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4期 ID: 148319

[ 王丹阳 文选 ]   

语文阅读教学中最高雅的课型

◇ 王丹阳

  摘 要:文学鉴赏课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高雅的课型之一,本文从对文学鉴赏课的理解、文本的选择、鉴赏的方法等三个方面对如何上好文学鉴赏课作了深入探索。
  关键词:文本 鉴赏 方法 美读 美品 美写
  
  文学鉴赏课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高雅的课型之一,其课堂审美内容的丰富性要求我们教学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并能适时、紧密地适应教学内容的需要。
  
  一、何谓文学鉴赏课
  
  山顶上有一棵树。有人说:“这是一棵松树,它自己从石缝里长出来的,有几十年了;这棵树,无论寒暑都长得很茂盛;它长大后有很多用途。”同是这棵树,有另一种说法:“这是一棵迎客松,是云的形状,有鹰的雄健,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你站在这里,它都以风的姿势站在你的面前。”两种不同的说法,前者是实用的,树终究是树;而后者是审美的,在树的身上融入了人的智慧和情感。
  前面是对树的两种不同理解,而对于一篇文章同样是如此,我们仅仅知道它写的什么内容,用的什么形式,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更高层面的审美,那就是鉴赏。鉴赏,就是对读物进行欣赏和评价,领略读物的美好之处,得到高雅的艺术享受,它能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灵,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和生活质量。如果我们能够深入到文章里面,用审美的态度来进行语文教学,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美,在分析中感受意境美,在归纳中感受思想美,才能进入“鉴赏”的境界。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山一水,一词一句,只要审美主体加以想象,无声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无形的画面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隐匿于字里行间的美就会自然地跳脱出来。
  
  二、什么样的文本适合上文学鉴赏课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结晶,我们可以择一些情感特别丰富的或意蕴特别优美的文学性强的文章开设文学赏析课。除了选择课本中的一些优美文章开设文学赏析课,我们还可以补充课外的精美文章开设文学赏析课。例如,国内外的经典文学作品,我们就可以择取一些片断进行赏析,在赏析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奠定情感基调,把握文章脉络,以便于学生在课外更好地开展读书活动。
  笔者在文学鉴赏课上选择的是获得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的现代作家朱群英的代表作《写荷》,这是一篇精美的写景抒情散文,表现手法很有特色,充分体现了作家写景散文独特而又细腻的风格。拓展课外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拓宽视野,更重要的是为了教会学生阅读、欣赏经典文学作品,炼就一双发现美、捕捉美的眼睛,让学生能从文学作品里汲取更多的营养。
  
