祥子背上,他哆嗦了两下”。一个“砸”字,既呼应了先前对闪电的描写,又给下文的描写起到了启下的作用。像这样“极其硬”的雨点砸在了祥子刚被太阳晒爆欲裂的背上,他这样的壮汉都打起了哆嗦,足见雨点之大,来势之猛。“祥子只是觉得透骨凉的水在身上各处浇,想跑,水却裹住了他的腿脚,他只能是低着头,半死不活地一步一步慢慢往前拽。”一连串的动词“浇、裹、拽”,极其恰当地描绘出了祥子水中的“挣命”。作者的这些生动的描写足以让我们看到他的独具匠心。
  
  二、动词让文笔飞动起来如同放飞的风筝
  
  1.文笔飞动的韵意
  文笔的飞动,首先意味着描写要体现“活”的特征,描绘出景物的动态变化。本文用了极细致和真切的手法描写出了景物的场面变化。例如,描写柳树时,作者随着天气的变化,描写出柳树各种不一样的状态,对大街上人们的活动的描写也抓住了其动态变化性。首先是闷热的烈日使得街上异常的寂静,凉风来了以后,街上突然多了人,铺子里的人们争着往外跑。暴雨临近,“街上的小摊、行人、幌子,仿佛都被风卷走了”,全都不见了。与此前后关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描写出动态的画面。作者用活动着的工笔描绘出了一幅灵活多样的画面。
  2.调配是文笔飞动的另一条件
  文笔的飞动,除了可以运用对比、变化的手段,还有赖于作者善于“调配”的本领,让大小事能联系在一起。大开大合,大起大落,使文笔跃然跳动,跌宕起伏。如写到烈日时,一笔写“整个老城像是烧透的砖窑”,另一笔写“胃里差不多已经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水……肚子哗啦啦的响动”;写到暴雨时,一笔写到“几个大雨点儿砸在祥子背上,他哆嗦了两下”,另一笔描写到“几分钟,天和地已经不能分开,仿佛成了水世界”。这里的画面大到“整个老城的水世界”;细到“胃里的响动”、“几个小雨点儿”,这样的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正如古人云“心游万仞”,可以让读者想象的空间大大跳跃起来。老舍笔下动词的使用结合着文笔的飞动,足以令人看出动词在全篇对文章气韵的重要作用。
  3.动词艺术效果的经济实用性
  描写下雨祥子赶车的情境时,作者写道:当时雨小了些,祥子微微地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来,对顾客提出要求避避雨后再走时,坐车的顾客却跺着脚喊道——“快走”。这里祥子因为长期弯着身子在雨水里挣命;吐出一口气来是出于他憋着劲一直在死命地拉车很长一段时间了。这里作者只用了“直”和“吐”两个动词,而且是很普通的动词,不仅描写出了人物当时的动作状态,更是让读者产生了无限的情节联想。“跺脚”和“喊”两个动词更是体现出坐车的人的横暴和冷酷。在对简单动词的运用中,动词起到了以一当十的经济实用价值。
  4.将动词结合修辞手法,达到双剑合璧的效果
  在整篇文章中,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给作品带来了不少的声色。老舍笔下的“柳树”、“天气”和“风”都是拟人化的自然景物。我们在读到“风里带着雨星,好像在地上找寻什么似地,东一头西一头的乱撞”,拟人化的比喻加上动词“撞”的使用,让我们仿佛可以感觉到自然里的景物似乎有了许多“灵性”。老舍用夸张的手法写道“茶从嘴里头进去,汗立马从身上出来,仿佛身子已经空膛似地,不再会储蓄一点点水分”,这段话的描写更突出了作者浓厚的主观色彩。作者是把读者曾经感受过的,见过的景物和情境,描写得活灵活现,姿态万千,表达得传神、贴切,让人赞不绝口。
  
  三、结束语:回归主题,描写人物
  
  全篇形象地展现了天气的冷热晴雨变化,活跃灵动的文笔和仔细推敲的字词,都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典型性格,在典型环境中真实的体现典型性格,写出了祥子的艰辛,旧社会人力车夫的苦难。写作手法精练、有代表性,起着以小见大的作用。老舍运用动词把真实鲜明的典型环境描写出来,读者如闻其声、如触其物、如见其形,直接联系到真实鲜明的人物,对祥子的痛苦有着同情与共鸣。文章最后写道,坐车的人在暴雨下还赶着祥子快速奔跑,临走的时候却连一个铜板子儿都没有给,此时读者内心的同情和愤怒油然而生,我们仿佛看到祥子经过日晒雨淋的辛苦后,哆嗦得像是风雨中的树叶那样凄惨,再次唤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与同情,读者的情感也达到了最高潮。
  
  参考文献:
  [1]马真.简明实用汉语语法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6):321.
  [2]王建平.准确生动,平中有奇(节选)[C],语文分析集初中第三册[Z].2008,(12):43-45.
  [3]林云.《在烈日和暴风雨下》教学案例[J].文学教育,2007,(61):22-24.
  
  (吴加明 江苏省建湖县蒋营镇中心学校 224762)

浅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动词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