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4期 ID: 148337

[ 李华 文选 ]   

一个多元化的爱国者典型

◇ 李华

  以前的教材分析中,《最后一课》中的主人公韩麦尔先生被定位为一个感人的爱国者形象,这样的定位也算是差强人意,但笔者总觉得过于抽象、简单。重读《最后一课》后有了新的认识,兹作以下分析,以飨读者。
  
  一、恪尽职守的教师
  
  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极其普通的小学教员,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勤奋工作,为小镇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从最后一课的情景看,他在当地深孚众望,有口皆碑,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郝叟老头以及许多不知名的市民不约而同前来听课,目的是为了纪念韩麦尔先生投身教育四十年所上的“最后一课”,以此方式来感谢他对祖国教育的付出。在学生小弗郎士的心目中,韩麦尔先生是一位严师,令人生畏。平素的日子里,由于他的淘气和在学业上的敷衍,先生曾给了他无数次的惩戒,所以最后一课时的迟到让他心有余悸,可偏偏在这个时候看到教室里“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铁戒尺”象征着校纪校规,代表着老师的威严,它见证了韩麦尔先生四十年来辛勤的工作,体现着他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认真的教风以及坚守事业的执着精神。在强敌入侵,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战乱时刻,他仍能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坚持上完“最后一课”,这种矢志不渝的敬业精神尤其难能可贵,让每一个读者感同身受,肃然起敬。
  韩麦尔先生虽然是普通人,做的是平凡的事儿,然而,他有着不普通的事业,有着不平凡的精神,那就是默默无闻、甘为人梯的崇高事业,就是坚持到最后、不轻言放弃的执着精神。有了这种事业,这种精神的支撑,使得韩麦尔先生这一普通而平凡的教师形象显得饱满而充实。
  
  二、循循善诱的教育家
  
  韩麦尔先生本来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但国破家亡时他的表现提升了他的人生境界,升华了他的精神品格。“最后一课”的出色表现使他完全可以跻身教育名家行列。他得心应手地运用各种教育方式,使“最后一课”浑然天成,极具震撼力,给每一个身临其境的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为了纪念“最后一课”,他“穿上了他那套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这绝不是简单的对仪容仪表的刻意打扮,它分明是在暗示学生,这是非同寻常的一课,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平日淘气的学生小弗郎士迟到了,他不仅没有责备,反而显得十分宽容,态度非常温和,让小弗郎士大为感动、终生铭记。他对法国国民性的剖析一针见血,切中肯綮;“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他对法国语言的认识高屋建瓴,鞭辟入里。在习字课上,他发给学生美丽的圆体字帖,以此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种种细节描写不一而足,鲜明而集中地突现了韩麦尔先生教育家的气质和风范。
  
  三、真切感人的爱国者
  
  韩麦尔先生在社会中是好公民,在工作上是好教师,可是无论好公民还是好教师,所有优良品质都与他热爱祖国的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得这一艺术形象更加真切感人,更加崇高伟大。
  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他的爱国精神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一位年届华甲之人,在国难当头之际倘若把自己置身事外,谁又会对他品头论足,求全责备?他直面战争的冷酷,在看不见的战线上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爱国工作,这工作既无人约束,又无人强迫,一切都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面对侵略者的刺刀,有多少人感到朝不保夕、如履薄冰,韩麦尔先生却无视这一切,从容镇定、安之若素。“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其次,他的爱国还表现在他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上。他认为“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这种文化认同心理和自豪心理充分体现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和民族的深情厚意,赤子之情表露无疑。再次,他的爱国精神表现在对民族解放和未来充满了必胜的信念上。尽管普鲁士侵略势力黑云压城,令人窒息,但韩麦尔先生坚信:“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记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铮铮誓言,掷地有声。在“最后一课”的最后时刻,他拼尽全身的力气,在黑板上写下了“法兰西万岁”这饱含激愤和挚情的文字,表现了他战胜侵略者的坚定信念。这个细节镜头犹如铁画一样刻在读者的脑海里,使读者有理由相信:法国明天的曙光将会从这里冉冉升起。
  “最后一课”既是一堂生动深刻的文化知识学习课,更是一堂庄严悲壮的爱国主义教育课。韩麦尔先生这个艺术形象逼真如活,呼之欲出,得力于作者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人物教师的身份、教育家的风范、爱国者品质三位一体的特征,从而使这一艺术形象成为中外文学作品中一个永垂不朽的艺术典型。
  
  (李华 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卧龙中学 744600)

一个多元化的爱国者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