  三、文学鉴赏课的教学方法
  
  鉴赏需要心灵的自由,因此要适当地营造诗意情境,文学欣赏课的教学形式多样,有感情地朗读是引领学生进入作品的主要方式。
  (一)美读——感受语言之美
  “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诵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它是语言鉴赏的第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优秀文学作品最动人的因素往往是语言的语气和语调。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耳醉其音,心醉其情”,进入文学所描绘的殿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
  “美读”可以把作品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作品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能了解作家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把自己带进作品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作品的感染熏陶;同时又能把作品中的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生动地表达出作品的喜怒哀乐等感情。
  在鉴赏课堂上,教师的范读、讲述,学生的朗读、默读,都是感知这种审美功能得以较好发挥的教学方式。
  “读出美感”和“读出情感”是“读”的最高境界。在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以类似的情感体验,去领悟作者自我抒发或从旁描述的出神入化,把握作者内心所感的至真至诚,从而形成敏锐的语感。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出多种多样的“读”的形式,如:课堂伊始的教师配乐朗读,通过语言、声色、节奏,使作品所蕴含的情感立体化、形象化、情境化。想象是在感知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审美过程。它能使感受到的形象趋于鲜明、生动,使之丰富、完美起来。所以教师范读时,让学生闭上眼睛伴随朗读的内容,在脑海中想象,也能将学生带入意境,促其感知。
  其次鼓励学生读,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指导诵读的要领和技法,如要读出轻重音和节奏的缓急,要读出感情和韵味,并力争为学生作出示范。让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抽象的感情变为具体的感情,使学生能毫无障碍地进入作品,接受渐染熏陶。
  根据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诵读方法。小说、剧本可以分角色朗读;诗歌、散文可以放声朗读或低声吟诵。通过反复诵读,深切感受到语言的音韵美、形象美和情感美,获得初步的审美体验。无论是默读、对读、齐读,还是配乐读、美读,只要读出层次,读出变化,读出韵味,读出个性,就能读出一片读的新天地。在美读中品味,在品味中发现,在发现中凝聚,在凝聚中升腾,这样的交流才有深度,获得的感受才能历久不衰。
  (二)美品——赏析语言之美
  品评是语言鉴赏的中心环节,是显示教师学养和水平的标竿,也是评价学生有无所得的关键。品评语言立足于语感分析和语感实践。文学语言之美,主要体现在炼字择句的贴切和得体、语言组合的连贯与和谐以及语言的情韵和理趣上。在学生熟读甚至背诵的基础上,教师应选择那些“关情”的字句,抓住那些点睛传神之笔,指导学生咀嚼推敲,揣摩比较,通过“删、改、换、添”和联想、想象等方法,把握语言的个性化特征,领悟语言的精妙和神奇,进而窥见作者的匠心独运,悟到作品的不同凡响。在品评语言的过程中,教师要多讲授技法,并适机点拨,切不可代替学生去赏析,让学生做听众。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筋去想象,用心灵去体会,从而悟出个中“三昧”,更自觉更主动地学用修辞,真正做到变讲堂为学堂。
  紧扣语言,注重涵咏品味,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鉴赏,要让文学鉴赏真正得以落实,让语文课真正成为语文课,研究语言、品味语言是关键。形象的塑造需要语言,意境的构成离不开语言,作品的深意蕴含于语言。要努力去挖掘文字背后的空白,咀嚼词句内部的情味,由此拓展想象,领受涵咏的兴味,感受语言的魅力。
  要读出语言所创造的有意味意境。文学的意义常常由意象、意境所表达。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常常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往往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而意境则是作家主观情思与客体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文学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认识意象,感受意境。《背影》中的“背影”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普通的背影,而是渗透着浓烈的父子之情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在《荷塘月色》中不仅要看出荷塘月色之美,更要体会出那份静谧淡泊、超凡脱俗的意境。
  于漪老师说过:“必须咀嚼语言,推敲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语言是人的心灵和美妙大自然与社会生活相沟通的桥梁,会咀嚼才能品出美味,会欣赏才能吸入芳香,会享受才能消除隔膜,真正读懂了文本,才能感悟语言的神奇表现力,独具慧眼似地观赏到人的精神思想﹑社会生活与自然世界和谐相处的艺术。文学作品不同于其他文章的特点之一是语言精妙含蓄、耐人寻味,因而鉴赏的基础便是对语言的揣摩与品味。词语是构建意象的材料,由品味语言深入下去,才能对作品意象进行探讨,因而必须把握好这一环节。师生共同品读,这是品味语言、获得美感的途径之一,是美育直觉性特征的运用。文学鉴赏不能只限于一般的感受、体味和领悟,而要循境入情。这里的“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境界”“意境”。只有探索文章的“境界”,进入“意境”,方能激发起一个个感情的涟漪。如在《荷塘月色》文中“雨水积在荷心,又一叶一叶地落入水中,宁静的荷捕捉着一种清新的动感,一滴晶莹的水珠,悬在荷心,挂在你的眼角”。这一句,学生们在品读时就抓住了关键词“眼角”,从而感悟出那不仅仅是一滴晶莹的水珠,而是荷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后成功喜悦的泪滴,他们读出了作者赋予荷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从而更进一步地走进荷的心灵世界,感受它博大的精神内涵。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采到精神的种子,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从文学欣赏的意义上说,一篇作品的全部意义不会也不可能被某一阶段的读者读解完,只有在不断延伸的接受链条中,作品的深层意蕴才能逐渐被读者发掘出来。教学过程中注意适时提取学生熟知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观察,温故而知新,便会获得新的审美感受。古人云:“涵咏工夫兴味长。”在文学欣赏中,不断地“涵咏”是达成欣赏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笔者在和学生欣赏“月下探荷”这一环节时,就加入了与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比较阅读,使他们对自己熟悉的作品产生新的认识、新的理解,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因此文学鉴赏课的教学关键就是要把语言这扇窗户打开。钱钟书先生说:“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找。”
  品味语言的方式有多种,但不论采用哪种,品味语言的方式最终都是要皈依于语言本身的。语言品味的过程是更好地解读语言、建构语言、丰满语言的过程,我们的教学旨在这过程中学习和吸纳语言文字的精髓,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鉴赏能力,从而激发学对语言的品评和鉴赏的乐趣,使语言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三)美写——再现语言之美
  美写,是语言鉴赏的最高层次,也是语言鉴赏的最终目的。让学生进行比较鉴赏和仿写训练,“打造”自己的美文佳作。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品味文学语言,还学会了运用文学语言,增强了驾驭语言的能力,将审美鉴赏活动由感性升华到理性,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去把握它,去珍惜它,并擦亮我们的眼睛,不让那原本鲜活的心结了厚厚的茧。那么,美的芳香便会在你的笔下萦绕不散。“一篇篇短小精美的散文,就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一篇篇出自大家手笔的美文,其语言犹如春天千姿百态各自暗香的美丽鲜花,等着我们一起去欣赏﹑发现和感悟。作家的风格不同,文章的语言词汇和语句的并置所产生的表现力也异彩纷呈,而文学赏析课,一种全新的课堂,一种全新的理念,我们欢迎这样的课堂,更应在自己的教学中探索它的魅力,让文学作品焕发出强大的魅力,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灵性,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美!
  
  (王丹阳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世纪中学 256400)

语文阅读教学中最高雅的课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