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也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果,但大学语文依然未能获得大多数学生的认可或热爱,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还需要继续向纵深推进。影响大学语文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风格的缺失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因素之一。作为一门课程,大学语文应该具有自己的课程风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自己的教学风格;作为一名学生,学习大学语文应该拥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只有具备了这三种风格,大学语文教学才能重新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才能真正地走出迷雾、重见光明。
关键词:风格 大学语文 教学 灯塔
众所周知,无风格无以为家,艺术家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独特的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们成家的资本。其实,教育界也讲风格,不只是教育家有自己的风格,就是坚守在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大学语文教学之所以被人们轻视而步履维艰,原因之一便是风格的缺失,当一门课程没有了自己的风格,它就极易被人们忘却;当一名教师没有了自己的风格,他就失去了吸引学生的魅力;当一名学生没有了自己的风格,他就只能庸庸碌碌而前途暗淡。风格是一种特色,它能体现出与众不同的“这一个”;风格是一面旗帜,它能导引学生到达既定的目的地。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同仁们应当不断地求索,尽快形成一种属于自己的风格,因为风格是引领大学语文教学走出迷雾的灯塔。
一、知己知彼,树立卓尔不群的课程风格
课程也有风格,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的风格,风格体现着特色,风格也标志着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可是,目前各高校的课程中有不少是缺少风格的,大学语文就是其中之一,大学语文课程风格的缺失导致了大学语文的不受欢迎。大学语文是文化基础课,它是以文学作品的鉴赏为核心的,对于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这门课应该是最轻松愉快和最具有吸引力的,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学生们并没有觉得这门课给自己带来任何快乐,而是把它看作一种负担。一门本该妙趣横生的课程却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一门本该风格特异的文学课程却混同于理工类专业课程,这是大学语文的悲哀,更是语文教师的悲哀。大学语文亟待树立自己的课程风格,这也应该是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
(一)大学语文课程不同于理工类专业课程
大学语文主要是针对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它对理工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大学语文的教学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是不同于技能型的理工类专业课程的,任何将这二者混同的做法都是违背教学规律的。目前,在许多理工类院校流行着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等名目繁多的教学改革,这些改革对于专业课程来说或许会有某些实际意义,但那些不考虑课程性质、要求所有的文化基础课也按照这一模式进行改革的想法,实在是令人不能苟同,而且,这样的改革是无法操作因而也是没有效果的。大学语文也要强调实践性,但是不能用理工类课程的实践模式来规范大学语文,大学语文应该有适合于其自身的更有效的实践模式。
(二)大学语文课程不同于中学语文课程
大学语文是中学语文的延伸,虽然其任务依然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但是,侧重点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还按照中学语文的教学模式来讲授大学语文,那么,它既不符合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实际,也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影响力自然会荡然无存。中学语文的重点是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它把语法、文字及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放在首位,进而培养学生写作一般文章的能力及基本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大学语文的重点则是培养学生对中学语文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它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它以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为基础,着力培养学生的说和写的能力。因此,大学语文的教学在内容上和中学语文是前后相连的、密不可分的,但在教学方法上却有诸多的不同,具有不同于中学语文的独特风格。
(三)大学语文课程应该有自己独有的风格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高等院校的传统课程,既不同于理工类专业课程,又不同于中学语文课程,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课程风格,在高校课程系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完善大学生能力结构的极其重要的一环。
1.以人文关怀为基点,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
如果说理工类专业课程是教会学生如何做活的话,那么大学语文课程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历来是“德能统观,以德为重”。一个人如果只知道如何做事,而不懂得如何做人,那他充其量只能是一台机器,显然,我们的高等教育不是培养只会干活的机器,而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文学是人学,大学语文以文学作品的鉴赏为基础,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它肩负着培养学生道德人格的重任,这也使该课程具有了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显著风格。
2.以自由开放为旗帜,开辟大语文的学习氛围
同样是语文课,中学语文属于小语文的范畴,而大学语文却属于大语文的范畴。小语文和大语文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主导思想和要达到的目的上却有很大的差别。只有认识到这种差别,才能不把大学语文混同于中学语文,才能体现出大学语文的“大”字来。大语文也可称为泛语文,就是不惟书本、不惟课堂、不惟教师,就是要从书本转向图书馆,从课堂转向社会,从教师转向学生。大学具有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大学语文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在高校实施大语文策略有着很强的可行性,大语文的理念体现着大学语文的风格。
3.以学以致用为目的,提升学生的说、写能力
应该说所有的学习都强调应用性,只不过在大学阶段显得更为突出而已。大学是学生走向职场的最后一站,大学的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能胜任未来工作的各种能力。在大学生的能力结构中,专业能力当然是首要的,并且不同的专业有着不同的能力要求。但是,语文能力也是大学生能力结构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而且它不分专业,对所有的学生有着一致的要求。大学语文的目的不是培养未来的作家或学者,而是培养他们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明确地说就是培养他们的说和写的能力。大学语文的教学必须把学以致用放在首位,把培养学生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作为其最高境界,当然,这里的“下笔”仅针对应用文而言。这样,大学语文就有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二、千锤百炼,树立别具一格的教学风格
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的风格,同样,不同的教师也应具有不同的风格。大学语文是非常自由灵活的,它和人们的现实生活的联系极为密切,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一)模仿和复制不会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虽然大学语文有利于教师凸显自己的个性,但教师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就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风格意识,只是一味地模仿和复制别人,结果是教学多年却没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我们承认,一名教师在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过程中离不开对名师的学习和借鉴,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模仿和复制的层面上,而是要吸纳其精髓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艺术中,进而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二)守株待兔也不会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虽然大家都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但是却有人不自觉地扮演着守株待兔的角色。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地探索和积累才能形成的,然而,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虽然知道这个道理,却不能身体力行地去践行,因此,他们只能勉强地日复一日的授课却没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日积月累、与时俱进,才能拥有别具一格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个性、阅历、知识积淀和处世态度等等,而每个教师在这些方面都是各不相同的,这些不同就造成了每个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各种素质不是须臾之间造就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为师者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天起,就应当树立风格意识,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并及时总结得失,对不周之处谨慎地加以改进,同时不断地学习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日积月累、千锤百炼,才能拥有别具一格的教学风格。
三、扬长避短,树立与众不同的学习风格
课程、教师和学生这三者是构成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要素,要使一门课程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不仅要以课程风格和教师的教学风格为前提,还需要学生的学习风格为支撑。
(一)高瞻远瞩,树立学习的风格意识
教师要会教书,学生也要会学习;好教师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好学生也有自己的学习风格。作为学生,要求课程有内涵、有价值,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要忘记,如果没有学生的有力配合依然是无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树立起自己的教学风格,还应当适时地对学生加以引导,教育他们高瞻远瞩、树立起学习的风格意识。
(二)随波逐流,不可能造就自己的学习风格
虽然说现在的在校大学生是开放的一代,他们喜欢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在生活中似乎是很讲究个人风格的,但回到学习上,他们却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既不反省自身、总结得失,又不谦虚为怀、学习借鉴别人的长处,于是,只能庸庸碌碌、混迹于茫茫众生之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爱好,并能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艺,让学生意识到随波逐流就会失去自我或降低自我价值,进而引导他们在学习上也能鸡立鹤群、显示自己的风格。
(三)研究自己、顺应个性,就能树立与众不同的学习风格
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这一个”。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要有所成就,就要充分地了解自己;一名学生要树立起自己的学习风格,也同样要仔细地研究自己。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这知彼不易,而知己则更难。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自信、研究自己,让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知道自己的长处是什么,短处又是什么,并帮助他们顺应个性、扬长避短,树立起与众不同的学习风格。
总之,风格是极其重要的,无论是大学语文课程、语文教师,还是学习大学语文的学生,都应该树立风格意识,都应该不遗余力地进行反思和研究,都应该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格,有了这些风格,就能引领大学语文教学走出迷雾,奔向金光大道。
(麻友平 甘肃省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730060)